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对“发酵现象”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编号   纯净水  白糖  发酵粉 瓶口处理方式
              1 400ml 10g 1g  套上气球,并用线扎紧瓶口
              2 400ml 10g 不加 套上气球,并用线扎紧瓶口
              2天后,实验现象如下,请据此回答:
                  编号    现象
              1    不断冒出气泡,气球膨大  
              2 不冒气泡,气球不膨大
              (1)2号瓶在该实验中起 ______ 作用.
              (2)1号瓶气球膨大,说明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 ______ .
              (3)用手分别握住1号瓶壁和2号瓶壁,感觉1号瓶温度明显高一些,说明在发酵过程中释放了 ______ .
              (4)取下套在1号瓶口的气球能够闻到 ______ ,这说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 ______ .
            • 2.
              泡菜是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制作食品,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是检验泡菜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人体摄入亚硝酸盐过量时,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下表是某兴趣小组探究“盐水浓度对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得到的数据,请分析回答:
              泡菜发酵中亚硝酸盐含量(发酵温度:15℃单位:mg/kg)
              盐水浓度/发酵天数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第9天 第11天 第13天
              1号坛 4% 1.6 3.2 3.8 3.5 3.4 3.2
              2号坛 6% 1.2 5.5 4.0 1.8 1.2 1.2
              3号坛 8% 0.5 2.0 1.8 1.6 1.5 1.2
              (1)由实验数据可知:泡菜中的亚硝酸含量随发酵天数增多呈现的变化趋势是 ______ .为使制作的泡菜有利于人体健康,应使泡菜充分发酵,并使用盐水浓度 ______ 的盐水.
              (2)制作所利用的微生物是 ______ .制作时,将备好的原材料和盐水按一定的比例装坛后,泡菜既要加盖,还要用水来封口,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 ______ .除去盐水浓度不同,蔬菜的品种、重量、处理方法,以及所加调料等都要 ______ 保持实验变量惟一.
              (3)兴趣小组在25℃测定的各发酵天数亚硝酸盐含量都低于15℃时测定的数据,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亚硝酸盐是其他杂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在较高温度下,制作泡菜所利用的微生物通过 ______ 方式快速繁殖,其分解 ______ 产生的大量 ______ 抑制了杂菌的生长繁殖,同时发酵形成的酸性环境能分解一部分亚硝酸盐.
            • 3.
              学习了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后,某同学对制作酸奶产生了浓厚兴趣,打算自行探索一下制作酸奶的方法,他用消毒过的甲、乙、丙三个相同玻璃瓶,按下表要求进行了实验设计.请据表分析:
              瓶号
              加入物质
              并搅拌均匀
              2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酸奶
              2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酸奶
              250毫升灭菌牛奶
              50毫升酸奶
              瓶口处理 开盖 密封 密封
              温度处理 25°C 0°C 25°C
              时间 10小时 10小时 10小时
              (1)该同学制作的酸奶,最有可能成功是 ______ 瓶.本实验中包含 ______ 组对照实验,分别是 ______ .
              (2)如果其他两瓶都不成功,原因分别是 ______ 、 ______ .
            • 4.

              阅读分析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 小红学着妈妈做馒头:将适量酵母粉与面粉混匀后,加入适量清水揉和成面团,然后将面盒放入温水锅中。为了使面团发得更快,她将温水锅中的水换成了刚烧开的热水。一段时间后将面团取出做成馒头。结果,小芳蒸出的馒头不如妈妈做得松软多孔。

              资料二:某中学的一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小包酵母,进行搅拌,然后倒入透明的玻璃瓶中,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把装置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液体冒出气泡,气球胀大(如图所示)。


              (1)酵母粉中含有酵母菌,它与乳酸菌的细胞相比,其结构的最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资料一的过程,小红不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资料二中生物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瓶内液体冒出的气体是__________。该实验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请你指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5. 某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制作了四个装置:在四个相同的瓶子中加入等量的相应物质,进行搅拌,并在瓶口处套上相同大小的挤瘪气球,置于相应温度下,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1)出现如图现象的最可能是装置______。 
              (2)根据A和D装置可以提出的探究问题是酵母菌的生活需要______吗? 
              (3)酵母菌和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可是酵母菌不属于细菌的原因是其细胞结构中有 ______。 
              (4)瓶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食品制作中,与酵母菌无关的是______。 
              A.馒头     B.面包     C.啤酒   D.酸奶 
              (6)制作泡菜时,需要加入的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_,制作泡菜时将其置入坛子中密封数天,这是为了制造____________的环境。 
              (7)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把肉类、鱼类、蔬菜等食品放入冰箱保存,这种保存方法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6.

