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小华同学在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若杠杆在使用前左高右低,应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______ 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也是为了方便对 ______ 的测量;
              \((2)\)小华将四个重力均为\(0.5N\)的钩码挂在杠杆右端\(A\)点后,将弹簧测力计钩在杠杆\(B\)处的细线上\((\)如图所示\()\)。要使杠杆平衡,且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则小华应沿 ______ 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在此情况下,小华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N.\)小华对实验数据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你认为他们这样就得出结论是否合理? ______ ;简述理由 ______ 。
              \((3)\)小明在实验中比小华增加了一步:将测力计沿图中虚线方向拉,仍保持杠杆在如图中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2.
              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 ______ 位置平衡。然后,在杠杆上挂上钩码\((\)如图所示\()\),要使杠杆在原位置能保持平衡,他应在\(A\)处挂上 ______ 个与右边相同的钩码。
              \((2)\)如果在\(A\)处改用弹簧测力计拉住杠杆,使之在原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方向应是图中的 ______ 方向\((\)选填“\(P\)”或“\(Q\)”\()\);如果沿另一方向拉住杠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3.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a)\)所示,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______ 调节.
              \((2)\)如图\((b)\)所示,调节平衡后,左侧挂上钩码,在右侧用弹簧测力计\((\)图中未画出\()\)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便于测量力臂,应使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 ______ .
              \((3)\)操作过程中,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达到量程仍不能使杠杆水平平衡,你认为接下来合理的操作是 ______ \(.(\)写出一条即可\()\)
              \((4)\)甲同学测出了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的结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 ______ .
            • 4.
              在“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实验中:
              \((1)\)所用的实验器材有铁架台、 ______ 、钩码、弹簧夹和带刻度的均匀杠杆,某同学先把该均匀杠杆的 ______ 支在支架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______ ;该同学发现杠杆的左端翘起,他可以通过调节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______ 移动,使杠杆在水平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
              \((2)\)如图所示,在杠杆一端的\(B\)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_{a}\),若在\(B\)点斜向上拉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_{b}\),则\(F_{a}\) ______ \(F_{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这么做的目的是 ______ 。
            • 5.
              某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发现,当动力臂或阻力臂发生变化时,使杠杆平衡的动力大小就要随之改变,他们为了知道使杠杆平衡的动力大小与两个力臂大小之间的关系,他们在已调水平平衡的杠杆左端悬挂等重的钩码如图\(20\)所示,将钩码对杠杆的作用力定为阻力\(F_{2}\),在支点另一侧通过悬挂钩码施加动力\(F_{1}\),调节动力臂\(l_{1}\)及阻力臂\(l_{2}\)大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表二
              序号 \(F_{2}(\)牛\()\) \(l_{2}(\)厘米\()\) \(F_{1}(\)牛\()\) \(l_{1}(\)厘米\()\) 序号 \(F_{2}(\)牛\()\) \(l_{2}(\)厘米\()\) \(F_{1}(\)牛\()\) \(l_{1}(\)厘米\()\)
              \(1\) \(6\) \(10\) \(4\) \(15\) \(4\) \(6\) \(8\) \(4\) \(12\)
              \(2\) \(6\) \(10\) \(6\) \(10\) \(5\) \(6\) \(12\) \(6\) \(12\)
              \(3\) \(6\) \(10\) \(10\) \(6\) \(6\) \(6\) \(20\) \(10\) \(12\)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______ 的数据中动力\(F_{1}\)与阻力臂\(L_{2}\)变化的关系可以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阻力和动力臂相同,动力的大小与阻力臂成正比。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这是在研究动力的大小与 ______ 的关系,分析数据初步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表三
              实验
              序号
              \(F_{2}\)
              \((\)牛\()\)
              \(l_{2}\)
              \((\)厘米\()\)
              \(F_{1}\)
              \((\)牛\()\)
              \(l_{1}\)
              \((\)厘米\()\)
              \(7\) \(/\)
              \(8\) \(/\)
              \(9\) \(/\)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a)\)分析比较\((1\)、\(4)\)、\((2\)、\(5)\)或\((3\)、\(6)\)的数据可初步归纳得到: ______ ;
              \((b)\)分析比较\((1\)、\(4)\)、\((2\)、\(5)\)和\((3\)、\(6)\)的数据可初步归纳得到: ______ ,动力越大。
              \((4)\)为了使探究目的更全面,该小组要进一步得出动力大小与阻力的关系,请在表三的第二、三、五列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达到研究目的。
            • 6.
