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湖南二模)一铁球通过3段轻绳OA、OB、OC悬挂在天花板上的A点,轻绳OC栓接在轻质弹簧秤上,第一次,保持结点O位置不变,某人拉着轻质弹簧秤从水平位置缓慢转动到竖直位置,如图甲所示,弹簧秤的示数记为F1,第二次,保持轻绳OC垂直于OA,缓慢移动轻绳,使轻绳OA从竖直位置缓慢转动到如图乙所示位置,弹簧秤的示数记为F2,则(  )
              A.F1先增大后减小,F2逐渐减小
              B.F1先增大后减小,F2逐渐增大
              C.F1先减小后增大,F2逐渐减小
              D.F1先减小后增大,F2逐渐增大
            • 2.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此实验中,所说的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是指(  )
              A.弹簧秤的读数相同
              B.橡皮条受拉力产生形变量相同
              C.橡皮条在同一方向产生相同的形变量
            • 3. 某小组为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在一个半圆形刻度盘上安装两个可以沿盘边缘移动的拉力传感器A、B,两传感器的挂钩分别系着轻绳,轻绳的另一端系在一起,形成结点O,并使结点O位于半圆形刻度盘的圆心.在O点挂上重G=2.00N的钩码,记录两传感器A、B示数F1、F2及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1、θ2,用力的图示法即可验证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当F1=1.00N、F2=1.50N,θ1=45°,θ2=30°时,请在图乙中用力的图示法作图,画出两绳拉力的合力F,并求出合力F=    N.(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改组同学在实验中,将传感器A固定在某位置后,再将传感器B从竖直位置的P点缓慢顺时针旋转,得到了一系列B传感器的示数F2和对应的角度θ2,作出了如图丙所示的F22图象,由图丙可知A传感器所处位置的角度θ1=    
            • 4. (2016春•太原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利用DIS实验装置研究支架上力的分解.A、B为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该型号传感器在受到拉力时读数为正,受到压力时读数为负.A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可沿固定的板做圆弧形移动.B固定不动,通过光滑铰链连接长0.3m的杆.将细绳连接在杆右端O点构成支架.保持杆在水平方向,按如下步骤操作:
              ①测量绳子与水平杆的夹角∠AOB=θ     
              ②对两个传感器进行调零
              ③用另一绳在O点悬挂一个钩码,记录两个传感器读数
              ④取下钩码,移动传感器A改变θ角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得到表格.
              F11.0010.5801.002
              F2-0.868-0.2910.865
              θ30°60°150°
              根据表格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    (选填“F1”或“F2”).钩码质量为    kg(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 5.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套,如图甲所示,实验中先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为角度地拉橡皮条,把橡皮条的一端拉倒O点,用铅笔描下O点位置和两个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然后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再次把橡皮条的一端拉倒O点,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作出三个力的图示,如图乙所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两细绳套应当适当长一些,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B.在用力拉弹簧测力计时,拉力应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
              C.在作力F1,F2的图示时,必须选取同样的标度,而作F′的图示时,可以选取不同的标度;
              D.最后,连接F1,F2和F′三个力的末端,验证所得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2)甲同学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另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都是10N,他把弹簧测力计校准零点之后,先测量了一个质量为1kg物体的重力,发现示数还是8.2N,换用另外一个弹簧测力计测量这个物体的重力,发现示数还是8.2N,测量重力的操作都是正确的,如果用这两个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    (“有”或“没有”)
              乙同学试验后才发现忘记对两个弹簧测力计校准零点,他把两个弹簧测力计平放在实验台上,发现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是0.3N,乙同学的弹簧测力计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    (“有”或“没有”)
            • 6. 为了减小实验误差,下列实验中做法合理的是(  )
              A.“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供小车运动的平板应光滑
              B.“利用光电门测量小车瞬时速度”实验中,应增大遮光片的宽度
              C.借助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要尽量选用密度大的重物以减少空气阻力的影响
              D.“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为了准确测量系绳拉力,应尽量避免弹簧秤外壳与木板发生摩擦
            • 7. (2015秋•滨州校级月考)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乙中的    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理论值;    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2)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那么实验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    .(选填“变”或“不变”)
            • 8. (2015春•河南月考)“研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线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乙中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    
              (2)下列是某同学在做该实验的一些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填相应的字母).
              A.拉橡皮筋的绳线要细长,实验中弹簧秤、橡皮筋、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
              B.拉橡皮筋结点到某一位置O时,拉力要适当大些,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
              C.拉橡皮筋结点到某一位置O时,两个弹簧秤之间夹角应取90°以便于算出合力大小.
              D.实验中,橡皮筋应该与两个弹簧秤之间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E.实验中,先将其中一个弹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调节另一弹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筋另一端拉到O点.
            • 9. (2015秋•蚌埠校级月考)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
              (1)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    
              A.每次将橡皮条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
              B.每次把橡皮条拉直
              C.每次准确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每次把橡皮条拉相同长度
              (2)在某次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结点的位置.图中    是力F1与F2的合力的实验值.
            • 10. 在“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实验中,先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先后两次拉伸橡皮筋,第一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通过两细绳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第二次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筋.
              (1)在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筋都应贴近水平木板且与木板平行
              B.拉橡皮筋的细绳要适当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适当远些
              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通过两细绳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时,两拉力的夹角越大越好
              D.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通过两细绳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时,两拉力的夹角越小越好
              (2)实验中,要求先后两次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指的是    
              A.第一次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之和等于第二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B.第一次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之差等于第二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C.橡皮筋伸长到同一长度
              D.橡皮筋沿同一方向伸长到相同长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