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小明用同一个压强计做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次实验\((\)烧杯中的液体均未溢出\()\)。甲乙金属探头深度相同,\(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h_{乙} > h_{丙} > h_{甲}\)。

              \((1)\)组装好的完好的压强计中的\(U\)型管 ______ \((\)选填“是”或“不是”\()\)连通器。
              \((2)\)比较实验甲乙可知:液体压强与 ______ 有关。
              \((3)\)小明又找来了密度未知的液体,做了如图丁所示的实验,\(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h_{丙} > h_{丁}\),关于丙、丁容器中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是 ______
              A.\(ρ_{盐水} > ρ_{液}\)    \(B.ρ_{盐水} < ρ_{液}\)    \(C.\)无法比较
              \((4)\)在图丁中当竖直向上缓慢取出探头时,在探头露出液面之前探头所受的浮力 ______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 2.
              在探究“液体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

              \((1)\)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______的关系。
              \((2)\)要探究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是否有关,应选择丙和丁两图进行对比,结论是: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3)\)要探究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应选用______ 两个图进行对比。
              \((4)\)他同一深度处多次改变探头在水中的方向,发现\(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都相等。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 3.
              如图所示,是老师在演示液体内部压强情况的六幅图,除\(②\)图杯中装的浓盐水外,其余杯里装的都是水。请你仔细观察这六幅图后回答:

              \((1)\)比较\(①②\)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液体的 ______ 有关;
              \((2)\)比较\(⑤⑥\)两幅图,可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还跟液体的 ______ 有关;
              \((3)\)比较\(③④⑤\)三幅图,你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 。
            • 4.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如图乙所示,他将橡皮管的一端紧密地套在\(U\)形管左侧的端口后,多次改变探头在水中的深度,并比较每次的深度及相应的\(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这是为了探究 ______ 。
              \((2)\)他换用其他液体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当探头在下列液体中的深度相同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最大的是 ______ 。
              A、酒精\((ρ_{酒精}=0.8×10^{3}kg/m^{3})B\)、植物油\((ρ_{植物油}=0.9×10^{3}kg/m^{3})\)
              C、盐水\((ρ_{盐水}=1.1×10^{3}kg/m^{3})\)
              \((3)\)若图乙中\(U\)形管左右两侧红墨水面的高度差\(h=10cm\),则橡皮管内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之差约为 ______ \(Pa(ρ_{红墨水}≈1.0×10^{3}kg/m^{3})\)
            • 5.
              小秋将一个空饮料罐的口用橡皮膜密封住,并用它进行了下列的实验:

              \((1)\)撕一张纸条放在桌边沿,将饮料罐压在纸条上,如图\((a)\)所示,然后迅速向左抽出纸条,饮料罐 ______ \((\)选填“会”或“不会”\()\)随纸条一起向左运动,这是因为饮料罐具有 ______ 。
              \((2)\)将空饮料罐用细线粘住,并将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容器内的水中,如图\((b)\)所示。现用剪刀将细线剪断,会发现,空饮料罐在水中沿 ______ 方向向上运动,这是因为空饮料罐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最后当饮料罐静止时会处于 ______ 状态\((\)选填“漂浮”或“悬浮”\()\)。
              \((3)\)将空饮料罐贴有橡皮膜的一端朝下,从水面不断将其按入水中,如图\((c)\)所示,发现按入水中越深,橡皮膜向内凹陷越多,这是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______ 。同时会感觉到,在饮料罐还没有完全浸没入水中前,越往下按饮料罐,手所用的力越 ______ ,这是因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它受到的浮力 ______ 。
            • 6.
              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可能与方向有关。
              猜想二: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可能与液体深度有关。
              猜想三: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小组同学找来了一些实验器材,设计并完成了实验探究。
              \((1)\)实验前,要通过调试,使压强计\(U\)形管两边的液面,小聪在调试时发现,用手指不论是轻压还是重压探头的橡皮膜,\(U\)形管两边液面都几乎没有变化,如图所示,说明该压强计 ______ \((\)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2)\)调试好压强计,小聪把探头放入水中,再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面是否有来判断探头处是否受到水的压强。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通过实验,收集到如下表中的数据:
              序号 液体 深度\(h(mm)\) 压强计
              橡皮膜方向 液面高度差\((mm)\)
              \(1\) \(20.0\) 朝上 \(18.5\)
              \(2\) 朝下 \(18.5\)
              \(3\) 朝左 \(18.5\)
              \(4\) 朝右 \(18.5\)
              \(5\) \(40.0\) 朝上 \(36.8\)
              \(6\) \(60.0\) 朝上 \(54.6\)
              \(7\) 酒精 \(60.0\) 朝上 \(43.5\)
              【评估】
              \((3)\)比较序号\(1\)、\(2\)、\(3\)、\(4\)组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4)\)为了验证猜想二,应比较表中序号为 ______ 的实验数据。
              \((5)\)比较序号\(6\)、\(7\)两组的数据,可得出液体的压强与液体 ______ 有关。
              \((6)\)小聪在实验中主要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法。 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 7.
              在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操作:

