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1\),为\(《\)探究加速度与外力间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图中\(A\)为小车,\(B\)为带滑轮的长木板,\(C\)为水平桌面\()\)

              \((1)\)为了探究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应该采用的研究实验方法是______
              A.控制变量法    \(B.\)假设法
              C.理想实验法     \(D.\)图象法
              \((2)\)某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图\(2\)所示,则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3)\)在探究保持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间关系时,小车质量\(M\)和砝码质量\(m\)分别选取下列四组值。
              A.\(M=500g\),\(m\)分别为\(50g\)、\(70g\)、\(100g\)、\(125g\)
              B.\(M=500g\),\(m\)分别为\(20g\)、\(30g\)、\(40g\)、\(50g\)
              C.\(M=200g\),\(m\)分别为\(50g\)、\(75g\)、\(100g\)、\(125g\)
              D.\(M=200g\),\(m\)分别为\(30g\)、\(40g\)、\(50g\)、\(60g\)
              若其它操作都正确,那么在选用______组值测量时所画出的图线较准确。
            • 2.

              质量为\(M\)的足够长的木板\(B\)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A(\)可视为质点\()\)放在木板上,设木块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如图甲所示\(.\)木板\(B\)受到随时间\(t\)变化的水平拉力\(F\)作用时,用传感器测出木板\(B\)的加速度\(a\),得到如图乙所示的\(a-F\)图象,取\(g=10m/s^{2}\),则

              A.滑块\(A\)的质量\(m=1.5kg\)
              B.木板\(B\)的质量\(M=1.5kg\)
              C.当\(F=5N\)时,木板\(B\)的加速度\(a=4m/s^{2}\)
              D.滑块\(A\)与木板\(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
            • 3.

              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木板\(B\)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放置小滑块\(A.\)木板\(B\)受到随时间\(t\)变化的水平拉力\(F\)作用时,木板\(B\)的加速度\(a\)与拉力\(F\)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小滑块\(A\)的质量为(    )


              A.\(4\) \(kg\)
              B.\(3\) \(kg\)
              C.\(2\) \(kg\)
              D.\(1\) \(kg\)
            • 4.
              如图所示,\(A\)、\(B\)两条直线是在\(A.B\)两地分别用竖直向上的力\(F\)拉质量分别为\(m_{A}\)和
              \(m_{B}\)的物体实验得出的两个加速度\(a\)与\(F\)的关系图线,由图分析可知\((\)  \()\)
              A.\(m_{A} < m_{B}\)
              B.两地重力加速度\(g_{A} > g_{B}\)
              C.\(m_{A} > m_{B}\)
              D.两地重力加速度\(g_{A}=g_{B}\)
            • 5.

              如图甲所示,一质量为\(M\)的长木板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其上放置一质量为\(m\)小滑块。长木板受到随时间\(t\)变化的水平拉力\(F\)作用,用传感器测出长木板的加速度\(a\)与水平拉力\(F\)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取\(g=10m/s^{2}\),则



              A.滑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f\)随拉力\(F\)变化的函数关系为\(f=\dfrac{2F}{3}\)
              B.当\(F=8N\)时,滑块的加速度为\(1m/s^{2}\)
              C.滑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0.2\)
              D.力随长木板的加速度变化的函数关系为\(F=6a(N)\)
            • 6. 一物体质量为 \(m\),该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小为 \(F\),获得的加速度为 \(a\),那么正确表示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 \()\)
              A.
              B.
              C.
              D.
            • 7.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裝置,小车的质量用\(M\)表示,钩码的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上打的点计算出.

              \((1)\)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M\)______\(m(\)填“远大于”或“远小于”\()\)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钩码的重力.
              \((2)\)在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时,保持钩码的质量一定,改变小车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采用图象法处理数据\(.\)为了比较容易地检查出加速度\(a\)与质量\(M\)是不是存在反比的关系,应该做\(a\)与______的图象.
              \((3)\)某同学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a-F\) 图象如图\(2\),该同学在实验中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______.
              \((4)\)为了测量小车的加速度,需要打点计时器\(.\)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______\((\)填“交”或“直”\()\)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其打点频率为\(50Hz.\)如图\(3\)所示是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时得到的一条纸带,测出\(AB=1.20cm\),\(BC=2.40cm\),\(CD=3.60cm\),计数点\(A\)、\(B\)、\(C\)、\(D\)中,毎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小点未画出,则相邻两计数点\(A\)、\(B\)之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s\),运动物体的加速度\(a=\)______\(m/s^{2}\).
            • 8. 采用图\(1\)所示的装置,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实验中

              \((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 单选\()\)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假设法
              \((2)\)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测得加速度 \(a\)和拉力 \(F\)的数据如下表:
              \(F/N\) \(0.20\) \(0.30\) \(0.40\) \(0.50\) \(0.60\)
              \(a/(m⋅s^{-2})\) \(0.10\) \(0.20\) \(0.28\) \(0.40\) \(0.52\)
              \(①\)根据表中的数在图\(2\)的坐标系中作出\(a-F\)的图象;
              \(②\)由图可知,当小车的质量保持不变时加速度 \(a\)和拉力\(F\)是______\((\)选填“线性”或“非线性”\()\)的关系
              \(③\)图线在纵轴或横轴上的截距是______,不为零的原因是______.
            • 9. 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地球上\(A\)地的水平地面上,用竖直向上的力拉物体,拉力\(F\)和物体的加速度\(a\)关系的\(F-a\)图线如图中\(A\)所示\(.\)质量为\(m′\)的另一物体在地球上\(B\)地做类似实验所得\(F-a\)图线如图中\(B\)所示\(.A\)、\(B\)两线交\(OF\)轴于同一点\(.\)设\(A.B\)两地重力加速度分别为\(g\)和\(g′\),则\((\)  \()\)
              A.\(m′=m\),\(g′ > g\)
              B.\(m′ > m\),\(g′=g\)
              C.\(m′ < m\),\(g′ < g\)
              D.\(m′ < m\),\(g′ > g\)
            • 10. \(5.\)在研究加速度\(a\) 和力\(F\)、质量\(m\)的关系时,应用的是\((\)  \()\)
              A.控制变量的方法  
              B.等效替代的方法  
              C.理论推导的方法  
              D.理想实验的方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