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一质量为\(M\)、半径为\(R\)的光滑大圆环,用一细轻杆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套在大环上质量为\(m\)的小环\((\)可视为质点\()\),从大环的最高点处由静止滑下\(.\)重力加速度为\(g\).


              \((1)\)求小环滑到大环最低点处时的动能\(E_{k}\);

              \((2)\)求小环滑到大环最低点处时的角速度\(ω\);

              \((3)\)有同学认为,当小环滑到大环的最低点处时,大环对轻杆的作用力与大环的半径\(R\)无关,你同意吗?请通过计算说明你的理由.

            • 2.
              如图所示,沿直径方向开有一凹槽的圆盘水平放置,可绕过中心\(O\)点的竖直轴转动,凹槽内有一根轻质弹簧,弹簧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连接质量为\(m\)的小滑块\(.\)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原长为\(l_{0}\),圆盘半径为\(3l_{0}\),槽底与小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mu =\dfrac{3k{{l}_{0}}}{5mg}\),凹槽侧面光滑\(.\)圆盘开始转动时,弹簧处于原长\(l_{0}.\)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则在圆盘转动过程中:

              \((1)\)若要使弹簧不发生形变,求圆盘转动的角速度必须满足的条件;

              \((2)\)当弹簧长度为\(2l_{0}\)时,若小滑块受到的摩擦力恰好为零,求此时滑块的动能\(E_{k}\);

              \((3)\)当弹簧长度为某一值\(l\)时,滑块相对圆盘静止时的动能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该变化区间内动能的最大差值称为“动能阈”,用\(∆E\)\({\,\!}_{k}\)表示\(.\)请通过计算写出“动能阈”\(∆E\)\({\,\!}_{k}\)与弹簧长度\(l\)间的关系式.

            • 3.

              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13.6eV\),核外电子的第一轨道半径为\(0.53×10^{-10}m\),电子质量\(m_{e}=9.1×10^{-31}kg\),电荷量为\(1.6×10^{-19}C\),求电子跃迁到第三轨道时:

              \((1)\)电子的轨道半径,氢原子的能量分别为多少?

              \((2)\)电子的动能和电子的电势能各多大?

            • 4.

              原来静止的原子核\({\,\!}_{a}^{b}X\),发生\(α\)衰变后放出一个动能为\(E_{0}\)的\(α\)粒子,\((\)已知量为\(a\)、 \(b\)、 \(E\)\({\,\!}_{0}\)以及\(α\)粒子的质量数为\(4)\)求:

              \((1)\)请列出核反应方程并且求出生成的新核动能?

              \((2)\)如果衰变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化为\(α\)粒子及新核的动能,释放的核能\(ΔE\)是多少?

              \((3)\)亏损的质量\(Δm\)是多少?

            • 5.

              \(2016\)年\(10\)月\(19\)日,我国发射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交会对接。随后,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先后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启\(30\)天的太空生活,将在舱内按计划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假设对接前“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在同一轨道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距地面高度为\(h\),如图所示。已知地球的质量为\(M\),地球的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


              \((1)\)求“天宫二号”在轨道上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v\)。

              \((2)\)若“神舟十一号”在图示位置,欲与前方的“天宫二号”对接,只通过向后方喷气能否实现成功对接\(?\)请说明理由。

              \((3)\)在牛顿力学体系中,当两个质量分别为\(m_{1}\)、\(m_{2}\)的质点相距为\(r\)时具有的势能,称为引力势能,其大小为\({{E}_{p}}=-\dfrac{G{{m}_{1}}{{m}_{2}}}{r}(\)规定无穷远处势能为零\()\)。试证明“天宫二号”的机械能与\(-\dfrac{1}{R+h}\)成正比。\((R+h\)为“天宫二号”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

            • 6.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究。小君同学想寻找教科书中“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这一结论的依据。她以氦气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番探究。经查阅资料得知:第一,理想气体的模型为气体分子可视为质点,分子间除了相互碰撞外,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第二,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其压强\(p\)与热力学温度\(T\)的关系式为\(p=nkT\),式中\(n\)为单位体积内气体的分子数,\(k\)为常数。

              她猜想氦气分子的平均动能可能跟其压强有关。她尝试从理论上推导氦气的压强,于是建立如下模型:如图所示,正方体容器静止在水平面上,其内密封着理想气体\(——\)氦气,假设每个氦气分子的质量为\(m\),氦气分子与器壁各面碰撞的机会均等;与器壁碰撞前后瞬间,分子的速度方向都与器壁垂直,且速率不变。


              请根据上述信息帮助小君完成下列问题:

              \((1)\)设单位体积内氦气的分子数为\(n\),且其热运动的平均速率为\(v\).

