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研究小滑块在水平长木板上运动所受摩擦力的大小,选用的实验器材是:长木板、总质量为\(m\)的小滑块、光电门、数字毫秒计、弧形斜面、挡光片、游标卡尺、刻度尺\(.\)器材安装如图甲所示.

              \((1)\)主要实验过程:
              \((i)\)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宽度\(d\),读数如图乙所示,则\(d=\) ______ \(mm\)
              \((ii)\)让小滑块从斜面上某一位置释放,读出小滑块通过光电门时数字毫秒计示数\(t\);
              \((iii)\)用刻度尺量出小滑块停止运动时挡光片与光电门间的距离\(L\);
              \((iv)\)求出小滑块与木板间摩擦力\(f=\) ______ \((\)用物理量\(m\)、\(d\)、\(L\)、\(t\)表示\()\):
              \((2)\)若实验中没有现成的挡光片,某同学用一宽度为\(6cm\)的金属片替代,这种做法是否合理? ______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 2.
              某同学利用力传感器测定“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所用装置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

              \((1)\)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选项前的字母\()\)
              A.做实验之前必须倾斜木板以平衡摩擦力
              B.所挂钩码的质量必须比木块质量小得多
              C.所挂钩码质量大小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D.应调节定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
              \((2)\)从实验中挑选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乙所示,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用刻度尺测量计数点间的距离。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从图乙中所给的刻度尺上读出\(A\)、\(B\)两点间的距离\(s=\) ______ \(m\);该木块的加速度\(a=\) ______ \(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实验中纸带的 ______ \((\)填“左”或“右”\()\)端与木块相连接。
              \((3)\)根据测量数据画出加速度与力传感器示数的\(a-F\)图象\((\)如图丙\()\),已知图象斜率为\(k\),图线与横轴交点的横坐标为\(b\),则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______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结果用\(k\)、\(b\)、\(g\)中某个或某些字母表示\()\)
            • 3.
              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实验装置中表面粗糙的长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端装有轻滑轮,另一端固定有打点计时器,物块一端通过打点计时器与纸带相连。另一端通过细绳与托盘\((\)内有砝码\()\)相接,用天平测量物块的质量为\(M\),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实验时,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让物块在托盘和砝码的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f\),物块运动过程中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一条纸带的一部分如图乙所示,图中测量出了三个连续点\(1\)、\(2\)、\(3\)之间的距离\(x_{1}\)、\(x_{2}\)。
              \((1)\)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根据题目中给出的物理量的符号和实验测量的物理量的数据,写出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μ=\) ______ \((\)不计打点计时器与纸带间及细绳与滑轮间的阻力\()\),如果用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替代细绳对物块拉力,则求出的动摩擦因数的数值 ______ \((\)选填“偏大”或“偏小”\()\)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 ______ \((\)选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
              \((2)\)若用此装置做“探究物块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时,除了必须满足物块的质量远大于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还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 。
            • 4.
              小明在课本查到“木\(-\)木”的动摩擦因数为\(0.3\),打算对这个数据进行检验,设计了以下实验:
              \((1)\)如图\(1\)将质量为\(M\)的待测木块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通过细绳连接沙桶,增加沙桶中沙的质量,直到轻推木块,木块恰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此时沙桶及沙的总质量为\(m\),则动摩擦因数\(μ=\) ______ 。
              \((2)\)由于找不到天平,小明进行了以下步骤:\(①\)取下沙桶,在木板上固定打点计时器,将纸带系在木块上,并穿过打点计时器;\(②\)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垫高,直到木块能做匀速直线运动;\(③\)挂上沙桶\((\)沙桶及沙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接通电源,稳定后释放木块,得到如图\(2\)纸带。
              \((3)\)已知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Hz\),根据纸带数据,可求得木块运动的加速度\(a=\) ______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9.8m/s^{2}\),则算的\(μ=\) ______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5.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小木块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木块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右侧拴一细线,跨过固定在桌面边缘的定滑轮与重物连接;实验时,木块在重物水平牵引下从静止开始向右运动,重物落地后,木块继续向右滑行,运动过程中木块始终不碰轮,已知木块的木块的质量为\(M\),重物的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还需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有 ______
              A.重物距地面的高度\(h\)
              B.木块在桌而上滑行的总距离\(x\)
              C.滑轮距地面的高度\(H\)
              \((2)\)利用上述测量的物理量写出测量的动摩擦因数\(µ=\) ______
              \((3)\)木块运动过程中,由于滑轮与轴间摩擦及绳子和滑轮的质量的影响,导致测量的动摩擦因数与实际动摩擦因数相比,其值将 ______ \((\)选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 6.
