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为了测定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他用测速仪研究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装置如图甲所示\(.\)他使木块以初速度\(v_{0}=4m/s\)的速度沿倾角\(θ=30^{\circ}\)的斜面上滑紧接着下滑至出发点,并同时开始记录数据,结果电脑只绘出了木块从开始上滑至最高点的\(v-t\)图线如图乙所示\(.g\)取\(10m/s^{2}.\)求:

              \((1)\)上滑过程中的加速度的大小\(a_{1}\);
              \((2)\)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木块回到出发点时的速度大小\(v.\)并在原有\(v-t\)图线上作出下滑过程的速度时间图象.
            • 2.

              物理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测量小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mu \),装置如图甲所示,将木板水平固定在桌面上,光电门固定在木板上,实验步骤如下:

              \((1)\)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如图乙所示,则\(d=\)_________\(mm\);

              \((2)\)光电门连接计时器,让小滑块从弧形斜面上某位置由静止下滑,使小滑块能通过光电门,在水平木板上滑动一段距离后停止,用计时器记录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

              \((3)\)保持光电门的位置不动,逐步改变小滑块下滑的初始高度,重复步骤\((2)\);

              \((4)\)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要测量动摩擦因数\(μ\),还需要测量_____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小滑块\((\)含遮光片\()\)的质量\(m\)

              B.小滑块由弧形斜面下滑的高度\(h\)

              C.小滑块停止运动时,小滑块上的遮光片中心与光电门间的水平距离\(L\)

              \((5)\)小滑块与水平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_____。\((\)用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 3.

              为了测定滑块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圆弧形滑槽末端与桌面相切,第一次实验时,滑槽固定于桌面右端,末端与桌子右端\(M\)对齐\((\)如图甲\()\),滑块从滑槽顶端由静止释放,落在水平面上的\(P\)点;第二次实验时,滑槽固定于桌面左侧\((\)如图乙\()\),测出末端\(N\)与桌子右端\(M\)的距离为\(L\),滑块从滑槽顶端由静止释放,落在水平面上的\(Q\)点,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


              \((1)\)实验还需要测量为物理量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滑槽高度\(h\)           

              B.桌子的高度\(H\)

              C.\(O\)点到\(P\)点的距离\(d_{1}\)  \(D.O\)点到\(Q\)点的距离\(d_{2}\)

              E.滑块的质量\(m\)

              \((2)\)根据\((1)\)中所选物理量,写出动摩擦因数\(μ\)的表达式是\(μ=\)_________.

              \((3)\)如果第二次实验时,滑块没有滑出桌面,是否还能测出动摩擦因数?如果可以,还需测出什么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测量小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是半径足够大的、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与水平固定放置的\(P\)板的上表面\(BC\)在\(B\)点相切,\(C\)点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为\(C′\)。重力加速度为\(g\)。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称出物块\(Q\)的质量\(m\);

              \(②\)测量出轨道\(AB\)的半径\(R\)、\(BC\)的长度\(L\)和\(CC′\)的高度\(h\);

              \(③\)将物块\(Q\)在\(A\)点由静止释放,在物块\(Q\)落地处标记其落地点\(D\);

              \(④\)重复步骤\(③\),共做\(10\)次;

              \(⑤\)将\(10\)个落地点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围住,用米尺测量圆心到\(C′\)的距离\(s\)。

              \((1)\)用实验中的测量量表示: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_________。

              \((2)\)回答下列问题:

              \((ⅰ)\)以上实验步骤中\(④⑤\)两步做\(10\)次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已知实验测得的\(μ\)值比实际值偏大,其原因除了实验中测量的误差之外,其它的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可能的原因即可\()\)

            • 5. 测量小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是半径足够大的、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与水平固定放置的\(P\)板的上表面\(BC\)在\(B\)点相切,\(C\)点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为\(C{{{{'}}}.}\)重力加速度为\(g{.}\)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称出物块\(Q\)的质量\(m\);
              \({②}\)测量出轨道\(AB\)的半径\(R\)、\(BC\)的长度\(L\)和\(CC{{{{'}}}}\)的高度\(h\);
              \({③}\)将物块\(Q\)在\(A\)点由静止释放,在物块\(Q\)落地处标记其落地点\(D\);
              \({④}\)重复步骤\({③}\),共做\(10\)次;
              \({⑤}\)将\(10\)个落地点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围住,用米尺测量圆心到\(C{{{{'}}}}\)的距离\(s\).
              用实验中的测量量表示:
              \((1)\)物块\(Q\)到达\(B\)点时的动能\(E_{{kB}}{=}\) ______ ;
              \((2)\)物块\(Q\)到达\(C\)点时的动能\(E_{{kC}}{=}\) ______ ;
              \((3)\)在物块\(Q\)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物块\(Q\)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_{f}{=}\) ______ ;
              \((4)\)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mu{=}\) ______ .
            • 6.

