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为了测量大豆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为了测量大豆的体积他将饮料瓶装满水,拧上盖子,放在调好的平左盘上,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称量标尺上的示数如图\({②}\)所示,则瓶和水的总质量为______\(g\);
              \((2)\)把\(48g\)大豆放入装满水的瓶中,停止溢水后,拧上盖子,擦干沾在瓶上的水,用天平测出瓶、瓶内剩余水和大豆的总质量为\(111\)克,根据溢出水的质量可求出大豆的体积为______ \(cm^{3}\)。
              \((3)\)算出这种大豆的密度为______\(kg{/}m^{3}\)。

              \((4)\)由于大豆具有吸水性,用这种方法测出大豆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偏______。\((\)选填“大”或“小”\()\)

            • 2.

              小刚同学想测酱油的密度,但家里只有天平、小空瓶,而没有量筒。他思考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测量,测量内容及顺序如图甲所示。

              \((1)\)他第三次测得物体的质量如图乙中砝码和游码所示,其结果\(m_{3}=\)    \(g\)。

              \((2)\)由三次测量结果可知,水的质量\(m_{水}=\)   \(g\),酱油的体积\(V_{油}=\)    \(cm^{3}\)。

              \((3)\)根据小刚测量的数据,酱油的密度\(ρ_{油}=\)     \(kg/m_{3}\)。\((\)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4)\)在小刚的实验操作中,由于无法把水倒干净,测出酱油的密度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3.

              小芳和小凡在实验室测量红枣汁的密度。小芳的实验过程如下:

              \(a.\)首先将红枣汁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



              \(b.\)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如图乙所示



              \(c.\)改正操作的错误后,她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55g\).
              \(d.\)接着将量筒中的红枣汁全部倒入空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红枣汁的总质量如图丙所示.



              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烧杯中红枣汁的体积为_______\(cm^{3}\).

              \((2)\)在步骤\(b\)的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烧杯中红枣汁的质量为_____\(g.\)红枣汁的密度\(p_{汁}=\)__________\(kg/m^{3}\),这样测出的红枣汁的密度比实际密度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4)\)小凡听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红枣汁的密度,于是她想了想,添加了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实验步骤和测量的物理量: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为\(m_{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已知量和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出红枣汁的密度\(ρ=\)___________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ρ_{水})\)

            • 4.

              小明用天平、烧杯、油性笔及足量的水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________,发现横粱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粱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往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

              \((2)\)用调好的天平分别测出鹅卵石的质量是\(31.8g\)、空烧杯的质量是\(90g\).

              \((3)\)如图甲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杯倒入适量的水,用油性笔住烧杯壁记下此时水面位置为\(M\),然后放在天平左盘,如图丙所示,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4)\)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便水面上升至记号\(M\),如图乙所示,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g\),此时杯中水的体积为________\(cm^{3}\).




              \((5)\)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________\(g/cm^{3}\).

              \((6)\)若小明在第\((4)\)步骤测量过程中,用镊子添加砝码并向右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他操作错误是________.

            • 5.

              物理小组的同学尝试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测量酱油的密度,下面是他们用托盘天平和小瓶测定酱油密度时的部分实验步骤,请帮他们完成实验过程:\((\)已知水的密度为\(ρ_{水}\),酱油足够多\()\):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瓶的质量\(m_{0}\);

              \((2)\)在小瓶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_{1}\);

              \((3)\)将水倒出,__________________,用天平测出____________记为\(m_{2}\)

              \((4)\)依据密度公式计算测得酱油密度的表达式是\(ρ=\)              .\((\)表达式用测量量的字母表示\()\)

            • 6.

              小可为测量如图中酸奶的密度,先借助天平测量了一些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则酸奶的密度为          \(kg/m^{3}\),然后观察了盒上标注的净含量,计算出酸奶的体积为          \(mL\)。

            • 7.

