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关于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放射性同位素可作为示踪原子用于疾病的诊断
              B.\( \;_{ 15 }^{ 30 }P\)是人造的放射性同位素,所以运用物理方法可改变它的半衰期
              C.贫铀炸弹的残留物有放射性,对环境有长期的危害主要是因为铀的半衰期短
              D.用\(γ\)射线照射食品,可以杀死使食物腐败的细菌,延长保质期
            • 2.

              下列与\(\alpha \)粒子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天然放射性现象中产生的 \(\alpha \)射线速度与光速相当,贯穿能力很强
              B.\({}_{92}^{238}U(\)铀\(238)\)核放出一个 \(\alpha \)粒子后就变为\({}_{90}^{234}Th(\)钍\(234)\)
              C.高速 \(\alpha \)粒子轰击氮核可从氮核中打出中子,核反应方程为\({}_{2}^{4}He+{}_{7}^{14}N\to {}_{8}^{16}O+{}_{0}^{1}n\)
              D.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进行了 \(\alpha \)粒子散射实验并首先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3.

              【选做题】本题包括\(A\)、\(B\)、\(C\)三小题,请选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三题都做,则按\(A\)、\(B\)两题评分.

              A.\( (\)选修模块\(3-3)\)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 

              A. 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B. 利用点阵结构可以解释晶体外形的规则性和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

              C. 一定量的水蒸发为同温度的水蒸气,吸收的热量大于其增加的内能

              D. 只要两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相等,两物体的内能一定相等

              \((2)\) 冬天和夏天相比,冬天的气温较低,水的饱和汽压值____\((\)填“较大”或“较小”\()\),在相对湿度相同的情况下,冬天的绝对湿度____\((\)填“较大”或“较小”\().\) 

              \((3)\) 游客到高原旅游常购买便携式氧气袋,袋内密闭一定质量的氧气,可视为理想气体\(.\) 温度为\(0 ℃\)时,袋内气体压强为\(1.25 atm\),体积为\(40 L\),求袋内氧气的分子数\(.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10^{23} mol^{-1}\),在标准状况\((\)压强\(p_{0}=1 atm\)、温度\(t_{0}=0 ℃)\)下,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都为\(22.4 L\).



              B.\( (\)选修模块\(3-4)\)

              \((1)\) 如图所示,\(A\)、\(B\)、\(C\)三个小钢球的质量分别为\(2m\)、\(\dfrac{1}{2}m\)、\(m\),\(A\)球振动后,通过张紧的水平细绳给其他各摆施加驱动力\(.\) 当\(B\)、\(C\)振动达到稳定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 

              A.\( B\)的振动周期最大

              B.\( C\)的振幅比\(B\)的振幅小

              C.\( C\)的振幅比\(B\)的振幅大

              D.\( A\)、\(B\)、\(C\)的振动周期相等

              \((2)\) 截面为等边三角形的棱镜\(ABC\)如图所示,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向\(E\)点,并偏折到\(F\)点\(.\) 已知入射方向与\(AB\)边的夹角为\(θ=30^{\circ}\),\(E\)、\(F\)分别为\(AB\)、\(BC\)的中点,则该棱镜的折射率为____,光线\(EF\)____\((\)填“能”或“不能”\().\) 从\(BC\)界面射出\(.\)  

              \((3)\) 一列简谐波沿\(-x\)方向传播,\(t=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t=0.3 s\)时\(Q\)质点恰好第一次到达波谷位置\(.\) 求:

              \(① 0.3 s\)内\(P\)质点通过的路程.

              \(②\) 这列波的波速\(v\).


