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所示,\(ABC\)是一条由倾斜轨道\(AB\)和水平轨道\(BC\)组成的绝缘轨道,固定在桌面上,其中\(AB\)轨道的倾角\(θ=27^{\circ}\),水平轨道的长度\(L=0.8m\),一质量\(m=3.2×10^{-2}kg\)、电荷量\(q=-1.0×10^{-2}C\)的可视为质点的滑块以初速度\(v_{0}=3m/s\)沿轨道上\(p\)点恰好匀速滑下,从端\(C\)点飞出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M\)点上,已知滑块与两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sin 27^{\circ}=0.45\),\(\cos 27^{\circ}=0.90\),\(g=10m/s^{2}\),求:

              \((1)\)求滑块与轨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求滑块从\(B\)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
              \((3)\)现在\(BE\)和\(CF\)之间的区域加上匀强电场,方向垂直水平轨道,仍将滑块以初速度\(v_{0}=3m/s\)沿轨道上\(P\)点滑下,发现从端\(C\)点飞出后落在水平地面的\(N\)点上,\(M\)点处在\(N\)点到\(C\)点水平距离的中点上,求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 2.
              如图所示,质量\(m_{1}=500g\)的木板\(A\)静放在水平平台上,木板的右端放一质量\(m_{2}=200g\)的小物块\(B.\)轻质细线一端与长木板连接,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物块\(C\)连接,长木板与滑轮间的细线水平。现将物块\(C\)的质量由\(0\)逐渐增加,当\(C\)的质量增加到\(70g\)时,\(A\)、\(B\)开始一起匀速运动;当\(C\)的质量增加到\(400g\)时,\(A\)、\(B\)开始发生相对滑动。已知平台足够长、足够高,接触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滑轮质量及摩擦不计。求木板与平台间、木板与物块\(B\)间的滑动摩擦因素。
            • 3.
              某小组测量木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测量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的加速度\(a.\)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从某个清晰的点\(O\)开始,每\(5\)个打点取一个计数点,依次标出\(1\)、\(2\)、\(3…\),量出\(1\)、\(2\)、\(3…\)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s_{1}\)、\(s_{2}\)、\(s_{3}…\),从\(O\)点开始计时,\(1\)、\(2\)、\(3…\)点对应时刻分别为\(t_{1}\)、\(t_{2}\)、\(t_{3}…\),求得\( \overline {v_{1}}= \dfrac {s_{1}}{t_{1}}\),\( \overline {v_{2}}= \dfrac {s_{2}}{t_{2}}\),\( \overline {v_{3}}= \dfrac {s_{3}}{t_{3}}….\) 作出\( \overline {v}-t\)图象如图丙所示\(.\)图线的斜率为\(k\),截距为\(b.\)则木块的加速度\(a=\) ______ ;\(b\)的物理意义是 ______ .
              \((2)\)实验测得木块的加速度为\(a\),还测得钩码和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和\(M\),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则动摩擦因数\(μ=\) ______ .
              \((3)\)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______ .
              A.木板必须保持水平
              B.调整滑轮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
              C.钩码的质量应远小于木块的质量
              D.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的阻力是产生误差的一个因素.
            • 4. 如图所示,一条轻绳两端各系着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物体,通过定滑轮悬挂在车厢顶上,m1>m2,绳与滑轮的摩擦忽略不计.若车以加速度a向右运动,m1仍然与车厢地板相对静止,试问:
              (1)此时绳上的张力T.
              (2)m1与地板之间的摩擦因数μ至少要多大?
            • 5.
              如图所示,质量为\(m=5kg\)的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撩因数\(μ=0.2\),现用\(F=25N\)且与水平方向成\(θ=37^{\circ}\)的力拉物体,使物体加速运动,求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取\(g=10m/s^{2}\),\(\sin 37^{\circ}=0.6\),\(\cos 37^{\circ}=0.8)\)
            • 6.
              如图所示,长为\(l\)的长木板\(A\)放在动摩擦因数为\(μ_{1}\)的水平地面上,一滑块\(B(\)大小可不计\()\)从\(A\)的左侧以初速度\(v_{0}\)向右滑上木板,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_{2}(A\)与水平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同\().\)已知\(A\)的质量为\(M=2.0kg\),\(B\)的质量为\(m=3.0kg\),\(A\)的长度为\(l=3.0m\),\(μ_{1}=0.2\),\(μ_{2}=0.4\),\((g\)取\(10m/s^{2})\)
              \((1)A\)、\(B\)刚开始运动时各自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大?
              \((2)\)为保证\(B\)在滑动过程中不滑出\(A\),初速度\(v_{0}\)应满足什么条件?
              \((3)\)分别求\(A\)、\(B\)对地的最大位移.
            • 7.

              质量为\(2 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板上,用一轻弹簧水平拉该物体,当物体刚开始运动时,弹簧伸长了\(3 cm\),当拉着物体匀速前进时,弹簧伸长了\(2 cm.\)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200 N/m\),取\(g=10 m/s^{2}.\)求:

              \((1)\) 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

              \((2)\) 物体和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 8. 在11月1日结束的一级方程式(F1)汽车大赛中,史上最年轻车手总冠军汉密尔顿驾驶着一辆总质量是M (M约1.5吨)的迈凯轮赛车经过一半径为R的水平弯道时的速度为v.工程师为提高赛车的性能,都将赛车形状设计得使其上下方空气存在一个压力差--气动压力(行业术语),从而增大了赛车对地面的正压力,行业中将正压力与摩擦力的比值称为侧向附着系数,用η表示.为使上述赛车转弯时不致侧滑,求:
              (1)所需的摩擦力为多大
              (2)所需的气动压力为多大.
            • 9. 如图所示为某钢铁厂的钢轨传送装置,斜坡长为L=20m,高为h=2m,斜坡上紧排着一排滚筒.长为l=8m、质量为m=1×103 kg的钢轨ab放在滚筒上,钢轨与滚筒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3,工作时由电动机带动所有滚筒顺时针匀速转动,使钢轨沿斜坡向上移动,滚筒边缘的线速度均为v=4m/s.假设关闭电动机的瞬时所有滚筒立即停止转动,钢轨对滚筒的总压力近似等于钢轨的重力.取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10m/s2.试求:
              (1)钢轨从坡底(如图示位置)从静止开始运动,直到b端到达坡顶所需的最短时间;
              (2)钢轨从坡底(如图示位置)从静止开始运动,直到b端到达坡顶的过程中电动机至少要工作多长时间?
            • 10. 甲、乙两同学均设计了测动摩擦力因数的实验.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1)甲同学所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一质量为M的长直木板,B为木板上放置的质量为m的物块,C为物块右端连接的一轻质弹簧测力计.实验时用力将A从B的下方抽出,通过C的读数F1即可测出动摩擦因数.则该设计能测出 ______ (填“A与B”或“A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其表达式为 ______

              (2)乙同学的设计如图乙所示.他在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上固定有A、B两个光电门,与光电门相连的计时器可以显示带有遮光片的物块在其间的运动时间,与跨过定滑轮的轻质细绳相连的轻质测力计能显示挂钩所受的拉力.实验时,多次改变沙桶中沙的质量,每次都让物块从靠近光电门A处由静止开始运动,读出多组测力计示数F以及对应的物块在两光电门之间的运动时间t,在坐标系中作出的图线如图丙所示,图线的斜率为k,与纵轴的截距为b,与横轴的截距为c.因乙同学不能测出小车的质量,故该同学还应该测出的物理量为 ______ .根据该测量物理量以及图线信息可知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表达式为 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