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关于近代物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α\)粒子的穿透能力比\(β\)粒子的穿透能力强
              B.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了原子有复杂的结构
              C.紫外线照射到金属锌板表面时能够发生光电效应,则当增大紫外线的照射强度时,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
              D.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核外电子的动能和电势能都减小
            • 2.

              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现象是 (    )

                               

              A.光电效应现象    
              B.原子的特征谱线
              C.\(α\)粒子散射现象  
              D.天然放射现象
            •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因此,光子散射后波长变长
              B.考古学家发现某一骸骨中碳\(14\)的含量为活着的生物含量的四分之一,已知碳\(14\)的半衰期为\(5730\)年,则确定该生物死亡距今\(11460\)年
              C.按照波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较小半径跃迁到较大半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少,原子总能量增大
              D.卢瑟福发现了中子,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E.机场、车站等地方进行安检工作时,能轻而易举地窥见箱内物品,利用了\(γ\)射线较强的穿透能力
            • 4. 下列射线来自于原子核外的是\((\)  \()\)
              A.阴极射线
              B.\(α\)射线
              C.\(β\)射线
              D.\(γ\)射线
            • 5.

              A.\( (\)选修模块\(3-3)\)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 

              A. 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与液面垂直并指向液体内部

              B. 由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质量,可以求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C. 布朗运动表明分子越小,分子运动越剧烈

              D. 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2)\) 某日中午,南通市空气相对温度为\(65\%\),将一瓶水倒去一部分,拧紧瓶盖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单位时间内进入水中的水分子数____\((\)填“多于”“少于”或“等于”\()\)从水面飞出的分子数\(.\)再经过一段时间后,瓶内水的上方形成饱和汽,此时瓶内气压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 

              \((3)\) 如图所示,一轻活塞将体积为\(V\)、温度为\(2T_{0}\)的理想气体,密封在内壁光滑的圆柱形导热汽缸内,已知大气压强为\(p_{0}\),大气的温度为\(T_{0}\),气体内能\(U\)与温度\(T\)的关系为\(U=aT(a\)为正的常数\().\)在汽缸内气体温度缓慢降为\(T_{0}\)的过程中,求:

              \(①\)气体内能减少量\(ΔU\).

              \(②\)气体放出的热量\(Q\).


              B.\( (\)选修模块\(3-4)\)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 

              A. 分别用蓝光和红光在同一装置上做双缝干涉实验,蓝光的条纹间距宽

              B. 光纤通信利用了全反射的原理

              C. 肥皂泡呈现彩色条纹是由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

              D. 动车组高速行驶时,在地面上测得车厢的长明显变短

              \((2)\) 一列简谐横波沿\(+x\)方向传播,波长为\(λ\),周期为\(T.\)在\(t=0\)时刻该波的波形图如图甲所示,\(O\)、\(a\)、\(b\)是波上的三个质点\(.\)则图乙可能表示____\((\)填“\(O\)”“\(a\)”或“\(b\)”\()\)质点的振动图象\(;t=\dfrac{T}{4}\)时刻质点\(a\)的加速度比质点\(b\)的加速度____\((\)填“大”或“小”\().\) 

                甲          乙

              \((3)\) 如图所示,某种透明液体的折射率为\(\sqrt{2}\),液面上方有一足够长的细杆,与液面交于\(O\),杆与液面成\(θ=45^{\circ}\)角\(.\)在\(O\)点的正下方某处有一点光源\(S\),\(S\)发出的光经折射后有部分能照射到细杆上\(.\)已知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求:

              \(①\)光在该液体中的传播速度\(v\).

              \(②\)能照射到细杆上折射光对应入射光的入射角.


              C.\( (\)选修模块\(3-5)\)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 

              A. 玻尔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 核力存在于原子核内任意两个核子之间

              C.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类认识到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D. 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2)\) 核电站所需的能量是由铀核裂变提供的,裂变过程中利用____\((\)填“石墨”或“镉棒”\()\)吸收一定数量的中子,控制反应堆的反应速度\(.\)核反应堆产物发生\(β\)衰变产生反电子中微子\((\)符号\({\overline{\nu}}_{e})\),又观察到反电子中微子\((\)不带电,质量数为零\()\)诱发的反应:\({\overline{\nu}}_{e}+p→n+x\),其中\(x\)代表____\((\)填“电子”或“正电子”\().\) 

              \((3)\) 一静止的钚核发生衰变后放出一个\(α\)粒子变成铀核\(.\)已知钚核质量为\(m_{1}\),\(α\)粒子质量为\(m_{2}\),铀核质量为\(m_{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

              \(①\)如果放出的\(α\)粒子的速度大小为\(v\),求铀核的速度大小\(v{{'}}\).

              \(②\)求此衰变过程中释放的总能量.

            • 6. \((1)\) 下列各图象与实际不相符的是____.

              \((2)\) 已知氢原子基态能级\(E_{1}\),激发态能级\(E_{n}=\dfrac{E_{1}}{n^{2}}(n=2,3,…)\),普朗克常量为\(h\),光速为\(c\),则氢原子从\(n=4\)向\(n=2\)跃迁时发出光的波长为____\(;\)若此光恰好使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一群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发出的光中,共有____种频率的光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 

              \((3)\) 一静止的铀核\({{\;}}_{92}^{238}U\)发生\(α\)衰变后变为钍核\(Th\),放出的\(α\)粒子速度为\(0.1c(c\)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不考虑相对论效应.

              \(①\) 试写出该衰变的核反应方程.

              \(②\) 求钍核的速度大小.

            • 7.

              物理学重视逻辑,崇尚理性,其理论总是建立在对事实观察的基础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
              B.电子的发现使人认识到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α \)粒子散射实验的重要发现是电荷时量子化的
              D.密立根油滴实验表明核外电子的轨道是不连续的
            • 8.

              有关近代物理内容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B.一群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自发跃迁时最多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
              C.原子核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序数增加\(1\)
              D.温度升高,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半衰期减小
            • 9.

              \({\,\!}^{14}C\)发生放射性衰变变为\({\,\!}^{14}N\),半衰期约为\(5700\)年。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14}C\)与\({\,\!}^{12}C\)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14}C\)的比例持续减少,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14}C\)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古木的年代距今约\(5700\)年
              B.\({\,\!}^{12}C\),\({\,\!}^{13}C\),\({\,\!}^{14}C\)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C.\({\,\!}^{14}C\)衰变为\({\,\!}^{14}N\)的过程中放出\(β\)射线



              D.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14}C\)的衰变
            •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β\)衰变中产生的\(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束缚以后形成的电子束
              B.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这束光的光强太小
              C.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中核子结合得越牢靠,原子核越稳定
              D.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从而说明原子核内有复杂的结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