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甲所示,一个以恒定速率逆时针转动的传送带\(AB\),在其左侧边缘的\(B\)点有一个不计大小的滑块,若滑块以初速度\(v_{1}=3m/s\)冲上传送带,滑块运动的\(v-t\)力象如图乙中实线\(a\)所示;若滑块以初速度\(v_{2}=6m/s\)冲上传送带,滑块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乙实线\(b\)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
              \((1)\)传送带的长度\(L\)和传送带与滑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滑块以初速度\(v_{1}=3m/s\)冲上传送带到返回\(B\)点所用的时间\(t′\).
            • 2.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测定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其中\(A\)为滑块,\(B\)和\(C\)是质量可调的砝码,不计绳和滑轮的质量及它们之间的摩擦\(.\)实验中该同学在砝码总质量\((m+m′=m\)\({\,\!}_{0}\)\()\)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改变\(m\)和\(m′\)的大小,测出不同\(m\)下系统的加速度,然后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就可求出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1)\) 该同学手中有打点计时器、纸带、\(10\)个质量均为\(100\)克的砝码、滑块、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细线,为了完成本实验,得到所要测量的物理量,还应有 \((\)  \()\).

              A.秒表                                                   \(B.\)毫米刻度尺

              C.天平                                                    \(D.\)低压交流电源

              \((2)\) 实验中,该同学得到一条较为理想的纸带,如图\(2\)所示,从清晰的\(O\)点开始,每隔\(4\)个点取一计数点\((\)中间\(4\)个点没画出\()\),分别记为\(A\)、\(B\)、\(C\)、\(D\)、\(E\)、\(F\),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为\(OA=1.61 cm\),\(OB=4.02 cm\),\(OC=7.26 cm\),\(OD=11.30 cm\),\(OE=16.14 cm\),\(OF=21.80 cm\),打点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 Hz\),则由此纸带可得到打\(E\)点时滑块的速度\(v=\)______\(m/s\),此次实验滑块的加速度\(a=\)______\(m/s^{2}.(\)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在实验数据处理中,该同学以\(m\)为横轴,以系统的加速度\(a\)为纵轴,绘制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图线,结合本实验可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g\)取\(10 m/s^{2})\)

              \((4)\)上面的实验数据处理中,没有考虑空气阻力作用的影响,如果考虑到空气阻力作用的影响可得\((3)\)中得出的动摩擦因数___________\((\)填“偏小”、“偏大”或“无系统误差”\()\)

            • 3.

              \((1)\)韩梅同学利用用一个已知长度为\(l\)的光滑斜面\((\)高度\(h\)可调节\()\)、带凹槽的滑块\(A\)、砝码若干、天平,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她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实验时通过改变______,可验证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的关系;实验时通过改变_________且满足__________,可验证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关系。

              \((2)\)另一小组同学李雷同时做该实验。他用了长度为\(s\)的长木板、物块\(B\)和传感器,可以记录物块的运动情况。他给物块\(B\)一沿斜面向上的初速度,通过传感器,得到了\(A\)的位移时间图象。\(B\)沿斜面上升部分的\(s-t\)图线如图所示。已知斜面的倾角为\(37\)\({\,\!}^{0}\),通过图线,可以判断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g=10m/s\)\({\,\!}^{2}\)\()\)

            • 4.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A\)是可固定于水平桌面上任意位置的滑槽\((\)滑槽末端与桌面相切\()\),\(B\)是质量为\(m\)的滑块\((\)可视为质点\()\)。




              第一次实验,如图\((a)\)所示,将滑槽末端与桌面右端\(M\)对齐并固定,让滑块从滑槽最高点由静止滑下,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测出滑槽最高点距离桌面的高度\(h\)、\(M\)距离地面的高度\(H\)、\(M\)与\(P\)间的水平距离\(x_{1}\);

              第二次实验,如图\((b)\)所示,将滑槽沿桌面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并固定,让滑块\(B\)再次从滑槽最高点由静止滑下,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测出滑槽末端与桌面右端\(M\)的距离\(L\)、\(M\)与\(P′\)间的水平距离\(x_{2}\)。

              \((1)\)在第二次实验中,滑块到\(M\)点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用实验中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2)(\)多选\()\)通过上述测量和进一步的计算,可求出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下列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_____。\((\)选填序号\()\)

              A.\(h\)的测量    \(B.H\)的测量    \(C.L\)的测量    \(D.x_{2}\)的测量

              \((3)\)若实验中测得\(h=15 cm\)、\(H=25 cm\)、\(x_{1}=30 cm\)、\(L=10 cm\)、\(x_{2}=20 cm\),则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

            • 5.

              如图甲所示,实验桌面上\(O\)点的左侧光滑,从\(O\)点到实验桌的右边缘平铺一块薄硬砂纸并固定,为测定木块与砂纸纸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按照该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当木块\(A\)位于\(O\)点时,砂桶\(B\)刚好接触地面,将\(A\)拉到\(M\)点,待\(B\)稳定且静止后释放,\(A\)最终滑到\(N\)点,测出\(MO\)和\(ON\)的长度分别为\(h\)和\(L\),改变木块释放点\(M\)的位置,重复上述实验,分别记录几组实验数据。

              \((1)\)实验开始时,发现\(A\)释放后会撞到滑轮,请提出两个解决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解决后,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h-L\)关系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图像的斜率为\({k}_{1}\),实验中已经测得\(A.B\)的质量之比为\({k}_{2}\),则动摩擦因数\(\mu =\)_______\((\)用\({k}_{1}\).\({k}_{2}\)表示\()\)。

            • 6.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连接,跨在斜面上端。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h\)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

              \((1)\)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________。

              \((2)\)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______。\((\)用测量量\(H\)、\(h\)、\(x\)表示\()\)

              \((3)\)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________。

              A.滑块的质量

              B.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C.长度测量时的读数误差

              D.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

            • 7. 有一个同学用如下方法测定动摩擦因数\(μ\),如图所示,物块\(m\)与斜面\(AB\)和平面\(BD\)都是由同种材料做成的,斜面长为\(L_{1}\),\(A\)点距平面高为\(h\),\(BD\)是一足够长的平面,现让\(m\)从\(A\)处由静止开始滑下,达到\(B\)点后顺利进入水平面,最后停止在水平面上,经多次实验,测出物块\(m\)静止点的平均位置在\(C\)处,并测得\(BC=L_{2}\),通过以上数据可求得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______ .
            • 8. 如图所示,质量为M=4kg的木板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其左端放置着一质量为m=2kg的滑块(视作质点),某时刻起同时给二者施以反向的力,如图,已知F1=6N,F2=3N,适时撤去两力,使得最终滑块刚好可到达木板右端,且二者同时停止运动。已知力F2在t2=2s时撤出,板长为s=4.5m,g=10m/s2.求
              (1)力F1的作用时间t1
              (2)二者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t2=2s时滑块m的速度大小。
            • 9.
              关于动摩擦因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接触面间压力越大,动摩擦因数越大
              B.两物体间滑动摩擦力越大,动摩擦因数越大
              C.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与动摩擦力成正比,与两物体间的压力成反比
              D.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是由两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决定的,与动摩擦力和正压力无关
            • 10.
              如图所示,在水平面上,叠放着两个物体\(A\)和\(B\),\(m_{A}=2kg\),\(m_{B}=3kg\),两物体在\(10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则\(A\)和\(B\)之间摩擦力大小为 ______ \(N\),\(B\)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为 ______ \(N.\)物体\(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位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