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甲所示,一物块的质量\(m=1kg\),计时开始时物块的速度\(v_{0}=10m/s\),在一水平向左的恒力\(F\)作用下,物块从\(O\)点沿粗糙的水平面向右运动,某时刻后恒力\(F\)突然反向,以\(O\)为原点,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建立\(x\)轴,整个过程中物块速度的平方随物块位置坐标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g=10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5m\)内物块的加速度的大小为\(10m/s^{2}\)
              B.在\(t=1s\)时物块的速度为\(0\)
              C.恒力\(F\)的大小为\(10N\)
              D.物块与水平面问的动摩擦因数为\(0.3\)
            • 2.

              图甲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

                                          甲                                                        乙

              \(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用米尺测最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

              \(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

              \(③\)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Δt\)\({\,\!}_{A}\)和\(Δt\)\({\,\!}_{B}\),求出加速度\(a\);

              \(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a\)的平均值\(\overline{a}\)

              \(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摩擦因数\(μ\).

              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d\)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 mm)\)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为____\(cm\).

              \((2)\)物块的加速度\(a\)可用\(d\)、\(s\)、\(Δt_{A}\)和\(Δt_{B}\)表示为\(a=\)________.

              \((3)\)动摩擦因数\(μ\)可用\(M\)、\(m\)、\(\overline{a}\)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为\(μ=\)________.

              \((4)\)如果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____\((\)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

            • 3.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来测量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实验步骤如下:


              \(⑴\) 把“ ”型木块放在光滑水平面上,木块表面\(AB\)、\(BC\)粗糙程度相同;

              \(⑵\)木块右侧与竖直墙壁之间连接着一个力传感器,\((\)当力传感器受水平压力时,其示数为正值;当力传感器受到水平拉力时,其示数为负值\()\).

              \(⑶\)一个可视为质点的滑块从\(C\)点由静止开始下滑,运动过程中,传感器记录到的力与时间的关系如图\((b)\)所示\((\)物体经过\(B\)时的速率不变\()\).


              回答下列问题:

              \(①\) 为了测出滑块与“ ”型木块的动摩擦因数,需要测量或已知哪些物理量:

              A.  \(BC\)的长度             

              B. 斜面\(BC\)的倾角\(θ\)

              C.图\((b)\)中\(F_{1}\)的大小     

              D. 图\((b)\)中\(F_{2}\)的大小

              E.  \(AB\)的长度

              \(②\)若已经由实验得到\(①\)中所需要物理量,滑块与“ ”型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

            • 4. 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滑动\(.\)记录了下表所示的测量数据,为了测定木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他应选用第几次实验数据\(?\)            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            

            • 5. 质量为\(2kg\)的木板\(B\)静止在水平面上,可视为质点的物块\(A\)从木板的左侧沿木板上表面水平冲上木板,如图甲所示。\(A\)和\(B\)经过\(ls\)达到同一速度,之后共同减速直至静止,\(A\)和\(B\)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A\)与\(B\)上表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_{1}\);
              \((2)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2}\);
              \((3)A\)的质量。
            • 6.
              如图所示,物体自倾角为\(θ\)、长为\(L\)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到斜面底端时与固定挡板发生碰撞,设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碰后物体又沿斜面上升,若到最后停止时,物体总共滑过的路程为\(s\),则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A.\( \dfrac {L\sin θ}{s}\)
              B.\( \dfrac {L}{s\sin θ}\)
              C.\( \dfrac {L\tan θ}{s}\)
              D.\( \dfrac {L}{s\tan θ}\)
            • 7.

              测量木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时,某小组设计了使用位移传感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让木块从倾斜木板上一点\(A\)静止释放,位移传感器连接计算机描绘的滑块相对传感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乙。

              \((1)\)根据图乙中图线计算\(t\)\({\,\!}_{0}\)时刻速度\(v\)\({\,\!}_{1}\)\(=\)________,\(2t\)\({\,\!}_{0}\)时刻速度\(v\)\({\,\!}_{2}\)\(=\)________,木块加速度\(a=\)________\((\)用图中给出的\(x\)\({\,\!}_{0}\)、\(x\)\({\,\!}_{1}\)、\(x\)\({\,\!}_{2}\)、\(x\)\({\,\!}_{3}\)、\(t\)\({\,\!}_{0}\)表示\()\)。

              \((2)\)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测得木板的倾角为\(θ\),木块的加速度为\(a\),则木块与长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 8.

              为了“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g\)的值和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他把带有定滑轮的木板的有滑轮的一端垫起,把质量为\(M\)的滑块通过细绳与质量为\(m\)的带夹重锤相连,然后跨过定滑轮,重锤下面连一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调整木板倾角,直到轻推滑块后,滑块沿木板做匀速运动,如图甲所示。

              第二步:保持长木板的倾角不变,将打点计时器安装在长木板靠近滑轮处,取下细绳和重锤,将滑块与纸带相连,使其穿过打点计时器,如图乙所示。然后接通电源释放滑块,使之从静止开始加速运动,打出纸带。打出的纸带如丙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O\)、\(A\)、\(B\)、\(C\)、\(D\)、\(E\)、\(F\)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OA\)、\(AB\)、\(DE\)、\(EF\)间距分别为\(x\)\({\,\!}_{1}\)、\(x\)\({\,\!}_{2}\)、\(x\)\({\,\!}_{3}\)、\(x\)\({\,\!}_{4}\),根据纸带求滑块下滑的加速度\(a=\)________。
              \((2)\)已知质量\(m\)、\(M\)和加速度\(a\),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

              \((3)\)已知质量\(m\)、\(M\)和长木板的倾角\(θ\),则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 9.

              某课外活动小组通过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动摩擦因数,将一木板用垫块垫高形成斜面,在木板低端\(B\)处固定一个光电门以测量物体通过该处时的速度,实验时滑块由距地面\(h\)高的\(A\)初由静止释放,测出滑到\(B\)点的速度\(v.\)改变垫块的数量,从而改变木板的倾斜程度,但始终保持释放点\(A\)到\(B\)点的水平距离\((B\)、\(C\)间的距离\()L=0.8m\)不变\(.\)重复实验,最后作出如图乙所示的\(h-v^{2}\)图象.

              \((1)\)木板倾斜程度更大时,为了保证\(L\)不变,滑块下滑到低端\(B\)点的位移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

              \((3)\)若所用木板更粗糙些,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得到的图象的斜率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10.

              某探究小组设计了“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连接,跨在斜面顶端\(.\)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h\)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

              \((1)\)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____\(.\) 

              \((2)\)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 

              \((3)\)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____\((\)填选项前的字母\().\) 

              A.滑块的质量测量不准

              B.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测量不准

              C.长度测量时的读数误差

              D.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