              C.\( (\)选修模块\(3-5)\)

              \((1)\) 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 

              A.\( 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B. 原子核外电子吸收能量脱离原子核束缚形成\(β\)射线

              C. 两个质子与两个中子的质量之和等于\({{\;}}_{2}^{4}He\)原子核的质量

              D. 氢原子从激发态向基态跃迁只能辐射特定频率的光子

              \((2)\) “正电子湮没”是指正电子与电子相遇后一起消失而放出光子的过程\(.\) 若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相撞发生湮灭转化成一对光子,正、负电子的质量均为\(m\),相碰前动能均为\(E_{k}\),光速为\(c\),普朗克常量为\(h\),则对撞过程中系统动量____\((\)填“守恒”或“不守恒”\()\),光子的频率为____\(.\) 

              \((3)\) 某金属在光的照射下发生光电效应,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_{k}\)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如图所示\(.\) 试求:

              \(①\) 普朗克常量\(h(\)用图中字母表示\()\).

              \(②\) 入射光的频率为\(3ν_{c}\)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_{k}{{'}}.\)

            • 4.

              下列近代物理学史的史实中,源于新西兰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工作成果的是(    )

              A.把天然放射线用磁场分离成三种射线成份,并用希腊字母\(α\)、\(β\)、\(γ\)加以命名
              B.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
              C.发现质子并预言中子的存在
              D.发现重核的裂变与链式反应
            • 5.

              【选做题】本题包括\(A\)、\(B\)、\(C\)三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A\)、\(B\)两小题评分.

              A.\( (1)\) 在高原地区烧水需要使用高压锅,水烧开后,锅内水面上方充满饱和汽,停止加热,高压锅在密封状态下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锅内水蒸气的变化情况为____\(.\) 

              A. 压强变小      \(B.\) 压强不变

              C. 一直是饱和汽       \(D.\) 变为未饱和汽

              \((2)\) 如图甲所示,在斯特林循环的\(p-V\)图象中,一定质量理想气体从状态\(A\)依次经过状态\(B\)、\(C\)和\(D\)后再回到状态\(A\),整个过程由两个等温和两个等容过程组成\(.B→C\)的过程中,单位体积中的气体分子数目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状态\(A\)和状态\(D\)的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的统计分布图象如图乙所示,则状态\(A\)对应的是____\((\)填“\(①\)”或“\(②\)”\().\)  

                            甲                            乙

              \((3)\) 如图所示,在\(A→B\)和\(D→A\)的过程中,气体放出的热量分别为\(4J\)和\(20J.\)在\(B→C\)和\(C→D\)的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分别为\(20J\)和\(12J.\)求气体完成一次循环对外界所做的功.


              B.\( (1)\) 一艘太空飞船静止时的长度为\(30m\),他以\(0.6c(c\)为光速\()\)的速度沿长度方向飞行越过地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 

              A. 飞船上的观测者测得该飞船的长度小于\(30m\)

              B. 地球上的观测者测得该飞船的长度小于\(30m\)

              C. 飞船上的观测者测得地球上发来的光信号速度小于\(c\)

              D. 地球上的观测者测得飞船上发来的光信号速度小于\(c\)

              \((2)\) 杨氏干涉实验证明光的确是一种波,一束单色光投射在两条相距很近的狭缝上,两狭缝就成了两个光源,它们发出的光波满足干涉的必要条件,即两列光的____相同\(.\)如图所示,在这两列光波相遇的区域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如果放置光屏,在____\((\)填“\(A\)”“\(B\)”或“\(C\)”\()\)点会出现暗条纹\(.\) 

              \((3)\) 在上述杨氏干涉试验中,若单色光的波长\(λ=5.89×10^{-7} m\),双缝间的距离\(d=1 mm\),双缝到屏的距离\(l=2m.\)求第\(1\)个亮条纹到第\(11\)个亮条纹的中心间距.



              C.\( (1)\) 贝可勒尔在\(120\)年前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如今原子核的放射性在众多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属于放射性衰变的是____\(.\) 

              A.\({{\;}}_{6}^{14}C\mathrm{{→}}_{7}^{14}N{{+}}_{\mathrm{{-}}1}^{\mathrm{{\quad }}0}e\)        \(B\).\({{\;}}_{92}^{235}U{{+}}_{0}^{1}n\mathrm{{→}}_{53}^{139}I{{+}}_{39}^{95}Y+2_{0}^{1}n\)