              小明同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不考虑杠杆自重和摩擦\()\)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小明发现杠杆右端下倾,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______ 调,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目的是 ______ 。
              \((2)\)三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如下:
              实验序号 动力\(F_{1}(\)牛\()\) 动力臂\(L_{1}(\)厘米\()\) 阻力\(F_{2}(\)牛\()\) 阻力臂\(L_{2}(\)厘米\()\)
              \(1\) \(2\) \(4\) \(2\) \(4\)
              \(2\) \(4\) \(6\) \(3\) \(8\)
              \(3\) \(8\) \(4\) \(6\)
              小明在进行完前两次实验后,对第三次实验做了如表中所示的调整准备,此时聪明而活跃的小李大胆的说“不用测量我就知道拉力肯定是\(3N!\)”结果,小明用如图甲所示情形进行第\(3\)次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明显发现\(F_{1\;\_\_\_\_\_\_}3N(\)填大于\(/\)小于\(/\)等于\().\)请你分析,其实错误出在 ______ \((\)小明\(/\)小李\()\),理由是: ______ 。
              \((3)\)小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杠杆平衡条件是: ______ 。
              生活中开啤酒瓶盖的起瓶器应用了实验中第 ______ 次实验原理。
            • 7.
              小明和小红一起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停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小明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小红认为也可以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______ 调\((\)选填“右”或“左”\()\),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______ 。
              \((2)\)小红将图乙中杠杆两侧的钩码各取下一个,杠杆会 ______ \((\)选填“右侧下降”或“左侧下降”\()\)。
              \((3)\)若小明只将图乙中的杠杆左侧的两个钩码取下,要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侧钩码 ______ \((\)说出钩码移动的方向及格数\()\)。
            • 8.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某同学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动力\(F_{1}/N\) 动力臂\(L_{1}/m\) 阻力\(F_{2}/N\) \(L_{2}/m\)
              \(1\) \(2.0\) \(0.04\) \(4.0\) \(0.02\)
              \(2\) \(1.0\) \(0.02\) \(0.5\) \(0.01\)
              \(3\) \(2.5\) \(0.03\) \(1.5\) \(0.05\)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的实验前,发现杠杆的左端下沉,则应向 ______ 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 ______ 。
              \((2)\)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 ______ ,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______ 。
              \((3)\)如图甲所示,当在\(A\)处挂了三个钩码时,要使杠杆平衡,应在\(C\)处挂 ______ 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
              \((4)\)若某次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一端的\(A\)点,如图乙所示,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_{a}\),若在\(A\)点斜向上拉,杠杆要求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_{b}\),则\(F_{a}\) ______ \(F_{b}(\)填“大于、小于、等于”\()\)
            • 9.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刻度尺、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右端下沉,如果将杠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左调到头了,杠杆右端仍下沉,此时应将杠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止。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数据为\(F1=6N\)、\(l1=20cm\)、\(F2=4N\)和了\(l2=30cm\)。该同学根据这些数据能否得出探究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杠杆在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做实验,也能得出杠杆平衡条件。这种实验方案与杠杆在水平位置做实验的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种实验方案好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两侧钩码下再各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_______________端将下沉。

            • 10. 小彬在实验时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小明发现杠杆处于如图甲所示位置,此时杠杆处于_____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右”\()\)调节。实验时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主要是为了______。
              \((2)\)如图乙,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向下拉,使杠杆静止于水平位置,每个钩码的重为\(0.5N\),则此时测力计的示数应为______\(N\)。

              \((3)\)小明又设计了如图丙的实验方案。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向上拉,如图丙中\(A\)所示。你认为:图______\((\)选填“乙”、“丙”\()\)种实验方案更好些,理由是:______。
              \((4)\)在实验过程中小明保持钩码个数和位置不变,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点固定,只改变测力计与水平方向的角度\(θ\),如图丙所示,则能描述测力计示数\(F\)与\(θ\)关系的图象是______。

              \((5)\)小明对原来装置进行改装如图丁,小明两次将钩码分别挂在\(A\)点和\(C\)点,使钩码上升同样的高度,那么拉力移动距离多一些的是______\((A/C/\)一样\()\)。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