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研究小滑块在水平长木板上运动所受摩擦力的大小,选用的实验器材是:长木板、总质量为\(m\)的小滑块、光电门、数字毫秒计、弧形斜面、挡光片、游标卡尺、刻度尺\(.\)器材安装如图甲所示.

              \((1)\)主要实验过程:
              \((i)\)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宽度\(d\),读数如图乙所示,则\(d=\) ______ \(mm\)
              \((ii)\)让小滑块从斜面上某一位置释放,读出小滑块通过光电门时数字毫秒计示数\(t\);
              \((iii)\)用刻度尺量出小滑块停止运动时挡光片与光电门间的距离\(L\);
              \((iv)\)求出小滑块与木板间摩擦力\(f=\) ______ \((\)用物理量\(m\)、\(d\)、\(L\)、\(t\)表示\()\):
              \((2)\)若实验中没有现成的挡光片,某同学用一宽度为\(6cm\)的金属片替代,这种做法是否合理? ______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 2.
              某同学利用力传感器测定“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所用装置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

              \((1)\)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选项前的字母\()\)
              A.做实验之前必须倾斜木板以平衡摩擦力
              B.所挂钩码的质量必须比木块质量小得多
              C.所挂钩码质量大小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D.应调节定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
              \((2)\)从实验中挑选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乙所示,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用刻度尺测量计数点间的距离。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从图乙中所给的刻度尺上读出\(A\)、\(B\)两点间的距离\(s=\) ______ \(m\);该木块的加速度\(a=\) ______ \(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实验中纸带的 ______ \((\)填“左”或“右”\()\)端与木块相连接。
              \((3)\)根据测量数据画出加速度与力传感器示数的\(a-F\)图象\((\)如图丙\()\),已知图象斜率为\(k\),图线与横轴交点的横坐标为\(b\),则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______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结果用\(k\)、\(b\)、\(g\)中某个或某些字母表示\()\)
            • 3.
              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实验装置中表面粗糙的长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端装有轻滑轮,另一端固定有打点计时器,物块一端通过打点计时器与纸带相连。另一端通过细绳与托盘\((\)内有砝码\()\)相接,用天平测量物块的质量为\(M\),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实验时,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让物块在托盘和砝码的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f\),物块运动过程中通过打点计时器得到一条纸带的一部分如图乙所示,图中测量出了三个连续点\(1\)、\(2\)、\(3\)之间的距离\(x_{1}\)、\(x_{2}\)。
              \((1)\)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根据题目中给出的物理量的符号和实验测量的物理量的数据,写出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μ=\) ______ \((\)不计打点计时器与纸带间及细绳与滑轮间的阻力\()\),如果用托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替代细绳对物块拉力,则求出的动摩擦因数的数值 ______ \((\)选填“偏大”或“偏小”\()\)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 ______ \((\)选填“偶然误差”或“系统误差”\()\)。
              \((2)\)若用此装置做“探究物块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时,除了必须满足物块的质量远大于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还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 。
            • 4.
              小明在课本查到“木\(-\)木”的动摩擦因数为\(0.3\),打算对这个数据进行检验,设计了以下实验:
              \((1)\)如图\(1\)将质量为\(M\)的待测木块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通过细绳连接沙桶,增加沙桶中沙的质量,直到轻推木块,木块恰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此时沙桶及沙的总质量为\(m\),则动摩擦因数\(μ=\) ______ 。
              \((2)\)由于找不到天平,小明进行了以下步骤:\(①\)取下沙桶,在木板上固定打点计时器,将纸带系在木块上,并穿过打点计时器;\(②\)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垫高,直到木块能做匀速直线运动;\(③\)挂上沙桶\((\)沙桶及沙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接通电源,稳定后释放木块,得到如图\(2\)纸带。
              \((3)\)已知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Hz\),根据纸带数据,可求得木块运动的加速度\(a=\) ______ \(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9.8m/s^{2}\),则算的\(μ=\) ______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5.
              某同学为了测定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他用测速仪研究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装置如图甲所示\(.\)他使木块以初速度\(v_{0}=4m/s\)的速度沿倾角\(θ=30^{\circ}\)的斜面上滑紧接着下滑至出发点,并同时开始记录数据,结果电脑只绘出了木块从开始上滑至最高点的\(v-t\)图线如图乙所示\(.g\)取\(10m/s^{2}.\)求:

