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动能定理”,一个电磁铁吸住一个小钢球,将电磁铁断电后,小钢球由静止开始向下加速运动,小钢球经过光电门,计时装置记录直径为\(d\)的小钢球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_{1}\)和\(t_{2}\),用刻度尺测得两光电门中心之间的距离为\(h\),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1)\)该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了小钢球的直径\(d\),结果如图乙所示,小钢球的直径\(d=\)_________\(cm\);

              \((2)\)小钢球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

              \((3)\)若上述测量的物理量满足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动能定理得以验证。\((2\)、\(3\)问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 2.

              如图所示的装置,可用于探究恒力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水平轨道上安装两个光电门,小车上固定有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细线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上砝码盘\(.\)实验首先保持轨道水平,通过调整砝码盘里砝码的质量让小车做匀速运动以实现平衡摩擦力,再进行后面的操作,并在实验中获得以下测量数据:小车、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的总质量\(M\),平衡摩擦力时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m_{0}\),挡光板的宽度\(d\),光电门\(1\)和\(2\)的中心距离\(s\)。

              \((1)\)实验需用\(2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挡光板的宽度\(d\),如图所示,\(d=\)________\( mm\)

              \((2)\)某次实验过程:力传感器的读数为\(F\),小车通过光电门\(1\)和\(2\)的挡光时间分别为\(t_{1}\)、\(t_{2}(\)小车通过光电门\(2\)后,砝码盘才落地\()\),砝码盘和砝码的质量为\(m\),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对该小车,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在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A.\)打点计时器,\(B.\)天平,\(C.\)秒表,\(D.\)交流电源,\(E.\)电池,\(F.\)纸带,\(G.\)细线、砝码、小车、砝码盘,\(H.\)带有滑轮的薄木板。其中多余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缺少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小车\((\)质量为\(200 g)\)在恒力\(F=0.5 N\)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纸带。测量出\(S_{AB}= 17. 68 cm\),\(S_{A}=4.92 cm\),\(S_{B}=6.16 cm\),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0.02 s\)。利用这些数据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则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恒力对小车做功为______\(J\),小车动能的改变量为______\(J\)。\((\)以上两个空格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

            • 4.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装置\(.\)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滑轮摩擦阻力,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长木板倾斜放置,小车放在长木板上,长木板旁放置两个光电门\(A\)和\(B\),砂桶通过滑轮与小车相连.

              \(b.\)调整长木板倾角,使得小车恰好能在细绳的拉力作用下匀速下滑,测得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为\(m\).

              \(c.\)某时刻剪断细绳,小车由静止开始加速运动.

              \(d.\)测得挡光片通过光电门\(A\)的时间为\(Δt_{1}\),通过光电门\(B\)的时间为\(Δt_{2}\),挡光片宽度为\(d\),小车质量为\(M\),两个光电门\(A\)和\(B\)之间的距离为\(L\).

              \(e.\)依据以上数据探究动能定理.

              \((1)\)根据以上步骤,你认为以下关于实验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实验时,先剪断细绳,后接通光电门   

              B.实验时,小车加速运动的合外力为\(F=Mg\)

              C.实验过程不需要测出斜面的倾角

              D.实验时,应满足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质量\(M\)

              \((2)\)小车经过光电门\(A\)、\(B\)的瞬时速度为  \(v_{A}=\)_________________、 \(v_{B}=\)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成立,就验证了动能定理.

            • 5.

              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图中是小车在\(1\)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的情形。小车实验中获得的速度\(v\),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点的纸带测出,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实验时,将木板左端调整到适当高度,每次橡皮筋都拉伸到同一位置释放。请回答下列问题:当我们把\(2\)条、\(3\)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多次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除了图甲中已给出器材外,需要的器材还有:交流电源、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中,是小车在某次运动过程中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一系列的点,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则小车离开橡皮筋后的速度为    \(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将几次实验中橡皮筋对小车所做的功\(W\)和小车离开橡皮筋后的速度\(v\),进行数据处理,以\(W\)为纵坐标,\(v\)\(v\)\({\,\!}^{2}\)为横坐标作图,其中可能符合实际情况的是___________

                

            • 6.

              在追寻科学家研究足迹的过程中,某同学为探究恒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间的关系,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为了使细线的拉力就是小车所受的合外力,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为了使细线的拉力约等于钩码的重力,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只需填字母代号\()\)

              A.保证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B.必须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把长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

              \((2)\)如图乙所示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其中\(A\)\(B\)\(C\)\(D\)\(E\)\(F\)是连续的六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相关计数点问的距离已在图中标出,测出小车的质量为\(M\),钩码的总质量为\(m\)\(.\)从打\(B\)点到打\(E\)点的过程中,合力对小车做的功是        ,小车动能的增量是               \((\)用题中和图中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 7.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后,沿木板滑行。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

