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所示“为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因为下落高度相同的平抛小球\((\)不计空气阻力\()\)的飞行时间相同,所以我们在实验中可以用平抛运动的______来替代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2)\)本实验中,实验必须要求的条件是______
              A.斜槽轨道必须是光滑的
              B.斜槽轨道末端点的切线是水平的
              C.入射小球每次都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无初速释放
              D.入射球与被碰球满足\(m_{a} > m_{b}\),\(r_{a}=r_{b}\)
              \((3)\)图中\(M\)、\(P\)、\(N\)分别为入射球与被碰球对应的落点的平均位置,则实验中要验证的关系是______
              A.\(m_{a}⋅ON=m_{a}⋅OP+m_{b}⋅OM\)      \(B.m_{a}⋅OP=m_{a}⋅ON+m_{b}⋅OM\)
              C.\(m_{a}⋅OP=m_{a}⋅OM+m_{b}⋅ON\)      \(D.m_{a}⋅OM=m_{a}⋅OP+m_{b}⋅ON\).
            • 2. 如图为“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装置示意图
              \(①\)入射小球\(1\)与被碰小球\(2\)直径相同,它们的质量相比较,应是\(m_{1}\) ______ \(m_{2}.( > \)、\(=\)、\( < )\)
              \(②\)入射球碰前落地点是纸上的 ______ 点;放上被碰小球后两小球碰后是否同时落地? ______ ;\((\)“是”或者”否”\()\)这时小球\(1\)、\(2\)的落地点依次是图中水平面上的 ______ 点和 ______ 点\(.\)
              \(③\)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 ______ \(.(\)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_{1}\)、\(m_{2}\);
              B.测量小球\(m_{1}\)开始释放高度\(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分别找到\(m_{1}\)、\(m_{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
              E.测量平抛射程\(OM\),\(O{{'}}\)\(N.\)
              \(④\)本实验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______
              A.斜槽轨道必须是光滑的
              B.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是水平的
              C.入射小球每次都要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
              D.碰撞的瞬间,入射小球与被碰小球的球心连线与轨道末端的切线平行
              \(⑤\)实验中,各小球的落地点如图所示,这个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是 ______ \((\)入射球的质量为\(m_{1}\),被碰球的质量为\(m_{2}).\)
            • 3. 如图,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1)\)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2)\)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_{1}\)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OP\)\(.\)然后,把被碰小球\(m\)\({\,\!}_{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m\)\({\,\!}_{1}\)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_{2}\)相碰,并多次重复.

              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_{1}\)、\(m\)\({\,\!}_{2}\)

              B.测量小球\(m\)\({\,\!}_{1}\)开始释放高度\(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

              D.分别找到\(m\)\({\,\!}_{1}\)、\(m\)\({\,\!}_{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

              E.测量平抛射程\(OM\)\(ON\)

              \((3)\)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_\((\)用\((2)\)中测量的量表示\()\);若碰撞是弹性碰撞,那么还应满足的表达式为________\((\)用\((2)\)中测量的量表示\()\).

            • 4.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先将入射小球\(a\)球从斜槽轨道上某固定点处由静止开始滚下,在水平地面上的记录纸上留下压痕,重复\(10\)次;再把同样大小的被碰小球\(b\)球放在斜槽轨道末端的小立柱上,调节实验装置使两小球碰撞时球心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让\(a\)球仍从原固定点由静止开始滚下,和\(b\)球相碰后,两球分别落在记录纸的不同位置处,重复\(10\)次。

               \((1)\)关于本实验,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字母\()\)

              A.斜槽轨道必须是光滑的

              B.必须测量小球\(a\)\(b\)的直径\(D\)

              C.必须测量斜槽轨道末端到水平地面的高度\(H\)

              D.必须测量小球\(a\)\(b\)的质量,且二者的关系为\(m_{a}\)\( > \)\(m_{b}\)

              \((2)\)为测定未放小球\(b\)时,小球\(a\)落点的平均位置,把刻度尺的零刻线跟记录纸上的\(O\)点对齐,如图给出了小球\(a\)落点附近的情况,由图可得\(a\)球落点与\(O\)点的距离应为         \(cm\)。

              \((3)\)按照本实验方法,验证动量守恒的验证式是

            • 5.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在足够大的水平平台上的\(A\)点放置一个光电门,水平平台上\(A\)点右侧摩擦很小可忽略不计,左侧为粗糙水平面,当地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采用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小滑块\(a\)上固定一个宽度为\(d\)的窄挡光片;

              \(②\)用天平分别测出小滑块\(a(\)含挡光片\()\)和小球\(b\)的质量\(m_{a}\)、\(m_{b}\);

              \(③\)在\(a\)和\(b\)间用细线连接,中间夹一被压缩了的轻弹簧,静止放置在平台上;

              \(④\)细线烧断后,\(a\)、\(b\)瞬间被弹开,向相反方向运动;

              \(⑤\)记录滑块\(a\)通过光电门时挡光片的遮光时间\(t\);

              \(⑥\)滑块\(a\)最终停在\(C\)点\((\)图中未画出\()\),用刻度尺测出\(AC\)之间的距离\(S_{a}\);

              \(⑦\)小球\(b\)从平台边缘飞出后,落在水平地面的\(B\)点,用刻度尺测出平台距水平地面的高度\(h\)及平台边缘铅垂线与\(B\)点之间的水平距离\(S_{b}\);

              \(⑧\)改变弹簧压缩量,进行多次测量.

              \((1)\)该实验要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则只需验证___\({\,\!} =\) ___即可\(.(\)用上述实验数据字母表示\()\)

              \((2)\)改变弹簧压缩量,多次测量后,该实验小组得到\(S_{a}\)与的\(1/t^{2}\)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图线的斜率为\(k\),则平台上\(A\)点左侧与滑块\(a\)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大小为           \(.(\)用上述实验数据字母表示\()\)

            • 6.

