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时,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以下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同一次实验过程中,O点位置不允许变动
              B.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须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刻度
              C.实验中,必须记录两弹簧秤的示数、拉力的方向和结点O的位置
              D.实验中,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弹簧测力计之间夹角应取90°,以便于算出合力的大小
            • 2. (2016春•南京期中)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橡皮条一端固定于A点.
              (1)如图所示,同时使用两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将橡皮条的另一端拉至O点,分别记录两个拉力的大小   和方向,其中一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其示数为    N.
              (2)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绳套尽可能短一些
              B.橡皮条的伸长量越大越好
              C.拉两个细绳套时,两拉力夹角越大越好
              D.拉细绳套时,拉力应尽量与木板平行.
            • 3.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先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的另一端到某-点并记下该点的位置;再将橡皮条的另一端系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
              (1)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其中正确的是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角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D.在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要注意使两个弹簧秤的读数相等
              E.在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必须将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用一个弹簧秤拉时记下的位置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 4. 由图(甲)所示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装置,实验中,需要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末端都有绳套),实验中需用两个    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
              皮筋.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

              A.两根细绳尽可能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其中正确的是    .(填入相应的字母);
              两位同学在实验时得到的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其中有一位同学操作有错.则乙图中    的实验结果与事实不符.
            • 5. (1)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图(a)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N
              (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得到一纸带如图(b)所示,则A点与B点之间的距离应读为    m
            • 6. (2016春•太原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利用DIS实验装置研究支架上力的分解.A、B为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该型号传感器在受到拉力时读数为正,受到压力时读数为负.A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可沿固定的板做圆弧形移动.B固定不动,通过光滑铰链连接长0.3m的杆.将细绳连接在杆右端O点构成支架.保持杆在水平方向,按如下步骤操作:
              ①测量绳子与水平杆的夹角∠AOB=θ     
              ②对两个传感器进行调零
              ③用另一绳在O点悬挂一个钩码,记录两个传感器读数
              ④取下钩码,移动传感器A改变θ角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得到表格.
              F11.0010.5801.002
              F2-0.868-0.2910.865
              θ30°60°150°
              根据表格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    (选填“F1”或“F2”).钩码质量为    kg(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 7.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套,如图甲所示,实验中先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为角度地拉橡皮条,把橡皮条的一端拉倒O点,用铅笔描下O点位置和两个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然后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再次把橡皮条的一端拉倒O点,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作出三个力的图示,如图乙所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两细绳套应当适当长一些,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B.在用力拉弹簧测力计时,拉力应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
              C.在作力F1,F2的图示时,必须选取同样的标度,而作F′的图示时,可以选取不同的标度;
              D.最后,连接F1,F2和F′三个力的末端,验证所得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2)甲同学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另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都是10N,他把弹簧测力计校准零点之后,先测量了一个质量为1kg物体的重力,发现示数还是8.2N,换用另外一个弹簧测力计测量这个物体的重力,发现示数还是8.2N,测量重力的操作都是正确的,如果用这两个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    (“有”或“没有”)
              乙同学试验后才发现忘记对两个弹簧测力计校准零点,他把两个弹簧测力计平放在实验台上,发现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是0.3N,乙同学的弹簧测力计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    (“有”或“没有”)
            • 8. 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其中的三个实验步骤是
              ①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固定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和两弹簧秤的示数F1和F2
              ②只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个弹簧秤拉时相同,记下此时弹簧秤的示数F′和细绳的方向.
              ③在纸上根据F1和F2的大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的大小.
              以上三个步骤中均有错误或疏漏,请你分别指出.
              (1)在①中是    
              (2)在②中是    
              (3)在③中是    
            • 9. (2015秋•大理市校级期中)“研究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示.
              (1)(多选题)关于此实验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一次实验中,O点的位置不允许变动
              B.实验中,只需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计数和O点的位置
              C.实验中,把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O点时,两个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心须取90°
              D.拉橡皮筋时,弹簧秤、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
              (2)(单选题)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    
            • 10. “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线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所示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乙中的    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理论值;    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2)下列说法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筋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D.拉橡皮筋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