              为了测量小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挡板可固定在桌面上,轻弹簧左端与挡板相连,图中桌面高为\(h\),\(O_{1}\)、\(O_{2}\)、\(A\)、\(B\)、\(C\)点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己知重力加速度为\(g\),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

                  实验过程一:如图甲所示,挡板固定在\(O_{1}\)点,推动滑块压缩弹簧,滑块移到\(A\)处,测量\(O_{1}A\)的距离。渭块由静止释放,落在水平面上的\(P\)点,测出\(P\)点到桌面右端的水平距离为\(x_{1}\)。

                  实验过程二:如图乙所示,将挡板的固定点移到距\(O_{1}\)点距离为\(d\)的\(O_{2}\)点,推动滑块压缩弹簧,滑块移到\(C\)处,使\(O_{2}C\)的距离与\(O_{1}A\)的距离相等。滑块由静止释放,落在水平面上的\(Q\)点,测出\(Q\)点到桌面右端的水平距离为\(x_{2}\)。

              \((1)\)为完成本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必须测出小滑块的质量

              B.必须测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C.弹簧的压缩量不能太小

              D.必须测出弹簧的原长

              \((2)\)写出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μ=\)________。\((\)用题中所给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3)\)在进行实验过程二时,发现滑块未能滑出桌面。为了仍能测量小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小组测量出滑块停止滑动的位置到\(B\)点的距离\(l\)。写出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μ=\)________。\((\)用题中所给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4)\)某同学认为,不测量桌面高度,改用秒表测出小滑块从飞离桌面到落地的时间,也可测出小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此实验方案_______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 7.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研究小组所用装置如图所示,长木板\(MN\)通过垫块斜放在水平面上,小物块从斜面顶端滑下,利用频闪相机连续记录小球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频闪相机照相频率为\(f=10Hz\),\(AB\)间距为\(S_{1}=3.50cm\),\(CD\)间距为\(S_{2}=7.50cm\).
              \((1)\)用题目中所给物理量符号表示小球的加速度\(a=\) ______ ;
              \((2)\)若测得木板长度\(MN=1.00m\),\(M\)点距桌面的高度为\(0.60m\),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10m/s^{2}\),忽略木板的厚度,利用以上数据,计算木板与小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 ______ .
            • 8.
              某学生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图中标出了五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

              \((1)\)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a=\) ______ \(m/s^{2}\),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v=\) ______ \(m/s\);
              \((2)\)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出动摩擦因数,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 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
              A.物块的质量    \(B.\)斜面的高度    \(C.\)斜面的倾角.
            • 9. \((1)\)如下图所示的游标卡尺的读数为        \(mm\).


              \((2)\)为了测量木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某小组使用位移传感器设计了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让木块从倾斜木板上一点\(A\)由静止释放,位移传感器可以测出木块到传感器的距离\(.\)位移传感器连接计算机,描绘出滑块相对传感器的位移\(s\)随时间\(t\)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
               

                                               甲                                          乙

              根据上述图线,计算\(0.4s\)时木块的速度\(v=\)      \(m/s\),木块加速度\(a=\)        \(m/s^{2}\).
            • 10.

              图是实验室测定水平面和小物块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曲面\(AB\)与水平面相切于\(B\)点且固定。带有遮光条的小物块自曲面上面某一点释放后沿水平面滑行最终停在\(C\)点,\(P\)为光电计时器的光电门,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1)\)利用游标卡尺测得遮光条的宽度如图乙所示,则遮光条的宽度\(d\)\(=\)________\( cm\);

              \((2)\)实验中除了测定遮光条的宽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

              A.小物块质量\(m\)

              B.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

              C.光电门到\(C\)点的距离\(x\)

              D.小物块释放点的高度\(h\)

              \((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同学们采用图像法来处理实验数据,他们根据\((2)\)测量的物理量,建立下图所示的坐标系来寻找关系,其中合理的是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