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所示,在某游戏类娱乐节目中,要求挑战者顺利通过反向运行的跑步机皮带,看谁用时最短。有一个平台与跑步机皮带水平紧挨,跑步机皮带长L2=32m,且皮带以v0=1m/s的恒定速率转动。一位质量m=50kg的挑战者在平台上的O点从静止以a1=2m/s2的加速度开始出发,之后以a2=1m/s2的加速度在跑步机上往前冲,在跑步机上的B处不慎跌倒,经过t0=4s爬起,顺利通过剩余的路程。已知O点与跑步机左端A点距离L1=4m,A、B两点水平距离L3=10m,挑战者与跑步机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重力加速度为g=10m/s2.求:
              (1)挑战者在跑步机上跌倒瞬间的速度为多少?
              (2)挑战者从皮带上爬起瞬间与皮带最右端C点的距离为多少?
            • 2.

              质量\(M=3kg\)的滑板\(A\)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A\)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μ_{1}=0.3\),其上表面右侧光滑段长度\(L_{1}=2m\),左侧粗糙段长度为\(L_{2}=0.51m\),质量\(m=2kg\)、可视为质点的滑块\(B\)静止在滑板上的右端,滑块与粗糙段的动摩擦因数\(μ_{2}=0.1\),取\(g=10m/s²\),现用\(F_{1}=18N\)的水平恒力拉动\(A\)向右运动,当\(B\)滑上板粗糙部分的瞬时,把向右的恒力大小变为\(F_{2}=14N\),试通过计算分析:\(A\)、\(B\)是否会分离?若会,求出\(B\)从滑上\(A\)的粗糙部分到A、\(B\)分离所经历的时间.


            • 3.
              如图甲所示,倾角为\(30^{\circ}\)的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个小物块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定拉力\(F\)作用下,从斜面底端\(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拉力\(F\),小物块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为\(C\)点,已知小物块的质量为\(0.3kg\),小物块从\(A\)到\(C\)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取\(g=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物块加速时的加速度是减速时加速度的\( \dfrac {1}{3}\)
              B.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dfrac { \sqrt {3}}{3}\)
              C.小物块到达\(C\)点后将沿斜面下滑
              D.拉力\(F\)的大小为\(4N\)
            • 4.
              哈利法塔是目前世界最高的建筑\(.\)游客乘坐世界最快观光电梯从地面开始经历加速、匀速、减速的过程恰好到达观景台只需\(45\)秒,运行的最大速度为\(18m/s.\)观景台上可以鸟瞰整个迪拜全景,可将棕榈岛、帆船酒店等尽收眼底,颇为壮观\(.\)一位游客用便携式拉力传感器测得在加速阶段质量为\(0.5kg\)的物体受到的竖直向上拉力为\(5.45N\),若电梯加速、减速过程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g\)取\(10m/s^{2})\)求:
              \((1)\)求电梯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及加速运动的时间;
              \((2)\)若减速阶段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求观景台的高度;
              \((3)\)若电梯设计安装有辅助牵引系统,电梯出现故障,绳索牵引力突然消失,电梯从观景台处自由落体,为防止电梯落地引发人员伤亡,电梯启动辅助牵引装置使其减速,牵引力为重力\(3\)倍,下落过程所有阻力不计,则电梯自由下落最长多少时间必须启动辅助牵引装置?
            • 5.
              甲乙两车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若图中\(\triangle OPQ\)的面积为\(s_{0}\),初始时,甲车在乙车前方\(\triangle s\)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t= \dfrac {t_{0}}{2}\)时相遇,则\(\triangle s= \dfrac {s_{0}}{2}\)
              B.若\(t=t_{0}\)时二者相遇,则\(t=2t_{0}\)时二者还会再次相遇
              C.若\(t=t_{0}\)时二者相遇,则到二者再次相遇时乙共走了\(10s_{0}\)
              D.若\(t= \dfrac {3t_{0}}{2}\)时相遇,则到这次相遇甲走了\( \dfrac {9s_{0}}{4}\)
            • 6.
              甲、乙两辆汽车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两车在某一时刻刚好经过同一位置,此时甲的速度为\(5m/s\),乙的速度为\(10m/s\),以此时作为计时起点,它们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以上条件可知\((\)  \()\)
              A.在\(t=4s\)时,甲、乙两车相距最远
              B.在\(t=10s\)时,乙车恰好回到出发点
              C.乙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方向发生改变
              D.乙车做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加速运动
            • 7.
              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经过时间\(t\)、通过位移\(l\)后,动量变为\(P\),动能变为\(E_{k}\),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保持水平力\(F\)不变,这个物体经过位移\(2l\),其动量等于\(2P\)
              B.若将水平力增加原来的两倍,经过时间\(t\),物体的动能等于\(2E_{k}\)
              C.若保持水平力\(F\)不变,通过位移\(2l\),物体的动能小于\(2E_{k}\)
              D.若将水平力增加原来的两倍,通过位移\(l\),物体的动能大于\(2E_{k}\)
            • 8.

              如图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以恒定速率\(2 m/s\)沿顺时针方向运行,在与传送带同一竖直平面内有一四分之一光滑圆轨道,半径为\(0.8 m\),圆轨道与一光滑水平面相切于最低点,一小物块从圆轨道的最高点由静止释放,一段时间后沿水平方向滑上传送带\(.\)已知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g\)取\(10 m/s^{2}.\)求小物块:

              \(( 1 )\)运动到圆轨道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

              \(( 2 )\)刚滑上传送带时的加速度大小;

              \(( 3 )\)从滑上传送带到离开传送带所用的时间.

            • 9.

              如图甲所示,倾角为\(θ\)的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v\)\({\,\!}_{0}\)沿逆时针方向运行\(.t=0\)时,将质量\(m=1 kg\)的物体\((\)可视为质点\()\)轻轻放在传送带上,物体相对地面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设沿传送带向下为正方向,\(g\)取\(10 m/s\)\({\,\!}^{2}\)\(.\)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传送带的速率\(v_{0}\)\(=10 m/s\) 
              B.传送带的倾角\(θ=30^{\circ}\)
              C.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D.\(0~2.0 s\)摩擦力对物体先做正功,再做负功
            • 10.

              如图甲所示,\(MN\)、\(PQ\)是固定于同一水平面内相互平行的光滑长直导轨,间距\(L=2.0m\),是连在导轨一端的电阻,\(R=0.5Ω.\)质量\(m=1.0kg\)的导体棒\(ab\)垂直跨在导轨上,电压传感器与这部分装置相连\(.\)导轨所在空间有磁感应强度\(B=0.50T\)、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从\(t=0\)开始对导体棒\(ab\)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变力,使其由静止开始沿导轨向左运动,从\(1.5s\)起拉力保持不变\(.\)电压传感器测出\(R\)两端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其中\(OA\)、\(BC\)是直线,\(AB\)段是曲线\(.\)导轨和导体棒\(ab\)的电阻均可忽略不计,导轨足够长,导体棒\(ab\)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不计电压传感器对电路的影响\(.\)求:

              \((1)\)在\(1.5s\)时导体棒\(ab\)受到的拉力\(F\)的大小;

              \((2)\)导体棒\(ab\)的最大速度\(v_{m}\)大小;

              \((3)\)在\(1.5s~3.5s\)的时间内,通过导体棒\(ab\)横截面的电量\(q\);

              \((4)\)在\(1.5s~3.5s\)的时间内,该装置产生的焦耳热\(Q\).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