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春•吉林校级期中)在做平抛实验中,某同学只在竖直板面上记下了重锤线y的方向,但忘记了记下平抛的初位置,在坐标纸上描出了一段曲线的轨迹,如图所示,现在曲线上取A、B两点,量出它们到y轴的距离,AA′=x1,BB′=x2,以及AB的竖直距离h,用这些可以求得小球平抛时初速度为    
            • 2. (2016春•安徽校级期中)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
              (1)安装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是水平的,这样做的目的是    
              A.保证小球飞出时,速度既不太大,也不太小
              B.保证小球飞出时,初速度方向水平
              C.保证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每次都相等
              D.保证小球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2)下列哪些因素会使“研究平抛运动”实验的误差增大    
              A.小球与斜槽之间有摩擦                
              B.安装斜槽时其末端不水平
              C.每次在斜槽上释放小球时,小球有初速度
              D.根据曲线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时,在曲线上所取的点离原点O较远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时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先将斜槽轨道的末端调整水平,在一块平木板表面钉上复写纸和白纸,并将该木板竖直立于某处(未靠近轨道末端).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释放,小球撞到木板并在白纸上留下痕迹A;将木板向远离槽口方向依次平移距离x、2x,再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释放,小球撞在木板上得到痕迹B、C.若测得木板每次移动的距离x=10.00cm,A、B间距离y1=4.78cm,B、C间距离y2=14.58cm.重力加速度为g.
              ①根据以上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求得小球初速度为v0=    (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
              ②小球初速度的测量值为    m/s.(g取9.8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 3. (2016春•宿州校级期中)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时,让小球多次沿同一轨道运动,通过描点法画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1)为了能较准确地描绘运动轨迹,下面给出一些操作要求,正确的有:    
              A.通过调节使斜槽的末端保持水平
              B.每次小球必须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C.记录小球位置用的铅笔每次必须严格的等距离下降
              D.小球运动时不应与木板上的白纸相接触
              E.将球的位置记录在纸上后,取下纸,将各点用折线连接
              (2)某同学得到的轨迹和数据如图,则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m/s.(重力加速度为9.8m/s2
              (3)某同学从轨迹上选取了几个点,测出它们的坐标(x,y),并分别代入y=ax2进行运算,结果得到的a值几乎相等,这说明了:    
            • 4. (2016春•兴庆区校级期中)图为一小球做平抛运动的闪光照片的一部分.图中背景方格的边长均为2.5cm,如果取重力加速度g=10米/秒2
              (1)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的 大小为    m/s
              (2)小球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    m/s.
            • 5. (2016春•宁夏校级期中)某同学用频闪照相研究平抛运动,如图是经复原后和实景等大图片,背景方格纸的边长为2.5cm,A、B、C是同一小球在频闪照相中拍下的三个连续的不同位置时的照片,(g=10m/s2)则:
              ①A所处的位置    (填“是”或“不是”)小球的抛出点;
              ②频闪照相相邻闪光的时间间隔    s;
              ③小球水平抛出的初速度v0=    m/s.
            • 6. (2016春•邛崃市校级月考)(1)在做“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时,让小球多次沿同一轨道运动,通过描点法画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为了能较准确地描绘运动轨迹,下面列出了一些操作要求,将你认为不正确的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通过调节使斜槽的末端保持水平     B.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必须相同
              C.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球           D.小球运动时不应与木板上的白纸接触
              E.将球的位置记录在纸上后,取下纸,用直尺将点连成折线
              (2)某同学在做“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中,忘记记下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位置O,A为小球运动一段时间后的位置,根据图所示,求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m/s,抛出点的横坐标为    ,纵坐标为    (g取10m/s2
            • 7. 三个同学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实验:

              (1)甲同学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用小锤击打弹性金属片,金属片把A球沿水平方向弹出,同时B球被松开自由下落,观察到两球同时落地,改变小锤打击的力度,即改变A球被弹出时的速度,两球仍然同时落地,这说明    
              (2)乙同学采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其中N的末端可看作与光滑的水平板相切,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铁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0相等.现将小铁球P、Q分别吸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0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末端射出.实验可观察到两球在水平面上相碰.仅仅改变弧形轨道M的高度,重复上述实验,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说明    
              (3)丙同学采用频闪摄影的方法拍摄到如图丙所示的小球做平抛运动的照片,每小格的边长L=5cm,通过实验,记录了小球在运动途中的三个位置,则该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m/s;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为_    m/s.(g取10m/s2
            • 8. (2016春•邵阳校级期中)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时:
              (1)除了木板、小球、斜槽、铅笔、图钉之外,下列器材中还需要的是    
              A.秒表       B.坐标纸        C.天平       D.弹簧秤       E.重锤线
              (2)下列有关减小该实验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滑下
              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C.斜槽轨道末端可以不水平
              D.要使描出的轨迹更好地反映真实运动,记录的点应适当多-些
              E.为了比较准确地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应把所有的点都连接起来
              (3)如图所示,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中,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轨迹,小方格的边长L=l.25cm.若小球在平抛运动途中的几个位置如图中的a、b、c、d所示,则小球平抛的初速度的计算式为v0=    (用L、g表示).
            • 9. 图1是“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装置图,通过描点画出 平抛小球的运动轨迹.
              (1)以下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其中合理的有    
              a.安装斜槽轨道,使其末端保持水平
              b.每次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可以任意选择
              c.每次小球应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d.为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描绘的点可以用折线连接

              (2)实验得到平抛小球的运动轨迹,在轨迹上取一些点,以平抛起点O为坐标原点,测量它们的水平坐标x和竖直坐标y,图2中y-x2图象能说明平抛小球运动轨迹为抛物线的是    

              (3)图3是某同学根据实验画出的平抛小球的运动轨迹,O为平抛的起点,在轨迹上任取三点A、B、C,测得A、B两点竖直坐标y1为5.0cm、y2为45.0cm,A、B两点水平间距△x为40.0cm.则平抛小球的初速度v0    m/s,若C点的竖直坐标y3为60.0cm,则小球在C点的速度vC    m/s(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g取10m/s2).
            • 10. (2016春•高密市期中)某同学在水平桌面上用练习本和课本做成了一个斜面,使一个小钢球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滚下,最后小钢球沿桌面水平滚出,做平抛运动,如图所示,现仅有一把刻度尺,利用此装置来测量小球离开桌面的初速度.
              (1)需测量的物理量及其表示符号为    
              (2)钢球离开桌面时的速度表达式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