              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在一端带有定滑轮的水平长木板上固定\(A\)、\(B\)两个光电门,装有遮光片的滑块用跨过定滑轮的水平细绳与托盘相连。实验时,测出托盘和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m\),滑块的质量为\(M\),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s\),遮光片的宽度为\(d\);让滑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记录遮光片通过\(A\)、\(B\)两光电门的遮光时间分别为\(t_{1}\)、\(t_{2}\),该小组用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来代替细绳对滑块的拉力,重力加速度为\(g\)。
              \((1)\)滑块运动的加速度\(a=\) ______ \((\)用\(d\)、\(t_{1}\)、\(t_{2}\)、\(s\)来表示\()\);
              \((2)\)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______ \((\)用\(a\)、\(m\)、\(M\)、\(g\)表示\()\);
              \((3)\)关于本实验的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μ\)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B.\(μ\)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C.增加滑块的质量\(M\)可减小实验误差
              D.增加托盘和盘中砝码的总质量\(m\)可减小实验误差
            • 7.
              为了测定滑块\(M\)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将长木板的一端通过转轴固定在水平面上,另一端用垫块垫起形成一个倾角\(θ\),在长木板的另一端固定一个定滑轮,在垫块上安装一个光电门,在重物\(m\)上固定一个窄挡光条,通过一条轻质细线将重物和滑块连接起来并绕过定滑轮,如图所示。现让重物从某标记位置处由静止释放,它牵引滑块运动,若测得标记处与光电门间的距离为\(h\),宽度为\(d\)的挡光条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且\(M=m\),则滑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______ 。实验过程中\(h\)越大,实验测量结果 ______ \((\)填“越精确”“越不精确”或“都一样”\()\);在保持\(h\)不变的情况下,调节垫块使倾角\(θ\)越大,则实验测量结果 ______ \((\)填“越精确”“越不精确”或“都一样”\()\)。
            • 8. 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运动的物体之间不可能有静摩擦力的作用
              B.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静摩擦力做的功一定为零
              D.静摩擦力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 9. 抖空竹是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最早的空竹是两个如同车轮的竹筒,中间加一个转轴,由于外形对称,其重心在中间位置,初玩者能很好地找到支撑点而使之平衡,但随着制作技术的发展,如图,不对称的空竹也受到人们的欢迎。空竹现在大多是塑料制成的,也有天然竹木制成的。关于抖空竹,在空气的阻力作用不可忽略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竹启动前用绳子拉住提起,要保证支持力和重力在同一条直线上
              B.空竹的转动是依靠绳子的拉动,绳子与转轴之间的摩擦力越小越好
              C.空竹抛起后由于惯性力而继续向上运动,在空中受重力和惯性力作用
              D.空竹从抛起到接住,转速不变,表演时还要继续牵拉绳子使其加速转动
            • 10. 为了测量小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挡板可固定在桌面上,轻弹簧左端与挡板相连,图中桌面吗到地面高为h,O1、O2、A、B、C点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
              实验过程一:挡板固定在O1点,推动滑块压缩弹簧,滑块移到A处,测量O1A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滑块由静止释放,经B点飞出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测出P点到桌面右端的水平距离为x1
              实验过程二:将挡板的固定点移到距O1点距离为d的O2点,如图乙所示,推动滑块压缩弹簧,滑块移到C处,使O2C的距离相等.滑块由静止释放,经B点飞出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Q点,测出Q点到桌面右端的水平距离x2
              (1)为完成本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___
              A.必须测出小滑块的质量         B.必须测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C.弹簧的压缩量不能太小         D.必须测出弹簧的原长
              (2)写出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μ ______ (用题中所给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3)小红在进行实验过程二时,发现滑块未能滑出桌面.为了测量小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 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