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现要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表面粗糙的木板一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另一端抬起一定高度构成斜面;木板上有一滑块,其后端与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上,连接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接通电源后,从静止释放滑块,滑块带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迹.

              \(①\)图\(2\)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是实验中选取的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2\)、\(3\)和\(5\)、\(6\)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2\)所示\(.\)由图中数据求出滑块的加速度\(a=\)_____\(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②\)已知木板的长度为\(L\),为了求出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还应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

              A.滑块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v B.\)滑块的质量\(m\)

              C.滑块的运动时间\(t D.\)斜面高度\(h\)和底边长度\(x\)

              \(③\)设重力加速度为\(g\),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μ=\)_______\((\)用所需测量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2)\)如图所示为一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闪光照片的一部分,图中背景方格的边长均为\(5cm\),如果取\(g=10m/s^{2}\),那么:


              \(①\)闪光的时间间隔是 ______\( s\);

              \(②\)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的大小 ______\( m/s\);

              \(③\)小球经过\(C\)点时的速度大小是 ______\( m/s(\)结果保留根式\()\)。

            • 2.

              I.如图所示,为探究“加速度与合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请完成以下问题:



              \((1)\)为了消除小车与水平木板之间摩擦力的影响应采取的做法是____.

              A.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速运动

              B.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钩码拉动下恰好做匀加速运动

              C.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速运动

              D.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使小车恰好做匀加速运动

              \((2)\)平衡摩擦力后,若小车的总质量为\(M\),钩码总质量为\(m(m\)远小于\(M)\),重力加速度为\(g\),可认为小车释放后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为_____

              \((3)\)该实验中,保证小车所受合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小车质量的关系,采用图像法处理数据。为了比较容易地看出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应作_____

              A.\(a-M\)图象      \(B\).\(a-\dfrac{1}{M}\)图象      \(C\).\(a-\dfrac{1}{{{M}^{2}}}\)图象   \(D\).\(a-{{M}^{2}}\)图象

              \((4)\)保证小车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所受力的关系时,某同学根据实验得到数据,画出\(F —a\)图像如下图所示,那么该同学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最可能的是_____


              A.平衡摩擦力过度    \(B.\)平衡摩擦力不足

              \((5)\)某同学在实验中得到的纸带如下图所示,已知实验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II.\)某探究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的方案测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在实验桌上固定一斜面,在斜面上距斜面底端挡板一定距离处放置一小滑块,系住小滑块的轻质细线跨过光滑的定滑轮后系住一小球,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剪断细线后,小滑块沿斜面向下运动与挡板相碰,小球自由下落与地面相碰,先后听到两次碰撞的声音\(.\)反复调节挡板的位置,直到只听到一次碰撞的声音\(.\)测得此情况下小滑块距挡板的距离\(x=0.5m\),距桌面距离\(h=0.3m\),小球下落的高度\(H=1.25m\),取\(g=10m/s^{2}.\)不考虑空气的阻力,则:



              \((1)\)小滑块与挡板碰前的速度大小为______\( m/s\).

              \((2)\)由此可求出滑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代入数据得\(μ= \)______ .

            • 3.

              某课外活动小组通过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动摩擦因数,将一木板用垫块垫高形成斜面,在木板低端\(B\)处固定一个光电门以测量物体通过该处时的速度,实验时滑块由距地面\(h\)高的\(A\)初由静止释放,测出滑到\(B\)点的速度\(v.\)改变垫块的数量,从而改变木板的倾斜程度,但始终保持释放点\(A\)到\(B\)点的水平距离\((B\)、\(C\)间的距离\()L=0.8m\)不变\(.\)重复实验,最后作出如图乙所示的\(h-v^{2}\)图象.

              \((1)\)木板倾斜程度更大时,为了保证\(L\)不变,滑块下滑到低端\(B\)点的位移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3)\)若所用木板更粗糙些,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得到的图象的斜率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4. 关于动摩擦因数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公式μ=可知,μ与摩擦力Ff成正比,与正压力FN成反比
              B.μ只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C.μ只跟两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D.μ既跟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的材料有关,又跟接触面粗糙有关
            • 5.