              小明想了解不溶于水的化工原料石英粉的密度,已知水的密度为 \(ρ\)\({\,\!}_{水}\),他利用天平\((\)含砝码\()\),一个玻璃杯、足量的水,就能完成测量石英粉密度的实验。下面是小明的实验步骤:

              \((1)\)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的情况如左上图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端调。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空玻璃杯的质量\(m\)\({\,\!}_{0}\),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游码在称量标尺上的位置如右上图所示,则空玻璃杯的质量\(m\)\({\,\!}_{0}=\)________\(g\)。

              \((3)\)给玻璃杯中装适量石英粉,使其表面水平,并在该水平面对应杯壁处做标记,测量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_{1}\)。

              \((4)\)将石英粉全部倒出,给玻璃杯装水至标记处,测量出_____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_{2}\)。

              \((5)\)写出石英粉密度的表达式\(ρ\)\(=\)______________。\((\)用相应的符号表示\()\)

              \((6)\)这种测量方式所测得石英粉的密度比实际________\((\)选填“大”或“小”\()\)。

            • 8. 小芳和小凡在实验室测量红枣汁的密度。小芳的实验过程如下:
              \(a.\)首先将红枣汁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
              \(b.\)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如图乙所示;
              \(c.\)改正操作的错误后,她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55g\);
              \(d.\)接着将量筒中的红枣汁全部倒入空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红枣汁的总质量如图丙所示。

              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烧杯中红枣汁的体积为______\(cm^{3}\)。

              \((2)\)在步骤\(b\)的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烧杯中红枣汁的质量为_____\(g\)。红枣汁的密度\(ρ_{汁}=\)__________\(kg/m^{3}\),这样测出的红枣汁的密度比实际密度偏_______\((\)选填“大”或“小”\()\)。

              \((4)\)小凡听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红枣汁的密度,于是她想了想,添加了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实验步骤和测量的物理量: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为\(m\)\({\,\!}_{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已知量和测得的物理量表示出红枣汁的密度\(ρ =\)___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ρ\)\({\,\!}_{水}\)\()\)

            • 9. 重为\(525 N\)的人躺在死海的水面上悠闲地阅读,她受到海水的浮力是__________\(N\),浸入海水中的体积是__________\(m^{3}.( \)\(g\)取\(10 N/kg\), \(ρ\)\({\,\!}_{海水}=1.05×10^{3} kg/m^{3})\)
            • 10.

              填空

              \((1).\)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利用超声波清洗眼睛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1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________\(m\);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田径跑道的周长是\(400 m\),小明匀速跑一圈用时\(80 s\),则小明的速度为________\(m/s.\)小明以原速与小丽同时从同一地点、反向匀速跑步,当小丽的速度为\(3 m/s\)时,小明与小丽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_\(s\).

              \((3).\)如图所示为某中学足球赛的精彩画而,脚把足球踢飞,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同时脚感觉到疼,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的。

              \((4).\)小李同学看到在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醋的沸点只有\(60℃\),当温度达到__________\(℃\)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_________\(℃\),只有当___________时,继续加热,液体温度才会升高。                           

              \((5).\)小花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发现,保持蜡烛和屏之间的距离为\(45 cm\)不变,只改变凸透镜的位置可以在屏上得到两个清晰的像,将凸透镜从成第一个像的位置向蜡烛移动\(15 cm\)得到第二个像。她通过分析得出第一个像与蜡烛相比是____________\((\)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然后她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远视眼镜片,由于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___________作用,所以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如图所示\()\),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他可将光屏_________凸透镜。

              \((6).\)把一个质量为\(100 g\)的苹果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则苹果会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和重力的作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此时应为________;当手提着弹簧测力计以\(2 m/s\)速度沿竖直方向匀速下降,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_\(N\).

              \((7).\)为了测石块的密度,小英先用已调平的天平测石块的质量,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内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石块的质量为________\( g.\)在测体积时,由于石块无法放进量筒,他先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04g\),再将石块放入装水的烧杯中,倒出超过标记的水,并用胶头滴管向烧杯中加减水,使水面恰好在标记处,用天平测出此时的总质量为\(152g\),由此计算出石块的密度是_________\( kg/m3.(\)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