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面是课本中的一些实验装置图,请在题中空格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⑴\)图甲和乙是在常温下分别探究“冰和蜡烛熔化的特点”实验装置\(.\)甲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是 _______ \((\)选填“可行”或“不可行”\()\)的;乙装置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 _______ ;实验中,热只能自发的由酒精灯的火焰传递给水,却不会反过来传递,说明能量的转移具有  _______   性\(.\)

              \(⑵\)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时,先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杠杆静止在如图丙所示的位置,此时杠杆处于 _______ 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应该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   调节,这样做的好处是  _______  

              \(⑶\)丁图所示方案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是为了探究动能大小与_______   的关系,但发现木块移动的距离一样长,这与实验结论并不相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 ,甲、乙两次实验中小车克服阻力做的功分别为\(W_{甲}\)、\(W_{乙}\),则\(W_{甲}\)  _______   \(W_{乙}(\)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2.

              \((1)\)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circ}\)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①A\)点与水面相距\(3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______ \(m\);

              \(②\)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m\),说明水位______\((\)选填“上升” 或“下降”\()\)了______\(m\)。

              \((2)\)如图所示,甲是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钢球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碰到同一木块上。乙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由静止滑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钢球动能的大小与________的关系;通过观察____________可以判别小车动能的大小。

              \(②\)由乙实验可以推理得出,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__\(\_\)               \(\_\)\(\_\)。 

              \(③\)乙实验中,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摩擦力做功________\((\)填“相同”“ 不相同”\()\)

              \((3)\)小明设计如图\(A\)所示电路测定小灯泡的功率,被测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 \(2.5V\),电阻约为\(10Ω\)左右,实验室有如下器材:电源\((\)电压为 \(6V\)、电流表 \(0—0.6A\)、\(0—3A\),电压表 \(0—3V\)、\(0—15V\),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滑动变阻器三只: \(R_{1}(20Ω\), \(0.5A)\)、 \(R_{2}(50Ω\), \(0.5A)\)、 \(R_{3}(500Ω\), \(1A)\) 
               
              \(①\)实验前在检查仪器时,发现电流表指针如图\(B\)所示,则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 ______请你在图\(A\)中补上两根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②\)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灯泡都不亮,电压表示数接近\(6V\),电流表示数几乎为\(0\),电路的故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
              \(③\)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多次测量,小明画出了小灯泡中电流随其两端电压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C)\),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W\),在多次测量中,小明还发现:当电压表的示数增大时,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之比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④\)灯泡的功率测量完毕,小明用 \(5Ω\)、 \(10Ω\)、 \(15Ω\)、 \(20Ω\)、 \(25Ω\)的定值电阻更换电路中的灯泡,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得到如图丁所示的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象,则小明应选用滑动变阻器_______\((\)选填“ \(R_{1}\)”、“ \(R_{2}\)”或“ \(R_{3}\)”\().\)若某次实验中滑动变阻器连入的阻值为\(14Ω\),则所选定值电阻的阻值为____________。

            • 3.

              某班同学进行登楼比赛,看谁做功快\(.\)甲乙同学记录自己两次从一楼跑到确定的楼层所用的时间,并填入下面表格中,然后将有关的物理量也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学生

              实验序号

              学生的质量\((\)千克\()\)

              楼梯的高度\((\)米\()\)

              登梯做的功\((\)焦耳\()\)

              所用的时间\((\)秒\()\)

              \(1\)

              \(50\)

              \(3\)

              \(1470\)

              \(5\)

               

              \(2\)

              \(50\)

              \(3\)

              \(1470\)

              \(8\)

               

              \(3\)

              \(54\)

              \(6\)

              \(3175.2\)

              \(12\)

               

              \(4\)

              \(54\)

              \(3\)

              \(1587.6\)

              \(5\)

               

              \((1)\)分析比较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登楼做功最快的学生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

              \((2)\)分析比较实验次数________,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做功所用时间相同时,做功越多,做功越快.

              \((3)\)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和\(2\),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4)\)分析比较实验次数\(2\)与\(3\),若要比较甲乙两为同学做功的快慢,则可以比较________来确定那位同学做功快\(.\)因此为了比较做功快慢,还应在表格中添加栏目是________.

            • 4.
              如图所示,用力\(F\)提水桶:

              \(①\)由井底提起\(H\)高度;\(②\)提着水桶不动;\(③\)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s\);\(④\)爬上长为\(L\)、高为\(h\)的楼梯\(.\)以上四种情况,力\(F\)对水桶有做功的是 ______ \((\)填序号\()\);若\(s > L > H > h\),则做功最多的是 ______ \((\)填序号\()\).
            • 5.

              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小宇在水平桌面上搭成一斜面,用小球做实验,并用毛巾、棉布、木板等改变水平桌面的粗糙程度。



              \((1)\)为了完成实验,小宇应先后三次将小球从斜面的 ______\((\)同一\(/\)不同\()\)高度处释放,目的是                            

              \((2)\)三次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由此得到结论:                           

               通过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阻力作用,将                

              \((3)\)在上述三次实验中,若小球克服毛巾的摩擦力做的功为\(W\)\({\,\!}_{1}\),小球克服木板的摩擦力做的功为\(W\)\({\,\!}_{2}\),则\(W\)\({\,\!}_{1}\)______ \(W\)\({\,\!}_{2}\)。\((\)选填“\( > \)”、“\( < \)”或“\(﹦\)”\()\)

              \((4)\)为了模拟研究汽车超速带来的安全隐患,李斌同学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探究实验:让\(A\)、\(B\)两个小球先后从同一装置,高分别为\(h\)\({\,\!}_{A}\)、\(h\)\({\,\!}_{B}\)的位置滚下\((\)\(m\)\({\,\!}_{A} < \)\(m\)\({\,\!}_{B}\),\(h\)\({\,\!}_{A} > \)\(h\)\({\,\!}_{B})\),推动相同的小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同组的小红认为他的实验设计有问题,问题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