              \((1)\)上滑过程中的加速度的大小\(a_{1}\);
              \((2)\)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木块回到出发点时的速度大小\(v.\)并在原有\(v-t\)图线上作出下滑过程的速度时间图象.
            • 6. 在研究摩擦力特点的实验中,将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如图甲所示,用力沿水平方向拉木块,拉力从0开始逐渐增大,分别用力传感器采集拉力F和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Ff,并用计算机绘制出摩擦力Ff随拉力F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木块质量m=0.78kg.

              (1)求木块与长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fm和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µ;
              (2)如图丙,木块在与水平方向成37°角斜向右上方的恒定拉力F1作用下,以a=2m/s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在长木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丙所示.拉力F1大小应为多大?(sin37°=0.6,cos37°=0.8)
              (3)木块在(2)问中的恒定拉力F1作用下,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拉力F1,木块继续沿直线运动到B点,已知AB间长度x=6m,求拉力F1作用的最短时间t0
            • 7. 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研究小组所用装置如图所示,长木板MN通过垫块斜放在水平面上,小物块从斜面顶端滑下,利用频闪相机连续记录小球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频闪相机照相频率为f=10Hz,AB间距为S1=3.50cm,CD间距为S2=7.50cm.
              (1)用题目中所给物理量符号表示小球的加速度a= ______
              (2)若测得木板长度MN=1.00m,M点距桌面的高度为0.60m,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10m/s2,忽略木板的厚度,利用以上数据,计算木板与小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 ______
            • 8. 为了测量小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挡板可固定在桌面上,轻弹簧左端与挡板相连,图中桌面吗到地面高为h,O1、O2、A、B、C点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
              实验过程一:挡板固定在O1点,推动滑块压缩弹簧,滑块移到A处,测量O1A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滑块由静止释放,经B点飞出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测出P点到桌面右端的水平距离为x1
              实验过程二:将挡板的固定点移到距O1点距离为d的O2点,如图乙所示,推动滑块压缩弹簧,滑块移到C处,使O2C的距离相等.滑块由静止释放,经B点飞出后落在水平地面上的Q点,测出Q点到桌面右端的水平距离x2
              (1)为完成本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___
              A.必须测出小滑块的质量         B.必须测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C.弹簧的压缩量不能太小         D.必须测出弹簧的原长
              (2)写出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μ ______ (用题中所给物理量的符号表示).
              (3)小红在进行实验过程二时,发现滑块未能滑出桌面.为了测量小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 ______
            • 9. 某小组测量木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测量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的加速度a.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从某个清晰的点O开始,每5个打点取一个计数点,依次标出1、2、3…,量出1、2、3…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s1、s2、s3…,从O点开始计时,1、2、3…点对应时刻分别为t1、t2、t3…,求得===…. 作出-t图象如图丙所示.图线的斜率为k,截距为b.则木块的加速度a= ______ ;b的物理意义是 ______
              (2)实验测得木块的加速度为a,还测得钩码和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和M,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则动摩擦因数μ= ______
              (3)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______
              A.木板必须保持水平
              B.调整滑轮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
              C.钩码的质量应远小于木块的质量
              D.纸带与打点计时器间的阻力是产生误差的一个因素.
            • 10. 如图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关系”的实验.在甲、乙两次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木块在水平木板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中的木块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B.图甲中的木块只受到拉力、滑动摩擦力两个力
              C.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D.该实验得出的结论:物体间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