              \(A\)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固定在一合适的木块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个光滑的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P\)、\(Q\),并测出间距\(d\)。开始时将木块置于\(P\)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块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_{0}\),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块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水和瓶的重力大小\()\),然后释放木块,并用秒表记下木块从\(P\)运动到\(Q\)处的时间\(t\)。

              \((1)\)木块的加速度可以用\(d\)、\(t\)表示为\(a=\)____。

              \((2)\)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a\)与弹簧测力计示数\(F\)的关系。下列图像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____ 

              \((3)\)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_____。\((\)有两个选项正确\()\)

              A.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B.\)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更多组实验数据

              C.可以更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D.\)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


              \(B\) 为测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将木板倾斜,木块以不同的初速度沿木板向上滑到最高点后再返回,用光电门测量木块来回的速度,用刻度尺测量向上运动的最大距离,为确定木块向上运动的最大高度,让木块推动轻质卡到最高点,记录这个位置,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本实验中,下列操作合理的是______

              A.遮光条的宽度应尽量小些       \(B.\)实验前将轻质卡置于光电门附近

              C.为了实验成功,木块的倾角必须大于某一值    \(D.\)光电门与轻质卡最终位置间的距离即为木块向上运动的最大距离

              \((2)\)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遮光条的宽度,如图乙所示读数为________\(mm\).

              \((3)\)由于轻质卡的影响,使得测量的结果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 6. 已知一些材料间动摩擦因数如下:
              材料 钢-钢 木-木 木-金属 木-冰
              动摩擦因数 0.25 0.30 0.20 0.03
              质量为1kg的物块放置于水平面上,现用弹簧秤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此物块时,读得弹簧秤的示数为3N,则关于两接触面的材料可能是(取g=10m/s2)(  )
              A.钢-钢
              B.木-木
              C.木-金属
              D.木-冰
            • 7. 如图甲所示,在倾角为37°的粗糙且足够长的斜面底端,一质量m=2kg可视为质点的滑块压缩一轻弹簧并锁定,滑块与弹簧不相连.t=0s时解除锁定,计算机通过传感器描绘出滑块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其中Ob段为曲线,be段为直线,sin37°=0.6,cos37°=0.8.g取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0.15S末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8m/s2
              B.滑块在0.1-0.2s时间间隔内沿斜面向下运动
              C.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
              D.在滑块与弹簧脱离之前,滑块一直在做加速运动
            • 8. 如图所示为某工厂的货物传送装置,水平运输带与一斜面MP连接,运输带运行的速度为v0=5m/s.在运输带上的N点将一小物体轻轻的放在上面,N点距运输带的右端x=1.5m.小物体的质量为m=0.4kg,设货物到达斜面最高点P时速度恰好为零,斜面长度L=0.6m,它与运输带的夹角为θ=30°,连接M是平滑的,小物体在此处无碰撞能量损失,小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
              3
              6
              (g=10m/s2,空气空气阻力不计)求:
              (1)小物体运动到运输带右端时的速度大小;
              (2)小物体与运输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 9. 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力拉物体时,物体匀速前进,若此力大小不变,改为水平方向拉物体,物体仍能匀速前进,求: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 10. 如图所示,三角形传送带以1m/s的速度逆时针匀速转动,两边的传送带长都是2m,且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37°.现有两个小物块A、B从传送带顶端都以1m/s的初速度沿传送带下滑,两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0.5,g取10m/s2,sin 37°=0.6,cos 37°=0.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物块A先到达传送带底端
              B.物块A、B同时到达传送带底端
              C.传送带对物块A、B的摩擦力都沿传送带向上
              D.物块A下滑过程中相对传送带的路程小于物块B下滑过程中相对传送带的路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