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所示,在A、B金属夹之间连入    ,(填一种常用的物品)闭合开关,可使小灯泡发光.
            • 2.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是(  )
              A.因为导体都是固体
              B.因为导体中含有大量电荷
              C.因为导体中含有大量能自由移动的电荷
              D.因为导体通了电
            • 3. 食盐水是    (选填“导体”或“绝缘体”),橡胶是    (选填“导体”或“绝缘体”),金属可以导电靠的是    
            • 4. 下列学习用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铅笔芯
              B.塑料尺
              C.铁质铅笔盒
              D.金属小刀
            • 5.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解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古代对电现象的认识
              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雷”、“电”的形声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电”字.
              《淮南子•坠形训》认为:“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明代刘基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郁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光为电”.
              (1)“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中的“阴”指负电荷,“阳”指正电荷,云层带电是因为云层与空气摩擦使    发生转移,这种现象就是摩擦起电.
              我国古人还通过仔细观察,准确地记述了雷电对不同物质的作用.《南齐书》中有对雷击的详细记述:“雷震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
              (2)“电火烧塔下佛面”是因为佛面的金属膜属于    ,强大的放电电流通过佛面的金属膜,金属被熔化.“而窗户不异也”是因为窗户为木制,所以仍保持原样.
              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西晋张华记述了梳子、丝绸摩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3)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 6. 能源、信息、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干电池、食物中储存的能量是化学能
              B.卫星通讯、互联网都是依靠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C.在通常情况下,铜、铅笔芯和纯净水都属于导体
              D.目前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释放的核能来发电的
            • 7. 下面是小明同学对物理知识的归纳,其中正确的是(  )
              A.微观粒子按尺度大小顺序排列:原子、原子核、质子、分子
              B.能够导电的物体:人体、塑料直尺、食盐水溶液、金属笔套
              C.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只存在引力作用
              D.仪器的原理:常用温度计原理为液体的热胀冷缩;验电器原理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 8. 能源、信息、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干电池、食物中储存的能量是化学能
              B.卫星通讯、互联网都是依靠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C.在通常情况下,铜、铅笔芯和纯净水都属于导体
              D.核电站都是利用原子核裂变释放的核能来发电的
            • 9. 通常情况下,下列对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铜、铁、铝、石墨是金属
              B.石墨、盐水、铅、人体是导体
              C.水晶、冰、萘、玻璃是晶体
              D.酒精、水银、水蒸气、水是液体
            • 10. 因为人体是    (选填“导体”或“绝缘体”),所以当有人触电时我们千万不能直接伸手去拉触电者;大量实验表明,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