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为了平衡小车运动中受到的阻力,应该采用下面所述的         方法\((\)填\("a"\),\("b"\)或\("c")\).

              \((a)\)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使静止的小车开始运动

              \((b)\)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使小车在木板上保持静止

              \((c)\)逐步调节木板的倾斜程度,使夹在小车后面的纸带上所打的点间隔均匀

              \((2)\)在上述实验操作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某同学打出的一段纸带如图所示,\(O\)、\(A\)、\(B……E\)为打点计时器连续打出的计时点,则小车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大小为             \(m/s.(\)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3)\)若某同学分别用\(1\)根、\(2\)根\(…5\)根相同橡皮筋进行实验,测得小车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分别为\(0.52m/s\)、\(0.78m/s\)、\(0.96m/s\)、\(1.08m/s\)、\(1.22m/s.\)请根据实验数据在下面的坐标纸上画出橡皮筋所做功\((W)\)与小车获得的速度\((v)\)之间的关系图象.

            • 2.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当小车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当用\(2\)条、\(3\)条、\(4\)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第\(4\)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2W\)、\(3W\)、\(4W……\)每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可由打点计时器所打出的纸带测出.

              \((1)\)除了图中已有的试验器材外,还需要导线、开关、刻度尺和_______ 电源\((\)填“交流”或“直流”\()\);

              \((2)\)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将木板的一端适当垫起,以平衡小车的摩擦力

              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都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利用每次测出的小车最大速度\(v_{m}\)和橡皮筋做的功\(W\),依次作出\(W-v_{m}\)、\(W-v^{2}_{m}\) 、\(W-v^{3}_{m}\) ,\(W^{2}-v_{m}\)、\(W^{3}-v_{m}……\)的图象,得出合力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3)\)如图所示,给出了某次实验打出的纸带,从中截取了测量小车最大速度所用的一段纸带,测得\(A\)、\(B\)、\(C\)、\(D\)、\(E\)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AB=1.48 cm\),\(BC=1.60 cm\),\(CD=1.62 cm\),\(DE=1.62 cm\);已知相邻两点打点时间间隔为\(0.02 s\),则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v_{m}=\)_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3.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前行。打点计时器工作的频率为\(50 Hz\)。

              \((1)(\)多选\()\)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__________。

              A.是为了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

              B.是为了增大小车下滑的加速度

              C.可使得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等于合力对小车做的功

              D.可使得橡皮筋松弛后小车做匀速运动

              \((2)\)实验中选用同样的橡皮筋\(1\)条、\(2\)条、\(3\)条\(……\)并起来挂在小车的前端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把小车拉到同一位置后释放。把第\(1\)次只挂\(1\)条橡皮筋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_{1}\),第\(2\)次挂\(2\)条橡皮筋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2W_{1}……\)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后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根据第\(4\)次的纸带\((\)如图所示\()\)求得小车获得的速度为________\( m/s\)。

              \((3)\)如果\(W∝v^{2}\)的猜想是正确的,则作出的\(W-v^{2}\)图像应是___________        \(\_\)______。

            • 4.

              某同学利用如图的装置完成“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平衡摩擦力时不能将托盘通过细线挂在小车上

              B.为减小误差,应使托盘及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小车质量

              C.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源

              D.实验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由静止释放

              \((2)\)如图是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为小车运动起始时刻所打的点,间隔一些点后选取\(A\)、\(B\)、\(C\)三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已知小车的质量\(M=200g\),托盘及砝码的总质量\(m=21g\)。则从打下\(O\)点到打下\(B\)点这段时间内细线的拉力对小车所做的功______\(J(\)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约等于托盘及砝码的总重\()\),在这个过程中小车动能增加量为______\(J\)。\((g\)取\(9.8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5.