              \((1)\)实验中木板略微倾斜,这样做_________

              A.是为了使释放小车后,小车能匀加速下滑   

              B.是为了增大小车下滑的加速度

              C.可使得橡皮筋做的功等于合力对小车做的功  

              D.可使得橡皮筋松弛后小车做匀速运动

              \((2)\)实验中先后用同样的橡皮筋\(1\)条、\(2\)条、\(3\)条\(…\)合并起来挂在小车的前端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把小车拉到同一位置再释放。把第\(1\)次只挂\(1\)条橡皮筋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_{1}\),第二次挂\(2\)条橡皮筋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2\)\(W\)\({\,\!}_{1}…\)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后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根据第四次的纸带\((\)如图所示\()\)求得小车获得的速度为        \(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根据多次测量数据,甲同学作出了功和速度的关系图线,即\(W-v\)图;乙同学作出了功与速度平方的关系图线,即\(W-{{v}^{2}}\)图,如图所示。由图线两同学均得出“功与速度的平方一定成正比”的结论。关于甲、乙两位同学的分析,你的评价是有      

              A.甲的分析不正确,乙的分析正确   \(B.\)甲的分析正确,乙的分析不正确

              C.甲和乙的分析都正确             \(D.\)甲和乙的分析都不正确

            • 8. 利用如题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小车的质量为 \(M\)\(=200.0 g\),钩码的质量为 \(m\)\(=10.0 g\),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 Hz\)的交流电.

              \((1)\)挂钩码前,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应调节木板右侧的高度,直至向左轻推小车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挂上钩码,按实验要求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选择某一点为 \(O\),每隔\(4\)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用刻度尺量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Delta x\),记录在纸带上\(.\)计算打出各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 \(v\),其中打出计数点“\(1\)”时小车的速度 \(v\)\({\,\!}_{1}=\)______\(m/s\).

              \((3)\)将钩码的重力视为小车受到的拉力,取\(g\)\(=9.80 m/s\),利用\(W=mg\)\(\Delta x\)算出拉力对小车做的功\(W\)\(.\)利用\({{E}_{{k}}}=\dfrac{1}{2}M{{v}^{2}}\)算出小车动能,并求出动能的变化量\(\Delta {{E}_{{k}}}.\)计算结果见下表.

              \(W/\times {{10}^{-3}}{J}\)

              \(2.45\)

              \(2.92\)

              \(3.35\)

              \(3.81\)

              \(4.26\)

              \(\Delta {{E}_{{k}}}/\times {{10}^{-3}}{J}\)

              \(2.31\)

              \(2.73\)

              \(3.12\)

              \(3.61\)

              \(4.00\)

              表中的数据说明:                                               

              \((4)\)实验结果表明,\(\Delta {{E}_{{k}}}\)总是略小于\(W\)\(.\)某同学猜想是由于小车所受拉力小于钩码重力造成的\(.\)用题中小车和钩码质量的数据可算出小车受到的实际拉力\(F\)\(=\)______    \((\)此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9.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力学实验装置.

                      

              \((1)\)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利用该装置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需要平衡小车和木板间的摩擦力

              B.利用该装置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后必须重新平衡小车与木板间的摩擦力

              C.利用该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实验时,可以将木板带有打点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目的是消除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D.将小车换成滑块,可以利用该装置测定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且不需要满足滑块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2)\)某学生使用该装置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右上图所示,已知图中所标的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计时器所用交流电周期为\(T\),则利用此纸带得到小车的加速度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用\(x\)\({\,\!}_{2}\)、\(x\)\({\,\!}_{5}\)、\(T\)来表示\()\)

            • 10.

              某同学为探究“合力做功与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他的操作步骤是:


              \(①\)按图甲摆好实验装置,其中小车质量\(M=0.20 kg\),钩码总质量\(m=0.05 kg\).

              \(②\)释放小车,然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电源的周期\(T=0.02 s)\),打出一条纸带.


              \((1)\)他在多次重复实验得到的纸带中取出自认为满意的一条,如图乙所示\(.\)把打下的第一点记作\(0\),然后依次取若干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用厘米刻度尺测得各计数点到\(0\)点距离分别为\(d_{1}=0.041 m\),\(d_{2}=0.095 m\),\(d_{3}=0.162 m\),\(d_{4}=0.246 m\),\(d_{5}=0.350 m\),\(d_{6}=0.470 m\),\(…\)他把钩码重力\((\)当地重力加速度\(g=9.8 m /s^{2})\)作为小车所受合力,算出\(0\)点到第\(5\)计数点合力做功\(W=\)_______  ___\(J(\)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用正确的公式表达打下第\(5\)计数点时小车动能

              \(E_{k}=\)______   ____\((\)用相关数据前字母列式\()\)并把打下第\(5\)点时小车动能作为小车动能的改变量,算得\(E_{k}=0.125 J\).


              \((2)\)此次实验探究的结果,他没能得到“合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且误差很大\(.\)通过反思,他认为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如下,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钩码质量太大,使得合力对物体做功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太多

              B.没有使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距离是产生此误差的主要原因

              C.释放小车和接通电源的次序有误,使得动能增量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D.没有平衡摩擦力,使得合力对物体做功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太多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