              \((1)\)实验中,他就液体压强的工具是 ______ 。
              \((2)\)由丙、丁两图进行实验对比,得出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 ______ \((\)选填“有关”或“无关”\()\)。
              \((3)\)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 ______ 的关系,结论是 ______ 。
              \((4)\)要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应选用 ______ 两图进行对比。
              \((5)\)在图乙中,固定金属盒的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使金属盒处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时,两玻璃管中液面高度差不变,说明了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 ______ 。
              \((6)\)实验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 ______ 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使用前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是检查装置的 ______ ,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 ______ \((\)填“漏气”或“不漏气”\()\)。
              \((7)\)若丙图中\(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为\(10cm\),则金属盒上橡皮膜浸入盐水中的深度是 ______ 。\((U\)形管中液体密度为\(1.0×10^{3}\) \(kg/m^{3}\),盐水的密度\(ρ_{盐}=1.1×10^{3}\) \(kg/m^{3})\)
              \((8)\)完成上述实验后老师又要求小明同学将桌面上两杯没有标签的清水和盐水区分开,于是,小明同学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2\)中\(a\)和\(b\)所示。他发现图\(b\)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b\)杯子中盛的是盐水。

              \(①\)你认为,小明的结论 ______ \((\)填“可靠”或“不可靠”\()\);
              \(②\)要说明理由: ______ 。
            • 8.
              如图所示,是用压强计探究内部压强的情境

              \((1)\)把探头放入水中,通过观察\(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探头处水的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水的压强 ______ \((\)选填“越大”或“越小”\()\);
              \((2)\)比较甲图、乙图和丙图,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______ ;
              \((3)\)在乙图中把探头慢慢下移,可以观察到\(U\)型管两边液体的高度差增大,从而得到:在同一种液体里,液体的压强随 ______ 的增加而增大;
              \((4)\)在乙图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其他条件不变,则可以观察到\(U\)型管两边液体的 ______ 。
            • 9.
              小明做“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并得到的几组数据如下表:

              序号 液体 深度
              \(cm\)
              橡皮膜方向 压强计左右与液面高差度\(cm\) 序号 液体 深度\(cm\) 橡皮膜方向 压强计左右与液面高差度\(cm\)
              \(1\) \(5\) 朝上 \(4.8\) \(4\) \(10\) 朝侧面 \(9.5\)
              \(2\) \(5\) 朝下 \(4.8\) \(5\) \(15\) 朝侧面 \(14.2\)
              \(3\) \(5\) 朝侧面 \(4.8\) \(6\) 酒精 \(15\) 朝侧面 \(11.4\)
              \((1)\)实验前,应调整\(U\)型管压强计,使左右两边玻璃管中的液面 ______ ;
              \((2)\)如图所示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 ______ 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 ______ \((\)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3)\)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 ______ 的关系。
              \((4)\)要探究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是否有关,应选择: ______ 两图进行对比,结论是: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 ______ 。
              \((5)\)在图丙中,固定\(U\)型管压强计金属盒的橡皮膜在盐水中的深度,使金属盒处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这是为了探究同一深度处,液体向 ______ 的压强大小关系。
              \((6)\)比较序号为\(5\)、\(6\)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 10.
              物理小组用压强计做“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

              \((1)\)甲图所示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液面的 ______ 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实验前,小明用手指无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馆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几乎没有变化,说明\(U\)型管压强计存在 ______ 问题。
              \((2)\)小明把调节好的压强计放在空气中,\(U\)形管两边液面应该 ______ 。
              \((3)\)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探究过程中三个情景。容器中的液体、金属盒插入的深度以及\(U\)形管中液面情况,都可以从图上看出,比较图 ______ 可知液体压强大小与深度有关。比较图 ______ 可知液体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 ______ 有关。要探究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是否有关,应选择: ______ 两图进行对比,结论是: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