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乙,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在实验过程中,将杠杆调整在水平位置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    
              (2)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
              次数
              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
              11.0100.515
              22.0[101.020
              32.0204.0[10
              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    ,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3)小红调节好平衡后,在杠杆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致?答:    
              (4)有同学用现有实验方案得到如下结论“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的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 2. (2015秋•泗阳县期末)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把钩码挂在杠杆左侧A点,为使OB成为力臂,应在B点沿着    的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若每个钩码重为O.5N,将A点的钩码全部移到B点,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C点竖直向下施加的力为    N.
            • 3. (2015秋•靖江市期末)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中,我们把支点放在质地均匀的杠杆中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实验时,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    ;同学们通过多次实验,得出以下数据,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该结论最早是由古希腊的学者    (填人名)总结出来的.
               次数
              物理量
              1234
              L1/m0.10.150.20.2
              F1/N0.50.51.52
              L2/m0.050.050.10.1
              F2/N11.534
              小华是采用在杠杆两侧挂钩码的方法探究的,所以根据实验情况她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指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指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在与同学交流时,小敏同学指出了她的错误,并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操作就帮助小华解决了困惑.小敏的操作是    
            • 4. (2015秋•张家港市期末)小华和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低,右端高,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左/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华在A点悬挂2个钩码,在B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使杠杆水平平衡.用弹簧测计的目的是:    
              (3)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同学经过实验,获得了下述数据:
              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
              4554
              于是小明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认为小明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写出一个即可)
            • 5. (2015秋•东海县期末)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安装好杠杆后,小明调节平衡螺母是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此时杠杆自身重力的力臂为    
              (2)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逐渐向左转动,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示数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下表是小明实验得到的数据,据此分析可以发现这次实验不妥之处    
              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
              11.5103.05
              21.0202.010
              31.0302.015
            • 6. (2015秋•玄武区期末)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将甲图中的杠杆调节至水平平衡后,操作如下:
              (1)如图乙所示,为了使杠杆平衡,应在P点挂    个同样的钩码;若是改用在P点沿虚线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则测力计的示数会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上述所要挂钩码的总重力,因为这时拉力的力臂    (选填“变小”或“变大”)了.
              (2)在图乙中,保持杠杆左边所挂钩码的位置和个数不变,用弹簧测力计分别在杠杆右边的不同位置竖直向下拉杠杆,使之水平平衡,得到上表中的几组数据,表中空白①处应该填    ,②处应该填    
               ① 6.04.0 3.0 2.0 1.5 
               动力臂L/cm 57.5 10  20
            • 7. 小明和小红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乙,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在实验过程中,将杠杆调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方便测量    
              (2)小明在实验中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
              次数
               动力F1/N动力臂L1/cm  阻力F2/N阻力臂L2/cm 
               1 1.0 10 0.5 15
               2 2.0 10 1.0 20
               32.0  204.0  10
              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    ,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3)小红调节杠杆平衡后,在杠杆的两端挂上钩码,杠杆的状态如图丙所示,为此,小红又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重新回到水平平衡位置.然后正确记录下钩码重,动力臂OA和阻力臂OB的值.分析实验致据后发现得不到教材中的“杠杆的平衡条件”小红的哪一步操作导致了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不一样?答:    
              (4)有同学用现有实验方案得到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的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 8. (2015秋•拱墅区期末)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小欢同学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的左端上翘.此时,他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是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小欢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3组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为了证明他的结论是错误的,应该进行操作是    ,最终通过改进实验得出了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A.去掉一侧钩码.换上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
              B.去掉一侧钩码.换上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
              C.去掉一侧钩码.换上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
              D.增加钩码个数,再多做几次实验
              (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改变力的作用点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    .(选填“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或“寻找科学规律”)
            • 9. 小明同学进行“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图1所示的位置,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该将右端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实验过程中使杠杆水平平衡的目的是    
              (2)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小明进行的三次实验如图2、3、4所示.根据实验,他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下列能帮助他得出正确结论的操作是    
              A.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在异侧竖直向下拉
              B.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在异侧斜向下拉
              C.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在同侧竖直向上拉
              D.增加钩码个数,再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
              (3)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5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得的数据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    
            • 10. 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

              (1)实验过程中出现图甲所示情况,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应将右边的钩码向    (填“左”或“右”)移动    格.
              (2)图甲中杠杆水平平衡后,在杠杆左右两边钩码下同时一个相同的钩码,这时杠杆将    .(填“保持水平平衡”或“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
              (3)如表是小华得到的一组实验数据,由此她得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错误结论.你认为她的造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动力/N 动力臂/cm阻力/N  阻力臂/cm
               3 4
              (4)使杠杆在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做实验,也能得出杠杆平衡条件.这种实验方案与杠杆在水平位置做实验的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种实验方案好并说明理由:    
              (5)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华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实际测得的拉力大小比理想状态时的数值偏大,其原因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