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会跳跃的声音
              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3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区域呢?
              探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声速大;气温低,声速小.地面上方不同高处的气温不同,声速也不同,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图1).这就像一列小孩和一列大人组成的队列,小孩和大人手挽手以相同节奏向前行进,由于小孩的步距小于大人的步距,结果整个队伍前进的方向便偏向小孩一侧.
              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拐向地面.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提到的三个区域,哪个区域的温度最高.
              (2)“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图2).试着运用上文提到的知识说明,远处寒山寺的钟声能传到枫桥江畔绝非诗人的臆造.
            • 2.
              空气(15℃)
              空气(25℃)
              340
              346
              煤油(25℃)
              蒸馏水(25℃)
              海水(25℃)
              1324
              1497
              1531
              大理石
              枫木(顺纤维)
              钢铁
              3810
              4110
              5200
              参照一些物质中的声速表(米/秒),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 3. 俗话说“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有烧过水的同学都知道,水开时的声音是沉闷的“扑扑”声,而水快开时却发出了清脆的“呼呼”声.

              某同学回家后,动手做了如下的实验:
              ①打开两个相同火力的煤气灶,将两个不同的容器,装上等量的水后,放在煤气灶上加热,直至水烧开,观察整个过程,并不时地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
              ②当水温达到40℃-50℃时,有气泡开始脱离容器底,容器底发出了轻微的“呼呼”声,两个不同的容器发出的声音有所不同,但都是随着温度升高,“呼呼”声变大.
              ③当温度升高到80℃-90℃时,气泡变得更多了,“呼呼”声也变得更大声了.将其中一个容器停止加热,虽然温度和刚才相同,但只要气泡消失,声音就没有了.
              ④当水烧开时,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发出沉闷的“扑扑”声.
              (1)通过以上的实验,你能解释为什么“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吗?你认为水的声音与什么因素有关?
              (2)以上同学的实验是否不够完善的地方?若有的话,请指出,并说说你的方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