              C.\({{\;}}_{1}^{2}H{{+}}_{1}^{3}H\mathrm{{→}}_{2}^{4}He{{+}}_{0}^{1}n D\).\({{\;}}_{2}^{4}He{{+}}_{13}^{27}Al\mathrm{{→}}_{15}^{30}P{{+}}_{0}^{1}n\)

              \((2)\) 已知光速为\(c\),普朗克常数为\(h\),则频率为\(ν\)的光子的动量为____\(.\)用该频率的光垂直照射平面镜,光被镜面全部垂直反射回去,则光子在反射前后动量改变量的大小为____\(.\) 

              \((3)\) 几种金属的逸出功\(W_{0}\),见下表:

              金属

              \(W_{0}/(×10^{-19} J)\)

              \(7.26\)

              \(5.12\)

              \(3.66\)

              \(3.60\)

              \(3.41\)


              用一束可见光照射上述金属的表面,请通过计算说明哪些能发生光电效应\(.\)已知该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4.0×10^{-7}7.6×10^{-7} m\),普朗克常数\(h=6.63×10^{-34} J·s\).

            • 6. 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变大
              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质子转变为中子时产生的
              C.在\(α.β.γ\)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α\)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D.铀核\((\rlap{_{92}}{^{238}}U)\)衰变为铅核\((\rlap{_{80}}{^{206}}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
            • 7.

              日本福岛核电厂曾因大地震及海啸而产生核灾变,凸显核能发电与其安全使用在现代生活上的重要性。铀是核反应堆的重要原料,其中\({\,\!}_{92}^{238} {U} \)只有在被能量很大的快中子轰击时才能发生裂变且概率很小,而\({\,\!}_{92}^{235} {U} \)原子核吸收慢中子后即可产生核分裂,分裂后获得的能量可用来发电。下列有关铀核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天然铀中绝大部分是\({\,\!}_{92}^{235} {U} \)
              B.\({\,\!}_{92}^{235} {U} \)核裂变后的产物仍具有放射性
              C.天然\({\,\!}_{92}^{238} {U} \)核可同时进行 \(α\)衰变和 \(β\)衰变
              D.\({\,\!}_{92}^{235} {U} \)核吸收慢中子后,每次核裂变后释放的中子仍可以引起下一次核裂变
            • 8. \({\,\!}^{14}C\)发生放射性衰变成为\({\,\!}^{14}N\),半衰期约\(5700\)年。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14}C\)与\({\,\!}^{12}C\)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14}C\)的比例持续减小。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14}C\)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古木的年代距今约\(5 700\)年
              B.\({\,\!}^{12} {C}^{13} {C}^{14} {C} \)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C.\({\,\!}^{14}C\)衰变为\({\,\!}^{14}N\)的过程中放出\(β\)射线
              D.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14}C\)的衰变
            •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
              B.\(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核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
              C.原子核发生\(β\)衰变生成的新核原子序数增加
              D.氢原子从能级\(3\)跃迁到能级\(2\)辐射出的光子的波长小于从能级\(2\)跃迁到能级\(1\)辐射出的光子的波长
            • 10. 现有三个核反应:
              \(① \;_{ 11 }^{ 24 }Na→ \;_{ 12 }^{ 24 }Mg+ \;_{ -1 }^{ 0 }e\)
              \(② \;_{ 92 }^{ 235 }U+ \;_{ 0 }^{ 1 }n→ \;_{ 56 }^{ 141 }Ba+ \;_{ 36 }^{ 92 }Kr+3 \;_{ 0 }^{ 1 }n\)
              \(③ \;_{ 1 }^{ 2 }H+ \;_{ 1 }^{ 3 }H→ \;_{ 2 }^{ 4 }He+ \;_{ 0 }^{ 1 }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裂变,\(②\)是\(β\)衰变,\(③\)是聚变
              B.\(①\)是聚变,\(②\)是裂变,\(③\)是\(β\)衰变
              C.\(①\)是\(β\)衰变,\(②\)是裂变,\(③\)是聚变
              D.\(①\)是\(β\)衰变,\(②\)是聚变,\(③\)是裂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