              在“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常用的两种实验方案如图所示:甲通过重物提供牵引力。小车在牵引力作用下运动,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定量计算牵引力所做的功,进而探究牵引力所做功与小车速度的关系;乙通过不同条数橡皮筋的作用下将小车弹出,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进而探究橡皮筋对小车所做功与其速度的关系。


              \((1)(\)多选\()\)针对这两种实验方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A.\)甲可以只打一条纸带研究,而乙必须打足够多条纸带才能研究
              B.甲中需要平衡小车运动中受到的阻力,而乙中不需要平衡阻力
              C.甲中小车质量必须远大于所挂重物的质量,而乙中小车质量没有特别的要求
              D.乙方案中,换用\(2\)根同样的橡皮筋同一位置释放,橡皮筋所做的功与一根橡皮筋拉至伸长量为原来\(2\)倍橡皮筋所做的功是一样的
              \((2)\)某同学在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0\)、\(1\)、\(2…7\)为纸带上连续打出的点,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根据这条纸带,可以判断他在实验中采用的方案是____\((\)选填“甲”或“乙”\()\),实验中小车失去外力后的速度为____\(m/s\)。

            • 6.

              某学习小组做探究“合力的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如图,图中小车是在一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这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当用\(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使每次实验中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保持一致\(.\)每次实验中小车获得的速度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测出.


              \((1)\)除了图中已有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导线、开关、刻度尺和\(\_\)_______电源\((\)填“交流”或“直流”\()\).

              \((2)\)实验中,小车会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来平衡掉摩擦阻力,则下面操作正确的是______

              A.放开小车,能够自由下滑即可           

               \(B.\)放开小车,能够匀速下滑即可

              C.放开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自由下滑即可 

               \(D.\)放开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匀速下滑即可

              \((3)\)若木板水平放置,小车在两条橡皮筋作用下运动,当小车速度最大时,关于橡皮筋所处的状态与小车所在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橡皮筋处于原长状态         \(B.\)橡皮筋仍处于伸长状态

              C.小车在两个铁钉的连线处     \(D.\)小车已过两个铁钉的连线

              \((4)\)在正确操作情况下,打在纸带上的点并不都是均匀的,为了测量小车获得的速度,应选用纸带的_______\(\_\)部分进行测量\((\)根据下面所示的纸带回答\()\).


            • 7.

              利用图示装置可以做多个力学实验。


              \((1)\)用此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平衡小车和木板间的摩擦阻力;

              \((2)\)用此装置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改变小车质量后,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阻力;

              \((3)\)用此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时,为了尽可能准确,请完成下列填空:

              \(①\)不挂钩码平衡摩擦力时,小车后面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固定纸带;

              \(②\)调节滑轮高度,让细线与长木板平行;

              \(③\)小车质量\(M\)________钩码质量\(m(\)填“远大于”或“远小于”\()\)。

            • 8.

              \([A](1)\)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中,如图\(1\)所示为某次实验所获得的打点纸带,应该选用图中\(A\)、\(B\)、\(C\)、\(D\)、\(E\)中的 ______ 点的速度最能符合实验要求.

               

              \((2)\)某同学用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步骤如下:
              \(a.\)安装好实验器材.
              \(b.\)接通电源后,让拖着纸带的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沿平板斜面向下弹出,沿木板滑行\(.\)在纸带上选择合适的点距确定小车的速度\(v_{1}\).
              \(c\)、换用\(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重复几次\((\)每次都从同一初始位置释放小车\()\),分别求出小车的速度\(v_{2}\)、\(v_{3}….\)
              \(d.\)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该同学得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平板、橡皮筋、导线及开关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 ______ 和 ______\( .(\)填选项代号\()\)
              A、电压合适的\(50Hz\)的交流电源    \(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
              C、刻度尺       \(D\)、秒表         \(E\)、天平        \(F\)、重.

              \([B]\)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在足够大的水平平台上的\(A\)点放置一个光电门,水平平台上\(A\)点右侧摩擦很小可忽略不计,左侧为粗糙水平面,当地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采用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小滑块\(a\)上固定一个宽度为\(d\)的窄挡光片;
              \(②\)用天平分别测出小滑块\(a(\)含挡光片\()\)和小球\(b\)的质量\(m_{a}\)、\(m_{b}\);
              \(③\)在\(a\)和\(b\)间用细线连接,中间夹一被压缩了的轻弹簧,静止放置在平台上;
              \(④\)细线烧断后,\(a\)、\(b\)瞬间被弹开,向相反方向运动;
              \(⑤\)记录滑块\(a\)通过光电门时挡光片的遮光时间\(t\);
              \(⑥\)滑块\(a\)最终停在\(C\)点\((\)图中未画出\()\),用刻度尺测出\(AC\)之间的距离\(S_{a}\);
              \(⑦\)小球\(b\)从平台边缘飞出后,落在水平地面的\(B\)点,用刻度尺测出平台距水平地面的高度\(h\)及平台边缘铅垂线与\(B\)点之间的水平距离\(S_{b}\);
              \(⑧\)改变弹簧压缩量,进行多次测量.

