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来测量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步骤如下:


              \(⑴\) 把“ ”型木块放在光滑水平面上,木块表面\(AB\)、\(BC\)粗糙程度相同;

              \(⑵\)木块右侧与竖直墙壁之间连接着一个力传感器,\((\)当力传感器受水平压力时,其示数为正值;当力传感器受到水平拉力时,其示数为负值\()\).

              \(⑶\)一个可视为质点的滑块从\(C\)点由静止开始下滑,运动过程中,传感器记录到的力与时间的关系如图\((b)\)所示\((\)物体经过\(B\)时的速率不变\()\).


              回答下列问题:

              \(①\) 为了测出滑块与“ ”型木块的动摩擦因数,需要测量或已知哪些物理量:

              A.  \(BC\)的长度             

              B. 斜面\(BC\)的倾角\(θ\)

              C.图\((b)\)中\(F_{1}\)的大小     

              D. 图\((b)\)中\(F_{2}\)的大小

              E.  \(AB\)的长度

              \(②\)若已经由实验得到\(①\)中所需要物理量,滑块与“ ”型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

            • 2. 质量为\(2kg\)的木板\(B\)静止在水平面上,可视为质点的物块\(A\)从木板的左侧沿木板上表面水平冲上木板,如图甲所示。\(A\)和\(B\)经过\(ls\)达到同一速度,之后共同减速直至静止,\(A\)和\(B\)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A\)与\(B\)上表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1}\);
              \((2)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2}\);
              \((3)A\)的质量。
            • 3.
              如图所示,物体自倾角为\(θ\)、长为\(L\)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到斜面底端时与固定挡板发生碰撞,设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碰后物体又沿斜面上升,若到最后停止时,物体总共滑过的路程为\(s\),则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A.\( \dfrac {L\sin θ}{s}\)
              B.\( \dfrac {L}{s\sin θ}\)
              C.\( \dfrac {L\tan θ}{s}\)
              D.\( \dfrac {L}{s\tan θ}\)
            • 4.

              测量木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时,某小组设计了使用位移传感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让木块从倾斜木板上一点\(A\)静止释放,位移传感器连接计算机描绘的滑块相对传感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乙。

              \((1)\)根据图乙中图线计算\(t\)\({\,\!}_{0}\)时刻速度\(v\)\({\,\!}_{1}\)\(=\)________,\(2t\)\({\,\!}_{0}\)时刻速度\(v\)\({\,\!}_{2}\)\(=\)________,木块加速度\(a=\)________\((\)用图中给出的\(x\)\({\,\!}_{0}\)、\(x\)\({\,\!}_{1}\)、\(x\)\({\,\!}_{2}\)、\(x\)\({\,\!}_{3}\)、\(t\)\({\,\!}_{0}\)表示\()\)。

              \((2)\)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测得木板的倾角为\(θ\),木块的加速度为\(a\),则木块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 5.

              某探究小组设计了“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连接,跨在斜面顶端\(.\)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h\)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

              \((1)\)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____\(.\) 

              \((2)\)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 

              \((3)\)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滑块的质量测量不准

              B.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测量不准

              C.长度测量时的读数误差

              D.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

            • 6.

              图\((a)\)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用米尺测最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

              \(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

              \(③\)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triangle t_{A}\)和\(\triangle t_{B}\),求出加速度\(a\);

              \(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a\)的平均值\(\overset{¯}{a} ;\)

              \(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擦因数\(μ\)。

              回答下列为题:

              \((1)\)测量\(d\)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mm)\)的示如图\((b)\)所示。其读数为   \(cm\)
              \((2)\)物块的加速度\(a\)可用\(d\)、\(s\)、\(\triangle t_{A}\)和\(\triangle t_{B}\)表示为\(a=\)                                     
              \((3)\)动摩擦因数\(μ\)可用\(M\)、\(m\)、 \(a\) \(;\)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为\(μ=\)                              
              \((4)\)如果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               \((\)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

            • 7.

              如图甲,装有两个光电门的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带有窄遮光片\((\)宽度为\(d)\)的滑块被一端固定的弹簧经压缩后弹开,依次经过两光电门\(.\)光电门有两种计时功能,既可以记录遮光片到达两光电门的时间差\(t\),又可以分别记录在两光电门处的遮光时间\(Δ\)\(t_{A}\)和\(Δ\)\(t_{B}.(\)在本题各次实验中,滑块运动到\(A\)前已脱离弹簧\()\)

                                    甲                                                          乙

              \((1)\)遮光片经过\(A\)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选用\(d\),\(t\)、\(Δ\)\(t_{A}\)或\(Δ\)\(t_{B}\)表示\()\)

              \((2)\)利用实验中测出的\(d\)、\(Δ\)\(t\)\({\,\!}_{A}\)、\(Δ\)\(t_{B}\)和\(AB\)间距\(s\),写出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表达式\(μ=\)________\((\)重力加速度为\(g)\)

              \((3)\)将光电门\(A\)固定,调节\(B\)的位置,每次都使物块将弹簧压到同一位置\(O\)后由静止释放,记录各次\(t\)值并测量\(AB\)间距\(s\),作出\(s/t-t\)关系图线如图乙,该图线纵轴截距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利用该图线可以求得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________\((\)取重力加速度\(g=10\)\(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8.

