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 \(a\)是一束由两种不同频率的可见光组成的复色光,射向三棱镜,折射后分为两束\(b\)和\(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对\(c\)光的折射率比对\(b\)光的折射率大

              B.\(c\)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b\)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

              C.\(b\)光在真空中的波长比\(c\)光在真空中的波长大

              D.若\(b\)、\(c\)两种单色光由玻璃射向空气时发生全反射, \(b\)光的临界角大于\(c\)光的临界角
            •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红光和绿光组成的一细光束从水中射向空中,在不断增大入射角水面上首先消失的是绿光
              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屏上的某一位置会时而出现条纹时而出现暗条纹
              C.红光的光子能量比紫光光子能量大
              D.只有横波才能产生干涉现象
            • 3.

              平行单色光\(a\)垂直射向一半径为\(R\)的玻璃半球的平面,其零截面如图所示,发现圆弧\(AB\)上只有\(1/3\)区域有光射出\((\)不考虑光反射后的折射光线\().\)若将\(a\)平行光换成\(b\)平行光,发现光从\(AB\)弧上射出的范围增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半球对\(a\)光的折射率为\(2\)
              B.\(b\)光在玻璃半球中的速度小于\(a\)光在玻璃半球中的速度
              C.真空中,\(b\)光波长比\(a\)光波长短
              D.如果\(b\)光照射一块金属板发生光电效应,那么\(a\)光照射同一金属板也能发生光电效应
            • 4.

              选考题

              \((1)\)【物理-------选修 \(3\)--\(3\)】

              \(①\)如图,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出发,经过等容过程\(ab\)到达状态\(b\),再经过等温过程\(bc\)到达状态\(c\),最后经等压过程\(ca\)回到状态\(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在过程\(ab\)中气体的内能增加       

              B.在过程\(ca\)中外界对气体做功

              C.在过程\(ab\)中气体对外界做功      

              D.在过程\(bc\)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

              E.在过程\(ca\)中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

              \(②\)一种测量稀薄气体压强的仪器如下方左图所示,玻璃泡\(M\)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通两竖直玻璃细管\(K_{1}\)和\(K_{2}\)。\(K_{1}\)长为\(l\),顶端封闭,\(K_{2}\)上端与待测气体连通;\(M\)下端经橡皮软管与充有水银的容器\(R\)连通。开始测量时,\(M\)与\(K_{2}\)相通;逐渐提升\(R\),直到\(K_{2}\)中水银面与\(K_{1}\)顶端等高,此时水银已进入\(K_{1}\),且\(K_{1}\)中水银面比顶端低\(h\),如下方右图所示。设测量过程中温度、与\(K_{2}\)相通的待测气体的压强均保持不变。已知\(K_{1}\)和\(K_{2}\)的内径均为\(d\),\(M\)的容积为\(V\)\({\,\!}_{0}\),水银的密度为\(ρ\),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

              \((i)\)待测气体的压强;

              \((ii)\)该仪器能够测量的最大压强。






              \((2)\)【物理-------选修 \(3\)--\(4\)】

              \(①\)如图所示,下方左图为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下方右图为介质中\(x\)\(=2\)\(m\)处的质点\(P\)以此时刻为计时起点的振动图象,质点\(Q\)的平衡位置位于\(x\)\(=3.5\)\(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在\(0.3\) \(s\)时间内,质点\(P\)向右移动了\(3\) \(m\)
               \(B.\)这列波的传播速度是\(20\) \(m\)\(/\) \(s\)
               \(C.\)这列波沿 \(x\)轴正方向传播
               \(D.\)  \(t\)\(=0.1\) \(s\)时,质点\(P\)的加速度大于质点\(Q\)的加速度
               \(E.\)  \(t\)\(=0.45\) \(s\)时, \(x\)\(=3.5\) \(m\)处的质点\(Q\)到达波谷位置

              \(②.1966\)年\(33\)岁的华裔科学家高锟首先提出光导纤维传输大量信息的理论,\(43\)年后高锟因此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如图所示一长为\(L\)的直光导纤维,外套的折射率为\(n\)\({\,\!}_{1}\),内芯的折射率为\(n\)\({\,\!}_{2}\),一束单色光从图中\(O_{1}\)点进入内芯斜射到内芯与外套的介质分界面\(M\)点上恰好发生全反射,\(O_{1}O_{2}\)为内芯的中轴线,真空中的光速为\(c\)\(.\)求:


              Ⅰ\(.\)该单色光在内芯与外套的介质分界面上恰好发生全反射时临界角\(C\)的正弦值;
              Ⅱ\(.\)该单色光在光导纤维中的传播时间.
            • 5.

              我校维修师傅打算在阶梯教室前的喷泉中安装一光源,让水面上形成一个半径为\(1.5m\)的圆形亮斑,则光源的深度应为_________\(m\),光从光源传到水面的最短时间为_________\(s(\)已知水的折射率\({n}=\dfrac{4}{3}\) ,光在真空中速度\({c}=3\times {{10}^{8}}m/s)\) 

            • 6. 黄、红、绿三种单色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到达介质和空气的界面\(.\)若黄光恰好发生全反射,则(    )
              A.红光一定能发生全反射      
              B.绿光一定能发生全反射
              C.红光在介质中的波长比它在空气中的波长长
              D.三种单色光相比,绿光在该介质中传播的速率最小
            • 7. 下述现象哪些是由于全反射造成的(    )
              A.烈日下飞机看起来有时特别刺眼
              B.露水珠或喷泉的水珠,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明亮
              C.用光导纤维传输光信号、图象信号
              D.在盛水玻璃杯中放一空试管,用灯光照亮玻璃杯侧面,在水面上观察水中的试管,看到试管壁特别明亮
            • 8.

              一单色光,在空气中的波长为\(λ_{0}\),传播速度为\(c\),在玻璃中的波长为\(λ\),传播速度为\(v\),玻璃对这种色光的折射率为\(n\)。当此光从玻璃射向空气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A\),则\((\)     \()\)

              A.\(\sin A=n\)       
              B.\(\sin A=\dfrac{c}{{\ v}}\)
              C.\(\sin A= \dfrac{{λ}_{0}}{λ} \)
              D.\(\sin A= \dfrac{λ}{{λ}_{0}} \)
            • 9. 如图所示,将半圆形玻璃砖放在竖直面内,它左方有较大的光屏 \(P\),一光束 \(SA\)总是射向圆心 \(O\),在光束 \(SA\)绕圆心 \(O\)逆时针转动过程中,在 \(P\)上先看到七色光带,然后各色光陆续消失,则此七色光带从下到上的排列顺序以及最早消失的光是\((\)    \()\)


              A.红光\(→\)紫光,红光          
              B.紫光\(→\)红光,红光
              C.红光\(→\)紫光,紫光          
              D.紫光\(→\)红光,紫光
            • 10.

              如图所示,将一个半圆形玻璃砖置于空气中,当一束单色光入射到玻璃砖的圆心\(O\) 时,下列情况可能发生的是(    )

              A.

              B.

              C.

              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