              小华学着妈妈做馒头:将适量酵母粉与面粉混匀后,加入适量清水揉和成面团,然后将面盆放入温水锅中。为了使面团发得更快,她将温水锅中的水换成了刚烧开的热水。一段时间后将面团取出做成馒头。结果,小华蒸出的馒头不如妈妈做得松软多孔。请回答:

              (1)酵母粉中含有酵母菌。酵母菌与细菌的细胞相比,其结构的最主要区别是                 。在营养充足的条件下,酵母菌的生殖方式是           

              (2)分析上面的过程,小华不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华经过思考提出了如下问题: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活吗?请你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华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她在一杯温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粉, 进行搅拌,然后倒入透明的玻璃瓶中,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把装置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液体冒出气泡,气球胀大(如图所示)。瓶内液体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小华设计的实验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请你指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为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生物兴趣小组将等量的酵母菌分别接种到无菌水、5%葡萄糖溶液、马铃薯培养液和加入5%葡萄糖的马铃薯培养液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定期取样计数,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取样前,应将培养液         ,以避免样品不均匀对计数产生影响。在马铃薯培养液、5%葡萄糖溶液中培养的酵母菌数量无明显增长,其原因是         不足。

              (2)由于培养初期酵母菌繁殖速度快,因此0—24小时间的取样间隔______。加入5%葡萄糖的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在_______小时到_______小时之间,酵母菌数量增长最快。

              (3)取培养初期的加入5%葡萄糖的马铃薯培养液50mL倒入透明的玻璃瓶中,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把装置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液体冒出气泡,气球胀大(如图所示)。你认为瓶内液体冒出的气体是_______。如何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酵母菌在分类上属于________;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与细菌相比的最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华学着妈妈做馒头:将适量酵母粉与面粉混匀后,加入适量清水揉和成面团,然后将面盆放入温水锅中。将面团放在温暖地方,蒸出的馒头松软,是因为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实验原理分析:

              酸奶是一种健康的发酵食品,某生物小组针对“制作酸奶的适宜温度”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①将新鲜袋装牛奶煮沸,冷却至常温,加入适量酸奶,搅拌均匀;

              ②将5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消毒、编号,倒满混合后的牛奶;

              ③将玻璃杯密封,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

              ④一段时间后,取样检测杯中的活菌数量,记录数据。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表一

              请分析回答:

                 ⑴制作酸奶需要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它是一种细菌,它的细胞内_______________(有或无)成形的细胞核。因为乳酸菌只能在____________(有氧或是无氧)的条件下发酵,因此玻璃杯必须密封。

                 ⑵制作酸奶时牛奶加糖后要煮沸、玻璃杯要消毒,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根据图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⑷该小组进一步探究了“制作酸奶的发酵时间”,实验结果表一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制作酸奶的发酵时间以         小时为宜。

            • 9.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常常涉及到生物学知识,如草莓成熟时节,气温逐渐升高,买回来的鲜草莓很容易腐烂变质.为了探究草莓在低温下能否延长保鲜时间,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一个草莓园里采摘了同一品种、大小相近的新鲜成熟草莓,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组别  实验材料  环境温度  其他环境条件  保存时间  变质个数 
               甲 草莓50个  4℃ 相同  2天  无 
              乙  草莓50个  常温  2天  46个 
              请利用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甲、乙两组新鲜草莓的品种、大小、成熟状况、个数及其他环境条件均相同,其目的是 ______ ;设置乙组的作用是 ______ .
              (2)你认为草莓变质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据此结论,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______ (答出1点即可)
              (3)制作酸奶和泡菜时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是 ______ .
              (4)当前许多中小学生喜欢在学校附近的小商小贩处购买“三无”食品,经常食用此类食品存在的安全隐患是 ______ (答出1点即可).
            • 10.

              为了验证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某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方案。他们的共同点是:相同的玻璃瓶子两只,分为甲、乙两组,分别加入等量消毒的温开水,每组按照各自的方案(方案一、

              方案二)加入不同的物质后,将相同的气球套在瓶口,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

              方案一: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入与甲组等量的蔗糖,不加干酵母。

              方案二: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人与甲组等量的干酵母,不加蔗糖。

              请分析以上两种方案:

              (1)分别预期方案一,方案二中甲、乙两组的实验现象(气球如何变化?)

              方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哪个方案更合理?________。变量为________。

              (3)实验中加入干酵母的作用是干酵母中的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将葡萄糖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