              \((I)(\)多选\()\)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实验时,下列方法中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

                 \(A.\)两细绳必须等长

                 \(B.\)用弹簧秤拉橡皮条时应使之与木板平面平行

                 \(C.\)两个分力\(F\)\({\,\!}_{1}\)、\(F\)\({\,\!}_{2}\)的数值应适当大一些

                 \(D.\)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E.\)两个分力\(F\)\({\,\!}_{1}\)、\(F\)\({\,\!}_{2}\)间的夹角越大越好

                 \(F.\)拉橡皮条的细线要稍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画点的铅笔要细些

              \((II)\)某同学在做测定木板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时,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如图\(a\)所示.

              方案\(B\):木块被水平拉在固定的墙上,通过细线水平拉动木板,如图\(b\)所示.


              \(①\)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的是方案____\((\)选填\(a\)或\(b)\),理由是                        

              \(②\)该实验中应测量的物理量是             

              \(③\)如\(b\)图,改用两个____\((\)填传感器名称\()\)记录到拉动后图中木板受的拉力\(F\)\({\,\!}_{1}\)与物块受到的拉力\(F\)\({\,\!}_{2}\),得\(F\)\({\,\!}_{1}-\)\(t\)图线如图中\(①\),则\(F\)\({\,\!}_{2}-\)\(t\)图线应该接近于                            

            • 9.

              如图甲所示是一个简易的实验装置,同种材料制成的导轨\(ABC\),\(BC\)段固定在水平实验台上,\(AB\)段可以绕\(B\)点在竖直面内转动而调整\(AB\)段的倾角\(θ\),\(B\)点有一段圆弧顺滑连接\(AB\)、\(BC\)段。调整好角度\(θ\)后,将\(AB\)段也固定。

              实验一:通过实验测量小滑块与轨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1)\)将小滑块从倾斜轨道\(AB\)段上的\(E\)点由静止释放,最终停在水平轨道上\(G\)点;保持\(AB\)段轨道的倾角\(θ\)不变,让滑块多次从同一位置\(E\)点静止滑下,取一个平均的\(G\)点位置。用刻度尺测量\(E\)点离水平轨道的竖直高度为\(h\),\(E\)点的竖直投影\({E}{{{'}}}\)点到\(G\)点的水平距离为\(L\)。则小滑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_______。

              \((2)\)变换出发点\(E\)的位置和\(AB\)段轨道的倾角\(θ\),重复多次操作,多次测\(μ\)再求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小_______ \((\)填“系统”或“偶然”\()\)误差。

              实验二:通过实验验证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守恒”,步骤如下:

              \(①\)测出两个滑块的质量\(m_{1}\)、\(m_{2}\)和两滑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_{1}\)、\(μ_{2}\);

              \(②\)滑块\(1\)从\(E_{1}\)点由静止滑下停在\(G_{1}\)点的过程中,在水平轨道上找一个\(F\)点,用直尺量出\(F\)点到\(G_{1}\)点的距离\(L_{1}\),如图乙所示;

              \(③\)滑块\(2\)静止放在\(F\)点,让滑块\(1\)依然从\(E_{1}\)点滑下去碰撞滑块\(2\),测出滑块\(1\)停止时到\(F\)点的距离\(L{{{'}}}_{1} \)和滑块\(2\)停止时到\(F\)点的距离\(L{{{'}}}_{2} \)。

              \((3)\)若碰撞近似为弹性碰撞,为使滑块\(1\)碰后继续向右运动,则要求\(m_{1}\)_____\(m_{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为了验证该碰撞过程系统的动量守恒,只需要验证等式___________ \((\)用\(m_{1}\)、\(m_{2}\)、\(μ_{1}\)、\(μ_{2}\)、\(L_{1}\)、\(L{{{'}}}_{1} \)、\(L{{{'}}}_{2} \)表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成立即可。

            • 10.

              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物块放在桌面上,细绳的一端与物块相连,另一端跨过滑轮挂上钩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面左端,所用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接在物块上。启动打点计时器,释放物块,物块在钩码的作用下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如图乙所示\((\)图中相邻两点间有\(4\)个点未画出\()\)。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乙数据可知,物块的运动为                   运动。

              \((2)\)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用天平测得,物块的质量为\(200g\),钩码的总质量为\(100g\),可求得物块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为      。\((\)重力加速度取\(g=10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