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化学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rm{(}\)  \(\rm{)}\)
              物质 \(\rm{X}\) \(\rm{Y}\) \(\rm{Z}\) \(\rm{W}\)
              反应前质量\(\rm{/g}\) \(\rm{10}\) \(\rm{3}\) \(\rm{90}\) \(\rm{0}\)
              反应后质量\(\rm{/g}\) \(\rm{3.2}\) \(\rm{3}\) 待测 \(\rm{3.2}\)
              A.\(\rm{X}\)可能是单质
              B.\(\rm{Y}\)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rm{Z}\)物质的质量为\(\rm{93.6g}\)
            • 2.
              天然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 \(\rm{(}\)写化学式\(\rm{)}\)。
              \(\rm{(2)}\)使用天然气要注意安全,若发现家中的天然气泄漏。下列做法最合适的是 ______ \(\rm{(}\)填序号\(\rm{)}\)。
              \(\rm{①}\)打电话报警     \(\rm{②}\)打开排气扇抽出气体
              \(\rm{③}\)关闭天然气管道的气阀并打开门窗    \(\rm{④}\)用烛火检查漏气处
              \(\rm{(3)}\)为及时发现天然气泄漏,常在天然气中加入少量的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rm{(C_{2}H_{5}SH)}\),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rm{2C_{2}H_{5}SH+9O_{2} \dfrac { \overset{\;{点燃}\;}{ -}}{\;}4CO_{2}+2X+6H_{2}O}\),则\(\rm{X}\)的化学式为 ______ 。
              \(\rm{(4)}\)为防止天然气泄漏,常在厨房中安装报警器,当报警器接触到一定量的天然气时,会发出报警声。安装报警器最合适的位置是 ______ \(\rm{(}\)填序号\(\rm{)}\)。
              \(\rm{①}\)厨房顶部      \(\rm{②}\)灶具旁边     \(\rm{③}\)灶具底部
            • 3.
              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m{MnO_{2}+4HCl(}\)浓\(\rm{) \dfrac { \overset{\;\;\triangle \;\;}{ -}}{\;}X+Cl_{2}↑+2H_{2}O}\),则\(\rm{X}\)的化学式为\(\rm{(}\)  \(\rm{)}\)
              A.\(\rm{MnCl_{2}}\)
              B.\(\rm{ClO_{2}}\)
              C.\(\rm{MnCl_{4}}\)
              D.\(\rm{HClO}\)
            • 4.
              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rm{(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 \(\rm{A}\) 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 ______ \(\rm{(}\)选填“向左”、“向右”或“不”\(\rm{)}\)偏转,原因是 ______ .
              \(\rm{(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rm{B}\)所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______ .
              \(\rm{(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 ______ 装置中进行.
              \(\rm{(4)}\)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______ \(\rm{(}\)选填序号\(\rm{)}\).
              \(\rm{①}\)原子种类 \(\rm{②}\)分子种类 \(\rm{③}\)原子数目 \(\rm{④}\)分子质量 \(\rm{⑤}\)分子数目 \(\rm{⑥}\)原子质量.
            • 5.
              目前部分农村的饮用水主要还是地下水\(\rm{.}\)饮用遭到污染或硬度大的地下水不利于人体健康\(\rm{.}\)政府积极建设自来水厂,让农民喝上清洁的水.
              \(\rm{(1)}\)检验某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______ .
              \(\rm{(2)}\)测定地下水的酸碱度可用 ______ \(\rm{.(}\)填标号\(\rm{)}\)
              A.紫色石蕊溶液       \(\rm{B.}\)无色酚酞溶液       \(\rm{C.pH}\)试纸
              \(\rm{(3)}\)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可用 ______ 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同时还必须进行消毒\(\rm{.X}\)是一种新型的自来水消毒剂,工业上制取\(\rm{X}\) 的化学方程式为:\(\rm{Cl_{2}+2NaClO_{2}═2NaCl+2X}\),则\(\rm{X}\)的化学式为 ______ .
            • 6.
              现有\(\rm{46g}\)某可燃物在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后,测得生成\(\rm{88g}\)二氧化碳和\(\rm{54g}\)水,关于该可燃物的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一定是氧化物
              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 7.
              \(\rm{TiO_{2}}\)的“纳米材料”有广泛的应用,工业上制取\(\rm{TiO_{2}}\)的方法是:\(\rm{2FeTiO_{3}+7Cl_{2}+3C=2X+2FeCl_{3}+3CO_{2}}\),\(\rm{X}\)的化学式 ______ ;\(\rm{TiO_{2}}\)的\(\rm{Ti}\)的化合价是 ______ 。
            • 8.
              下列实验操作或设计正确的是\(\rm{(}\)  \(\rm{)}\)
              A.
                    量取液体
              B.
                 蒸发溶剂
              C.
              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D.
                 稀释浓硫酸
            • 9.
              下面考察你的分类和模仿能力.
              \(\rm{(1)}\)下列六种化学肥料,请你把他们与对应的种类连线.

              \(\rm{(2)}\)如图是书中给的聚乙烯分子模型和单个乙烯分子模型.

              乙烯的化学式可以表示为\(\rm{C_{2}H_{4}}\),模仿淀粉的化学式\(\rm{(C_{6}H_{12}O_{5})_{n}}\),请你写出聚乙烯的化学式 ______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请你判断聚乙烯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产物应该是 ______ .
            • 10.
              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的某化学反应,测得\(\rm{t_{1}}\)和\(\rm{t_{2}}\)时各物质的质量见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m{(}\)  \(\rm{)}\)
              物质 \(\rm{M}\) \(\rm{N}\) \(\rm{P}\) \(\rm{Q}\)
              \(\rm{t_{1}}\)时的质量\(\rm{/g}\) \(\rm{51}\) \(\rm{9}\) \(\rm{3}\) \(\rm{17}\)
              \(\rm{t_{2}}\)时的质量\(\rm{/g}\) \(\rm{23}\) \(\rm{3}\) \(\rm{x}\) \(\rm{51}\)
              A.\(\rm{x}\)的值小于\(\rm{3}\)
              B.\(\rm{Q}\)可能是单质
              C.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D.\(\rm{M}\)与\(\rm{N}\)的质量变化比为\(\rm{14}\):\(\rm{3}\)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