              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和气垫导轨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气垫导轨装置如图甲所示,所用的气垫导轨装置由导轨、滑块、弹射架等组成\(.\)在空腔导轨的两个工作面上均匀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小孔,向导轨空腔内不断通入压缩空气,空气会从小孔中喷出,使滑块稳定地漂浮在导轨上,这样就大大减小了因滑块和导轨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误差.


              下面是实验的主要步骤:

              \(①\)安装好气垫导轨,调节气垫导轨的调节旋钮,使导轨水平;

              \(②\)向气垫导轨通入压缩空气;

              \(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紧靠气垫导轨左端弹射架的外侧,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和弹射架并固定在滑块\(1\)的左端,调节打点计时器的高度,直至滑块拖着纸带移动时,纸带始终在水平方向;

              \(④\)使滑块\(1\)挤压导轨左端弹射架上的橡皮绳;

              \(⑤\)把滑块\(2\)放在气垫导轨的中间,已知碰后两滑块一起运动;

              \(⑥\)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让滑块带动纸带一起运动;

              \(⑦\)取下纸带,重复步骤\(④⑤⑥\),选出较理想的纸带如图乙所示;

              \(⑧\)测得滑块\(1(\)包括撞针\()\)的质量为\(310 g\),滑块\(2(\)包括橡皮泥\()\)的质量为\(205 g\).

              \((1)\)试着完善实验步骤\(⑥\)的内容.

              \((2)\)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 s\)打一个点,计算可知两滑块相互作用前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为________\(kg·m/s\);两滑块相互作用以后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之和为________\(kg·m/s.(\)保留\(3\)位有效数字\()\)

              \((3)\)试说明\((2)\)问中两结果不完全相等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 7.

              某同学用下方左图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B\)两球的碰撞来寻找碰撞中的不变量,下方左图中\(PQ\)是斜槽,\(QR\)为水平槽\(.\)实验时先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个落点痕迹\(.\)再把\(B\)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槽末端的地方,让\(A\)球仍从位置\(G\)由静止开始滚下,和\(B\)球碰撞后,\(A\)、\(B\)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这种操作\(10\)次\(.\)下方左图中\(O\)点是水平槽末端\(R\)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点,\(B\)球落点痕迹如下方右图所示\(.\)其中米尺水平放置,且平行于\(G\)、\(R\)、\(O\)所在的平面,米尺的零点与\(O\)点对齐.

              碰撞后\(B\)球的水平射程应为_______\(cm;\)

            • 8. 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某同学选取了两个材质相同、体积不等的立方体滑块 \(A\)\(B\),按下述步骤进行实验:

              步骤\(1\):在\(A\)\(B\)的相撞面分别装上橡皮泥,以便二者相撞以后能够立刻结为整体;

              步骤\(2\):安装好实验装置如图,铝质轨道槽的左端是倾斜槽,右端是长直水平槽。倾斜槽和水平槽由一小段圆弧连接,轨道槽被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轨道槽的侧面与轨道等高且适当远处装一台数码频闪照相机;

              步骤\(3\):让滑块\(B\)静置于水平槽的某处,滑块\(A\)从斜槽某处由静止释放,同时开始频闪拍摄,直到\(A\)\(B\)停止运动,得到一幅多次曝光的数码照片;

              步骤\(4\):多次重复步骤\(3\),得到多幅照片,挑出其中最理想的一幅,打印出来,将刻度尺紧靠照片放置,如图所示。

              \((1)\)由图分析可知,滑块\(A\)与滑块\(B\)碰撞发生的位置________。

              \(①\)在\(P\)\({\,\!}_{5}\)、\(P\)\({\,\!}_{6}\)之间

              \(②\)在\(P\)\({\,\!}_{6}\)处

              \(③\)在\(P\)\({\,\!}_{6}\)、\(P\)\({\,\!}_{7}\)之间

              \((2)\)为了探究碰撞中动量是否守恒,需要直接测量或读取的物理量是________。

              \(①\)\(A\)\(B\)两个滑块的质量\(m\)\({\,\!}_{1}\)和\(m\)\({\,\!}_{2}\)

              \(②\)滑块\(A\)释放时距桌面的高度

              \(③\)频闪照相的周期

              \(④\)照片尺寸和实际尺寸的比例

              \(⑤\)照片上测得的\(s\)\({\,\!}_{45}\)、\(s\)\({\,\!}_{56}\)和\(s\)\({\,\!}_{67}\)、\(s\)\({\,\!}_{78}\)

              \(⑥\)照片上测得的\(s\)\({\,\!}_{34}\)、\(s\)\({\,\!}_{45}\)、\(s\)\({\,\!}_{56}\)和\(s\)\({\,\!}_{67}\)、\(s\)\({\,\!}_{78}\)、\(s\)\({\,\!}_{89}\)

              \(⑦\)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写出验证动量守恒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设法使小车\(A\)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的小车\(B\)相碰并粘在一起,继续做匀速运动,设计如图\(1\)所示:

              在小车\(A\)的后面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1)\)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2\)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的距离,在图上标出\(A\)为运动起始的点,则应选 ______ 段来计算\(A\)碰前的速度,应选 ______ 段来计算\(A\)和\(B\)碰后的共同速度.
              \((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_{A}=0.4kg\),小车\(B\)的质量\(m_{B}=0.20kg\),则由以上结果可得碰前总动量\(=\) ______ \(kg⋅m/s\),碰后总动量\(=\) ______ \(kg⋅m/s\).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