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测量小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是半径足够大的光滑四分之一固定圆弧轨道,与水平固定放置的\(P\)板的上表面\(BC\)在\(B\)点相切,\(C\)点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为\(C′.\)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称出物块\(Q\)的质量\(m\);
              \(②\)测量出轨道\(AB\)的半径\(R\)、\(BC\)的长度\(L\)和\(CC′\)的高度\(h\);
              \(③\)将物块\(Q\)在\(A\)点从静止释放,在物块\(Q\)落地处标记其落点\(D\);
              \(④\)重复步骤\(③\);
              \(⑤\)将多次落地点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围住,用米尺测量圆心到\(C′\)的距离\(s\).
              \((1)\)上述步骤中不必要的是 ______ \((\)只填出序号\()\).
              \((2)\)用实验中的测量量表示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______ .
              \((3)\)已知实验测得的\(μ\)值比实际值偏大,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 \(.(\)写出一个可能的原因即可\()\).
              \((4)\)若由于\(BC\)足够长,物块不能从\(BC\)上滑下,简述在不增加测量器材的情况下如何测出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______ .
            • 2.
              某探究小组设计了“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示,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连接,跨在斜面上端。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h\)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
              \(①\)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 ______ 。
              \(②\)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______ 。
              \(③\)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______ 。
              \(a.\)滑块的质量                \(b.\)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c.\)长度测量时的读数误差      \(d.\)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
            • 3.

              物理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测量小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mu \),装置如图甲所示,将木板水平固定在桌面上,光电门固定在木板上,实验步骤如下:

              \((1)\)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如图乙所示,则\(d=\)_________\(mm\);

              \((2)\)光电门连接计时器,让小滑块从弧形斜面上某位置由静止下滑,使小滑块能通过光电门,在水平木板上滑动一段距离后停止,用计时器记录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

              \((3)\)保持光电门的位置不动,逐步改变小滑块下滑的初始高度,重复步骤\((2)\);

              \((4)\)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要测量动摩擦因数\(μ\),还需要测量_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小滑块\((\)含遮光片\()\)的质量\(m\)

              B.小滑块由弧形斜面下滑的高度\(h\)

              C.小滑块停止运动时,小滑块上的遮光片中心与光电门间的水平距离\(L\)

              \((5)\)小滑块与水平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_____。\((\)用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 4. 某学生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图中标出了五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

              \((1)\)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a=\) ______ \(m/s^{2}\),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v=\) ______ \(m/s\);
              \((2)\)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为求出动摩擦因数,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 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
              A.物块的质量      \(B.\)斜面的高度       \(C.\)斜面的倾角.
            • 5. \((6\)分\()\)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A\)是可固定于水平桌面上任意位置的滑槽\((\)滑槽末端与桌面相切\()\),\(B\)是质量为\(m\)的滑块\((\)可视为质点\()\)。

              第一次实验,如图\((a)\)所示,将滑槽末端与桌面右端\(M\)对齐并固定,让滑块从滑槽最高点由静止滑下,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测出滑槽最高点距离桌面的高度\(h\)\(M\)距离地面的高度\(H\)\(M\)\(P\)间的水平距离\(x\)\({\,\!}_{1}\);

              第二次实验,如图\((b)\)所示,将滑槽沿桌面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并固定,让滑块\(B\)再次从滑槽最高点由静止滑下,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测出滑槽末端与桌面右端\(M\)的距离\(L\)\(M\)\(P′\) 间的水平距离\(x\)\({\,\!}_{2}\)。

              \((1)\)在第二次实验中,滑块到\(M\)点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用实验中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2)(\)多选\()\)通过上述测量和进一步的计算,可求出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下列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选填序号\()\)

              A.\(h\)的测量     \(B\).\(H\)的测量     \(C\).\(L\)的测量     \(D\).\(x\)\({\,\!}_{2}\)的测量

              \((3)\)若实验中测得\(h\)\(=15 cm\)、\(H\)\(=25 cm\)、\(x\)\({\,\!}_{1}=30 cm\)、\(L\)\(=10 cm\)、\(x\)\({\,\!}_{2}=20 cm\),则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 6.
              某学生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图中标出了五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

              \((1)\)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a=\) ______ \(m/s^{2}\),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v=\) ______ \(m/s\);
              \((2)\)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出动摩擦因数,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 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
              A.物块的质量    \(B.\)斜面的高度    \(C.\)斜面的倾角.
            • 7.

              图甲是实验室测定小物块和水平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曲面\(AB\)与水平面相切于\(B\)点,曲面和水平面均固定不动。带有遮光条的小物块自曲面上某处由静止释放后,沿曲面滑下并沿直线滑行到\(C\)点停止,\(P\)为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电门计时器,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1)\)用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如图乙所示,则遮光条的宽度\(d=\)________\(mm\);

              \((2)\)实验中除了测定遮光条的宽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A.\)小物块质量\(m\)

                \(B.\)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

                \(C.\)光电门\(P\)到\(C\)点的水平距离\(x\)

                \(D.\)小物块释放点相对于水平面的高度\(h\)

              \((3)\)实验测得小物块和水平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mu =\)_________。

            • 8. 一个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测量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如图甲所示,把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与一物块A相连,用力F水平向左拉物块下面的金属板B,金属板B向左运动,此时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图乙中已把测力计的示数放大画出),则物块A与金属板B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 ______ N,若用弹簧测力计测得物块A重13.00N,根据下面表格中给出的动摩擦因数,则可推算出物块A的材料是 ______
              材料 动摩擦因数
              金属--金属 0.25
              橡胶--金属 0.30
              木头--金属 0.20
              皮革--金属 0.28
            • 9. 测定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时,采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图中长木板水平固定.
              (1)实验过程中,电火花计时器应接在 ______ (选填“直流”或“交流”)电源上.调整定滑轮高度,使 ______
              (2)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测得木块的质量为M,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木块的加速度为a,则木块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 ______ (用字母M、m、a、g表示).
              (3)如图2为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带动纸带运动打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未画出.从纸带上测出x1=3.20cm,x2=4.52cm,x5=8.42cm,x6=9.70cm.则木块在计数点1处的速度大小v= ______ m/s,整个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a= ______  m/s2(已知交流电频率f=50Hz,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10. 测定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时,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图中长木板水平固定.
              (1)实验过程中,电火花计时器接在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调整定滑轮高度,使 ______
              (2)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测得木块的质量为M,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木块的加速度为a,则木块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 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