              \(a.\)求一个氦气分子与器壁碰撞一次受到的冲量大小\(I\);

              \(b.\)求该正方体容器内氦气的压强\(p\);

              \(c.\)请以本题中的氦气为例推导说明: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即\(\dfrac{1}{2}m{{v}^{2}})\)的标志。

              \((2)\)小君还想继续探究机械能的变化对氦气温度的影响,于是进行了大胆设想:如果该正方体容器以水平速度\(u\)匀速运动,某时刻突然停下来,若氦气与外界不发生热传递,请你推断该容器中氦气的温度将怎样变化?并求出其温度变化量\(ΔT\)。

            • 7.

              质量\(m=lkg\)的物体,以\(v_{0}=2m/s\)的初速度从距地面\(h=5m\)高处水平抛出,已知运动过程中物体只受重力作用,重力加速度\(g=10m/s^{2}\)。

              \(( 1 )\)求物体抛出时的动能\(E_{k}\);

              \(( 2 )\)求物体落地时水平方向的位移。

            • 8.

              如图所示,质量 \(m\)\(=50\) \(kg\)的跳水运动员从距水面高 \(h\)\(=10\) \(m\)的跳台上以 \(v\)\({\,\!}_{0}=5\) \(m\)\(/\) \(s\)的速度斜向上起跳,最终落入水中\(.\)若忽略运动员的身高\(.\)取 \(g\)\(=10\) \(m\)\(/\) \(s\)\({\,\!}^{2}\),求:


              \((1)\)运动员在跳台上时具有的重力势能\((\)以水面为参考平面\()\);
              \((2)\)运动员起跳时的动能;
              \((3)\)运动员入水时的速度大小\(.(\)不计空气阻力\()\)

            • 9.

              中国女排在\(2016\)年奥运会上夺得冠军\(.\)如图为排球场地示意图,排球场长\(18.0m\),宽\(9.0m.\)某运动员跳起将球垂直网面水平扣出,扣球点离地面的高度为\(2.45m\),离球场中线的水平距离为\(1.0m\),排球直接落到距端线\(3.0m\)处的界内\(.\)排球的质量为\(270g\),可视为质点,空气阻力不计\(.\)取扣球点所在水平面为零势能面\(.\)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排球落地前瞬间的重力势能\(E_{P}\)

              \((2)\)扣球时,排球水平飞出的动能\(E_{k}\)\({\,\!}_{0}\);

              \((3)\)排球落地前瞬间重力的功率\(P\)

            • 10.

              如图所示,绝缘的水平地面在\(Q\)点左侧是光滑的,右侧是粗糙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 \(q\)\((\)\(q\)\( > 0)\)的金属小滑块\(A\)放在\(P\)点,质量为\(2\) \(m\)、不带电的金属小滑块\(B\)放在\(Q\)点,\(A\)\(B\)均静止不动,\(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L\)。当加上方向水平向右、场强大小为\(E\)的匀强电场时,\(A\)开始向右运动,然后与\(B\)发生正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A\)\(B\)的电荷量分别为\( \dfrac{1}{16}q \)、\( \dfrac{15}{16}q \)且保持不变,\(A\)刚好能返回到\(P\)点,\(B\)则水平向右做加速度大小为\( \dfrac{5qE}{16m} \)的匀减速运动。\(A\)\(B\)均视为质点,\(A\)\(B\)之间的库仑力不计。求:

              \((1)\)\(A\)、\(B\)之间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吗?请分析说明。

              \((2)\)在\(A\)\(B\)碰撞后回到\(P\)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对\(B\)做的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