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滑块\(a\)、\(b\)沿水平面上同一条直线发生碰撞;碰撞后两者粘在一起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从光滑路段进入粗糙路段\(.\)两者的位置\(x\)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求:
              \(①\)滑块\(a\)、\(b\)的质量之比;
              \(②\)整个运动过程中,两滑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与因碰撞而损失的机械能之比.
            • 2.

              如图所示,两根平行金属导轨\(MN\)、\(PQ\)相距\(d=1.0m\),导轨平面与水平面夹角\(\alpha =30{}^\circ \),导轨上端跨接一定值电阻\(R=1.6\Omega \),导轨电阻不计。整个装置处于方向垂直导轨平面向上、磁感应强度大小\(B=1.0T\)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棒\(ef\)垂直于\(MN\)、\(PQ\)静止放置,且与导轨保持良好接触,其长度刚好为\(d\)、质量\(m_{1}=0.10kg\)、电阻\(r=0.40\Omega \),距导轨底端的距离\({{s}_{1}}=3.75{m}\)。另一根与金属棒平行放置的绝缘棒\(gh\)长度也为\(d\),质量为\(m_{2}=0.05kg\),从轨道最低点以速度\(v_{0}=10m/s\)沿轨道上滑并与金属棒发生正碰\((\)碰撞时间极短\()\),碰后金属棒沿导轨上滑一段距离后再次静止,此过程中流过金属棒的电荷量\(q=0.1C\)且测得从碰撞至金属棒静止过程中金属棒上产生的焦耳热\(Q=0.05J\)。已知两棒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mu =\dfrac{\sqrt{3}}{3}\),\(g=10m/s^{2}\)。求:


              \((1)\)碰后金属棒\(ef\)沿导轨上滑的最大距离\(s_{2}\);

              \((2)\)碰后瞬间绝缘棒\(gh\)的速度\(v_{3}\);          

              \((3)\)金属棒在导轨上运动的时间\(Δt\)。

            • 3.

              如图所示,两根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相距为\(L\),其中\(NO_{1}\)、\(QO_{2}\)部分水平,倾斜部分\(MN\)、\(PQ\)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α\),整个空间存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导轨平面\(MNQP\)向上\(.\)长为\(L\)的金属棒\(ab\)、\(cd\)与导轨垂直放置且接触良好,其中\(ab\)光滑,\(cd\)粗糙,棒的质量均为\(m\)、电阻均为\(R.\)将\(ab\)由静止释放,在\(ab\)下滑至速度刚达到稳定的过程中,\(cd\)始终静止不动\(.\)若导轨电阻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则在上述过程中(    )



              A.\(ab\)棒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B.\(ab\)棒下滑的最大速度为\(\dfrac{mgR\sin \alpha }{{{B}^{2}}{{L}^{2}}}\)
              C.\(cd\)棒所受摩擦力的最大值为\(mg\sin α\cos α\)
              D.\(cd\)棒中产生的热量等于\(ab\)棒机械能的减少量
            • 4.

              如图甲所示,一边长\(L=0.5 m\),质量\(m=0.5 kg\)的正方形金属线框,放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整个装置处在方向竖直向下、磁感应强度\(B=0.8 T\)的匀强磁场中\(.\)金属线框的一个边与磁场的边界\(MN\)重合,在水平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经过\(t=0.5 s\)线框被拉出磁场\(.\)测得金属线框中的电流\(I\)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在金属线框被拉出磁场的过程中.



                 \((1)\)求通过线框导线截面的电量及该金属框的电阻;

                  \((2)\)写出水平力\(F\)随时间\(t\)变化的表达式;

                  \((3)\)若已知在拉出金属框的过程中水平拉力做功\(1.13 J\),求此过程中线框产生的焦耳热.

            • 5.
              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速率顺时针运行,将一个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底端,第一阶段物体被加速到与传送带具有相同的速度,第二阶段与传送带相对静止,匀速运动到达传送带顶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阶段摩擦力对物体做正功,第二阶段摩擦力对物体不做功
              B.第一阶段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第一阶段物体动能的增加
              C.第一阶段物体和传送带间的摩擦生热等于第一阶段物体机械能的增加
              D.物体从底端到顶端全过程机械能的增加等于全过程物体与传送带间的摩擦生热
            • 6.
              小球\(m\)用长为\(L\)的悬线固定在\(O\)点,在\(O\)点正下方\( \dfrac {L}{2}\)处有一光滑圆钉\(C(\)如图所示\().\)今把小球拉到悬线呈水平后无初速地释放,当悬线竖直状态且与钉相碰时\((\)  \()\)
              A.小球的速度突然增大
              B.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突然增大
              C.小球的向心加速度不变
              D.悬线的拉力突然增大
            • 7.
              轻质弹簧原长为\(2l\),将弹簧竖直放置在地面上,在其顶端将一质量为\(5m\)的物体由静止释放,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弹簧长度为\(l.\)现将该弹簧水平放置,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与物块\(P\)接触但不连接\(.AB\)是长度为\(5l\)的水平轨道,\(B\)端与半径为\(l\)的光滑半圆轨道\(BCD\)相切,半圆的直径\(BD\)竖直,如图所示\(.\)物块\(P\)与\(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用外力推动物块\(P\),将弹簧压缩至长度\(l\),然后释放,\(P\)开始沿轨道运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1)\)若\(P\)的质量为\(m\),求\(P\)到达\(B\)点时速度的大小,以及它离开圆轨道后落回到\(AB\)上的位置与\(B\)点间的距离;
              \((2)\)若\(P\)能滑上圆轨道,且仍能沿圆轨道滑下,求\(P\)的质量的取值范围.
            • 8.
              如图所示,坡度顶端距水平面高度为\(h\),质量为\(m_{1}\)的小物块\(A\)从坡道顶端由静止滑下,从斜面进入水平面上的滑道时无机械能损失,为使\(A\)制动,将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滑道延长线\(M\)处的墙上,一端与质量为\(m_{2}\)的挡板\(B\)相连,弹簧处于原长时,\(B\)恰位于滑道的末湍\(O\)点\(.A\)与\(B\)碰撞时间极短,碰后结合在一起共同压缩弹簧,已知在\(OM\)段\(A\)、\(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其余各处的摩擦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求
              \((1)\)物块\(A\)在与挡板\(B\)碰撞前的瞬间速度\(v\)的大小;
              \((2)\)弹簧最大压缩量为\(d\)时的弹簧势能\(E_{P}(\)设弹簧处于原长时弹性势能为零\()\).
            • 9.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v_{0}\)沿水平面射中木块,并最终留在木块终于木块一起以速度\(v\)运动,已知当子弹相对木块静止时,木块前进距离\(L\),子弹进入木块的深度为\(s\),此过程经历的时间为\(t.\)若木块对子弹的阻力\(f\)视为恒定,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fL= \dfrac {1}{2}Mv^{2}\)
              B.\(ft=mv_{0}-mv\)
              C.\(v= \dfrac {mv_{0}}{M}\)
              D.\(fS= \dfrac {1}{2}mv_{0}^{2}- \dfrac {1}{2}mv^{2}\)
            • 10.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平板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小车左端放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小车的右端固定一个轻质弹簧\(.\)现给木块一个水平向右的瞬时冲量\(I\),木块便沿小车向右滑行,在与弹簧作用后又沿原路返回,并且恰好能到达小车的左端\(.\)试求:
              \(①\)木块返回到小车左端时小车的动能;
              \(②\)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