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8分)如图所示,光滑金属球的重力G=40 N.它的左侧紧靠竖直的墙壁,右侧置于倾角θ=37°的斜面体上。已知斜面体处于水平地面上保持静止状态,sin 37°=0.6,cos 37°=0.8.求:

              (1)墙壁对金属球的弹力大小;

              (2)水平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 2.

              下列哪组力作用在物体上,有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

              A.3N,4N,8N
              B.7N,9N,6N
              C.4N,7N,8N
              D.3N,5N,1N
            • 3.

              一个质量m=3kg的物体放在一长木板上,当木板一端抬起使它与水平方向成θ=30°时,物体正好可以沿板面匀速下滑。当木板水平放置时,用多大的水平拉力才能将物体拉动?(设物体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4.

              如图所示,质量为M=6kg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OB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7°。

              求:OA、OB两根细绳的拉力大小。(sin37°=0.6,cos37°=0.8)   

               

               

            • 5.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有下列实验步骤:

               

               

              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

              b、其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位置O,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比例做出力F´的图示。

              c、改变两个分力的大小和夹角,再做两次实验。

              d、记下两只弹簧秤的示数F1,F2及结点的位置,描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在纸上按比例做出力F1和F2的图示,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e、比较力F´与F,可以看出,它们在实验误差范围内是相等的.

              f、把两条细绳系在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拉橡皮条,橡皮条伸长,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

              完成下列填空:

              (1)上述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                  (填写步骤前面的字母)。

              (2)下列哪些措施能减小实验误差(        )

              A两条细绳必须等长        B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C拉橡皮条的细绳要稍长一些,标记同一条细绳的方向时两标记点要远一些

              D.实验前先把实验所用的两只弹簧秤的钩子相互钩住.平放在桌面上,向相反方向拉动,检查读数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进行调节使之相同

               

            • 6.

              利用如图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分别为FOA,FOB,FOC,回答下列问题

              (1)改变勾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      )

              A.勾码的个数N1=N2=2,N3=4

              B.勾码的个数N1=N3=3,N2=4

              C.勾码的个数N1=N2=N3=4

              D.勾码的个数N1=3,N2=4,N3=5

              (2)在拆下勾码和绳子前,应该做好以下记录:       。除了记下各段绳子的挂钩码的个数外,还应该记:            。

               

            • 7.

              某学习小组在用伏安法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实验室备有下列器材:

                 A.待测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阻约为1.0Ω)

                 B.电流表A(量程0—0.6A,内阻约为0.5Ω)

                 C.电压表V(量程0—0.6V,内阻为Rv= 2000Ω)

                 D.滑动变阻器R(0—20Ω)  

                  E.定值电阻R0若干   

                  F.开关和导线若干

                  ①若欲较精确地测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需扩大电压表量程,实验室中有以下四种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择,则定值电阻R0应选取           (    )

                  A.2000Ω       B.4000Ω       C.6000Ω       D.8000Ω

                  ②请在方框中画出该实验电路原理图

                  ③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电路,测出七组实验数据,并利用测出的数据直接绘出了U-I图线(I为电流表A的示数,U为电压表V的示数),若把电流表和改装后的电压表当成理想电表,则依图线可得被测电池的电动势E=____V,内阻r=      Ω

              ④该实验测得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值与真实值存在误差,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 8.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三个已校好的弹簧秤才能完成此实验

                 B.用两个已校好的弹簧秤就可以完成此实验

                 C.用一个已校好的弹簧秤也能完成此实验    、

                 D.实验中弹簧秤的外壳与纸面间的摩擦将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 9.

              有同学利用如图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重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TOA、TOB和TOC,回答下列问题:

              ①改变钩码个数,实验不能完成的是(   )

              A.钩码的个数  

              B.钩码的个数 

              C.钩码的个数

              D.钩码的个数

              ②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    )

              A.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    

              B.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

              C.用量角器量出三根绳子之间的夹角                       

              D.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

              ③在作图时,下图中更加符合实际的图是        图.(填“甲”或“乙”)

              (2)(10分)探究小车加速度与外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如下图甲所示。

              ①把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左端垫高,在没有牵引的情况下让小车拖着纸带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木板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打出一行计时点,如果计时点间距                ,就说明摩擦力和小车重力沿木板向下的分力平衡。

              ② 某同学在做实验中,使用交变电流作电源,在打出的纸带上选择5个计数点A、B、C、D、E,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他测量了点到点、和点到C点的距离,如下图乙所示。则纸带上C点的速度VC=            ,重物的加速度为____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 10.

              某同学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根据测量结果在白纸上画出如图所示的图,其中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

              (1)图中的     F1F2的合力的理论值;       F1F2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填字母代号)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