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rm{12.62g}\)的食盐
              B.用\(\rm{10mL}\)量筒量取\(\rm{8.76mL}\)蒸馏水
              C.普通温度计上显示的室温读数为\(\rm{25.68℃}\)
              D.用\(\rm{10mL}\)量筒量取某溶液,体积为\(\rm{8.2mL}\)
            • 2. 你认为下列实验测得的数据不合理的是\(\rm{(}\)  \(\rm{)}\)
              A.用广泛\(\rm{pH}\)试纸测得某河水的\(\rm{pH}\)为\(\rm{6.24}\)
              B.用托盘天平称得氧化铜粉末的质量为\(\rm{11.5g}\)
              C.用\(\rm{l0mL}\)量筒量取\(\rm{8.5mL}\)某溶液
              D.测得某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rm{90.5\%}\)
            • 3.

              在实验室里配制\(\rm{50g15\%}\)的氯化钠溶液,操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配制该溶液需要的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rm{g}\);

              \(\rm{(2)}\)请用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

              \(\rm{(3)}\)认真观察,图中有一处错误操作,若不进行改正,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r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rm{)15\%;}\)

              \(\rm{(4)}\)取上述溶液\(\rm{10g}\),加____\(\rm{g}\)水稀释,可得到\(\rm{5\%}\)的氯化钠溶液。

            • 4.

              订书钉是生活中常用文具,顾老师指导同学们围绕订书钉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步骤

              实验内容

              \(\rm{①}\)

              用磁铁吸引订书钉,发现订书钉能被吸引;

              \(\rm{②}\)

              取一个订书钉块\(\rm{(40}\)根钉子\(\rm{)(}\)如图甲所示\(\rm{)}\),浸入酒精中,一段时间后能从订书钉块上取下一层胶水薄膜;

              \(\rm{③}\)

              取上述订书钉块用棉花擦去酒精,并待酒精完全挥发后称量其质量为\(\rm{13.4g}\);

              \(\rm{④}\)

              将其放入图乙所示装置,并在干燥管口用氢气传感器测量氢气质量,同时记录质量变化\(\rm{(}\)如图丙所示\(\rm{)}\);

              \(\rm{⑤}\)

              \(\rm{5.8}\)分钟时停止反应取出装置剩余订书钉,洗涤、干燥、称量,剩余订书钉质量为\(\rm{7.8g}\)

                      

              问题思考:

              \(\rm{⑴}\) 订书钉表面涂胶水的目的主要是                 

              \(\rm{⑵}\) 查阅资料可知:订书钉主要成分为铁,并在其表面镀一种金属。请结合图丙分析:

              \(\rm{①}\) 图丙中\(\rm{P}\)点纵坐标\(\rm{X}\)的值                 

              \(\rm{② 0→0.2}\)分钟不产生氢气的原因主要是                                  

              \(\rm{③}\) 请写出\(\rm{1.7}\)分钟后装置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                           