              \((1)\)若测出挡光片的宽度如图,则挡光片的宽度为_________\( mm\)      

              \((2)\)该实验要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则只需验证 _________________ 即可\(.(\)用上述实验数据字母表示\()\)

              \((3)\)改变弹簧压缩量,多次测量后,该实验小组得到\(S_{a}\)与的\(\dfrac{1}{t^{2}}\)关系图象如图\(2\)所示,图线的斜率为\(k\),则平台上\(A\)点左侧与滑块\(a\)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大小为 ______\( .(\)用上述实验数据字母表示\()\)

            • 9.

              利用图示装置可以做多个力学实验。

              \((1)\)用此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平衡小车和木板间的摩擦阻力;

              \((2)\)用此装置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改变小车质量后,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阻力;

              \((3)\)用此装置探究“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为了尽可能准确,请完成下列填空:

              \(①\)不挂钩码平衡摩擦力时,小车后面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固定纸带;

              \(②\)调节滑轮高度,让细线与长木板平行。

            • 10.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图中小车内可放置砝码,实验中,小车碰到制动装置时,钩码尚未到达地面,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


               \((1)\)实验的部分步骤如下:

              \(①\)在小车中放入砝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后端,用细线连接小车和钩码;

              \(②\)将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附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车拖动纸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关闭电源;

              \(③\)改变钩码或小车中砝码的数量,更换纸带,重复\(②\)的操作.

              \((2)\)如下图所示是某次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择起始点 \(O\)及多个计数点 \(A\)\(B\)\(C\)\(D\)\(E\)、\(……\),可获得各计数点刻度值 \(s\),求出对应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 \(v\),则 \(D\)点对应的刻度值为 \(s_{D}\)\(=\)________\(cm\).\(D\)点对应的速度大小为 \(v\) \({\,\!}_{D}\)\(=\)________\(m/s\).


              \((3)\)下表是某同学在改变钩码或小车中砝码的数量时得到的数据\(.\)其中\(M\)是小车质量\(M\)\({\,\!}_{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m\)之和,\(|\)\(v\)\(\rlap{{\!\,}^{2}}{{\!\,}_{2}}-\)\(v\)\(\rlap{{\!\,}^{2}}{{\!\,}_{1}}|\)是纸带上某两点的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Δ\)\(E\)\(F\)是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W\)是以上两点间\(F\)所做的功.

              次数

              \(M\)\(/kg\)

              \(|\)\(v\) \(\rlap{{\!\,}^{2}}{{\!\,}_{2}}\) \(-\)\(v\) \(\rlap{{\!\,}^{2}}{{\!\,}_{1}}\) \(|/(m^{2}·s^{-2})\)

              \(Δ\)\(E\)\(/J\)

              \(F\)\(/N\)

              \(W\)\(/J\)

              \(1\)

              \(0.500\)

              \(0.760\)

              \(0.190\)

              \(0.490\)

              \(0.210\)

              \(2\)

              \(0.500\)

              \(1.65\)

              \(0.413\)

              \(0.980\)

              \(0.430\)

              \(3\)

              \(0.500\)

              \(2.40\)

              \(0.600\)

              \(1.470\)

              \(0.630\)

              \(4\)

              \(1.000\)

              \(2.40\)

              \(1.200\)

              \(2.450\)

              \(1.240\)

              \(5\)

              \(1.000\)

              \(2.84\)

              \(1.420\)

              \(2.940\)

              \(1.470\)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W\)总是大于\(Δ\) \(E\),其主要原因是:钩码的重力大于小车实际受到的拉力造成了误差,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