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银川三模)测量小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AB是半径足够大的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与水平固定放置的P板的上表面BC在B点相切,C点在水平地面的垂直投影为C′.重力加速度为g.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称出物块Q的质量m;
              ②测量出轨道AB的半径R、BC的长度L和CC/的高度h;
              ③将物块Q在A点由静止释放,在物块Q落地处标记其落地点D;
              ④重复步骤③,共做10次;
              ⑤将10个落地点用一个尽量小的圆围住,用米尺测量圆心到C′的距离s.
              用实验中的测量量表示:
              (1)物块Q到达B点时的动能EkB=    
              (2)物块Q到达C点时的动能EkC=    
              (3)在物块Q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物块Q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    
              (4)物块Q与平板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2. (2016•安康三模)小聪设计了图示装置,来测定小滑块与某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可动斜面(倾角可调节)和水平面均由该种材料制成,且平滑连接(不计滑块在连接处的能量损失).
              (1)为完成实验,下列测量工具中必需的是    (填所选器材前的字母)
              A.天平   B.弹簧秤    C.刻度尺
              (2)调节斜面的倾角,让滑块能沿斜面加速下滑并最终静止在水平面上,测出滑块由静止释放时的    (同时写出其符号)和释放时滑块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点到静止点间的水平距离x,则滑块与该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用测定的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改变释放的位置,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滑块与该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
            • 3. (2016•渭南二模)某学习小组测量动摩擦因数,将长木板B置于水平面上,物块A置于B板上,一轻弹簧秤右端固定,左端挂钩与A相连,弹簧秤水平,已知物块A的质量为0.8kg,当地重力加速度g=9.8m/s2.用水平力F向左拉木板B,使其向左运动,弹簧秤的放大情况如图所示,其读数为    N,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木板B运动过程中,    (填“需要”或“不需要”)匀速直线运动.
            • 4. 某同学测定小滑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选用的实验器材有:长木板、小滑块、光电门、数字毫秒计时器、弧形斜面、挡光片、游标卡尺、刻度尺,器材安装如图甲所示,主要实验过程如下:

              (1)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片宽度d,读数如图乙所示,则d=    mm;
              (2)让小滑块从斜面上某一位置释放,读出小滑块上的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过程中数字毫秒器的示数t;
              (3)用刻度尺量出小滑块停止运动时挡光片与光电门间的距离x;
              (4)小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用d、x、t的重力加速度g等物理量表示).
            • 5. 为了测量铁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某小组使用位移传感器设计了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让铁块从倾斜木板上A点由静止释放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传感器可以测出铁块到传感器的距离,连接计算机,描绘出铁块相对传感器的位移s随时间t变化规律如图2 
              ①根据图线,计算0.6s时铁块速度v=    m/s,加速度a=    m/s2
              ②为了测定μ,还需要测量哪一个物理量    ;(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g)
              A.铁块质量m            B.铁块所受合力F
              C.A点的高度h           D.铁块所受支持力FN.
            • 6.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A是可固定于水平桌面上任意位置的滑槽(滑槽末端与桌面相切),B是质量为m的滑块(可视为质点).
              第一次实验,如图(a)所示,将滑槽末端与桌面右端M对齐并固定,让滑块从滑槽最高点由静止滑下,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测出滑槽最高点距离桌面的高度h、M距离地面的高度H、M与P间的水平距离x1
              第二次实验,如图(b)所示,将滑槽沿桌面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并固定,让滑块B再次从滑槽最高点由静止滑下,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测出滑槽末端与桌面右端M的距离L、M与P′间的水平距离x2

              (1)在第二次实验中,滑块到M点的速度大小为    .(用实验中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2)(多选)通过上述测量和进一步的计算,可求出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下列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选填序号)
              A.h的测量     B.H的测量     C.L的测量     D.x2的测量
              (3)若实验中测得h=15cm、H=25cm、x1=30cm、L=10cm、x2=20cm,则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 7. 一个小球在液体里运动,会受到一种类似于摩擦的液体阻力的作用,叫做粘滞力.如果液体无限深广,计算粘滞力的关系式为F=3πDηv,其中D为小球直径,v为小球在液体中的运动速度,η称作粘滞系数.
              实验创新小组的同学们通过下面实验测量了某液体的粘滞系数.

              (1)取一个装满液体的大玻璃缸,放在水平桌面上,将质量为1kg的小钢球沉入液体底部,可以忽略除粘滞力以外的所有摩擦阻力的作用.将一根细线拴在小钢球上,细线另一端跨过定滑轮连接砝码盘.在玻璃缸内靠左端固定两个光电门A、B,光电门的感光点与小钢球的球心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2)测出小钢球直径为5.00cm,将钢球由玻璃缸底部右侧释放,调整砝码数量以及释放小钢球的初始位置,确保小钢球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相同.若某次测出小钢球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均为0.025s,则可得小钢球此时运动的速度大小为    m/s.
              (3)记录此时砝码盘以及砝码的总质量m=60g,由计算粘滞力的关系式可得液体的粘滞系数为η=    N•s/m2
              (4)改变砝码数量,重复第(2)、(3)步骤的实验,测出不同质量的砝码作用下,小钢球匀速运动速度.由表中数据,描点连线,作出粘滞力随速度变化的图象(如图2).
              12345678
              砝码盘以及砝码的总质量m/g30405060708090100
              粘滞力F/N0.300.400.500.600.700.800.901.0
              小钢球匀速运动速度v/m•s-11.31.82.22.03.13.54.04.4
              根据计算粘滞力的关系式和图象,可得该液体的粘滞系数为η=    N•s/m2.(所有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8. (2015秋•曲靖校级月考)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量滑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同种材料做成的轨道分成倾斜部分AB和水平部分BC,两部分用一小段光滑的圆弧连接.实验时将滑块从AB某处由静止释放,滑至BC处速度减为零.
              (1)若滑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为了保证实验成功,轨道AB段倾角θ应满足tanθ    μ.(填“>”、“<”若“=”)
              (2)某次实验时,测得释放滑块处距BC的竖直高度为h,滑块滑行的水平位移为s,则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为μ=    
              (3)数据处理时忽略了滑块达AB底端时损耗的能量,则利用这种方法测量的动摩擦因数测量值与真实关系式为μ    μ.(填“>”、“<”或“=”)
            • 9. 某同学要测量物块P与一长木板的动摩擦因数,他测得物块质量为m,且已知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如图所示,该同学将木板倾斜放置,让物块在木板上某点由静止滑下,物块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他测出了释放点到水平面的高度h、释放点到木板底端的距离L及物块在水平面上的滑行距离x(不计物块通过木板与水平面交点时的能量损失),求:
              (1)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2)物块从释放到静止所用时间.
            • 10.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测量小滑块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弹簧左端固定,右端顶住小滑块(滑块与弹簧不连接,小滑块上固定有挡光条),开始时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O点是小滑块开始运动的初始位置,某时刻释放小滑块,小滑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经过A处的光电门最后停在B处,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1)为了测量动摩擦因数,需要测量小滑块上的遮光条宽度d及与光电门相连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时间△t,还需测量的物理量及其符号是    
              (2)利用测量的量表示动摩擦因数μ=    
              (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OA之间的距离不能小于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