              \(\rm{④}\) 订书钉表面镀的金属可能是钙、镁、铝、锌、铜中的一种,请根据实验分析该金属是              

            • 5. 小亮发现:收集的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rm{60\%(}\)空气占\(\rm{40\%)}\)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rm{.}\)那么,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浓度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亮对此展开探究:
              第一组实验:取\(\rm{5}\)只集气瓶,编号为\(\rm{①}\)、\(\rm{②}\)、\(\rm{③}\)、\(\rm{④}\)、\(\rm{⑤}\),分别装入其总容积\(\rm{10\%}\)、\(\rm{20\%}\)、\(\rm{30\%}\)、\(\rm{40\%}\)、\(\rm{50\%}\)的水\(\rm{.}\)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rm{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rm{.}\)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rm{①~⑤}\)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小亮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三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集气瓶编号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①}\)
              收集的\(\rm{O_{2}}\)占容积的体积分数\(\rm{(\%)}\) \(\rm{10}\) \(\rm{20}\) \(\rm{30}\) \(\rm{40}\) \(\rm{50}\) \(\rm{31}\) \(\rm{33}\) \(\rm{35}\) \(\rm{37}\) \(\rm{39}\) \(\rm{34}\)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很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复燃 很亮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rm{(1)}\)写出一个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2)}\)使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否可靠: ______ \(\rm{(}\)填“是”或“否”\(\rm{)}\);
              \(\rm{(3)}\)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rm{=}\)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rm{+}\)瓶中空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rm{×}\) ______ \(\rm{\%}\);
              \(\rm{(4)}\)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 ______ \(\rm{\%}\)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时集气瓶中氧气分数是 ______ \(\rm{\%(}\)计算结果保留整数\(\rm{)}\);
              \(\rm{(5)}\)用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检验双氧水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往往难以复燃,这是因为在加热生成氧气同时产生大量水蒸汽,此时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rm{.}\)若只考虑氧气的体积分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欲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应将加热双氧水的最高温度控制在 ______ \(\rm{℃}\);
              \(\rm{(6)}\)采取“半值法”探究能减少实验次数\(\rm{.}\)例如:第一组实验若按\(\rm{③}\)、\(\rm{④}\)的编号顺序进行实验,即可确定下一组实验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应在\(\rm{30\%~40\%}\)之间,从而省去编号为\(\rm{①}\)、\(\rm{②}\)、\(\rm{⑤}\)的实验\(\rm{.}\)同理,第二组实验可以省去的实验编号为 ______ .
            • 6.

              某兴趣小组做了提纯\(\rm{NaCl}\)的实验


              图一

              图二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rm{(1)}\)操作\(\rm{①}\)、\(\rm{②}\)、\(\rm{③}\)依次为如图\(\rm{2}\)中的______\(\rm{(}\)填序号\(\rm{)}\);

              \(\rm{(2)}\)图\(\rm{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rm{(3)}\)若得到\(\rm{NaCl}\)的产量比实际值偏低,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rm{(}\)填序号\(\rm{)}\);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混合液流入滤液中

              B.蒸发时受热不均匀,有晶体溅出

              C.蒸发时,看到有晶体析出,立即停止加热

              D.溶解\(\rm{15g}\)含有泥沙的\(\rm{NaCl}\)样品时,加入的水量不足

            • 7.

              某研究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rm{(}\)示意图如下\(\rm{)}\)进行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该反应充气原理是: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

              \(\rm{⑴}\)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rm{⑵}\)室温时,用\(\rm{pH}\)试纸测得溶液的\(\rm{pH=3}\),该溶液呈______性。

              探究白色粉末成分: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

              【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完成下表:

              操作步骤

              现象

              结论

               

               

               

              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

              实验二: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稀盐酸,并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rm{(}\)装置如图\(\rm{)}\),记录如下表:



              \(\rm{⑶}\)实验装置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表中\(\rm{a=}\)______;\(\rm{V_{1}}\)____\(\rm{V_{2}(}\)填“\(\rm{﹥}\)”、“\(\rm{﹤}\)”或“\(\rm{=}\)”\(\rm{)}\)。
              【分析并得出结论】

              \(\rm{⑷}\)分析上表中数据得出结论:白色粉末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

            • 8. 重庆八中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探究二氧化碳在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和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反应。

              \(\rm{(1)}\)写出\(\rm{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实验开始后,观察到装置\(\rm{B}\)、\(\rm{C}\)中出现白色沉淀,\(\rm{D}\)中无现象,由此推知,从装置\(\rm{A}\)中出来的气体除水蒸气外,还有_____________,写出装置\(\rm{B}\)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继续反应一段时间,观察到装置\(\rm{B}\)、\(\rm{D}\)中出现白色沉淀,\(\rm{C}\)中白色沉淀消失,对于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兴趣小组的同学查阅了下列资料:\(\rm{Na_{2}CO_{3}+H_{2}O+CO_{2}=2NaHCO_{3}}\)

              物质

              \(\rm{CaCO_{3}}\)

              \(\rm{Ca(HCO_{3})_{2}}\)

              \(\rm{NaOH}\)

              \(\rm{Na_{2}CO_{3}}\)

              \(\rm{NaHCO_{3}}\)

              溶解度\(\rm{(20℃)}\)

              \(\rm{0.0013g}\)

              \(\rm{16.6g}\)

              \(\rm{53 g}\)

              \(\rm{21.8g}\)

              \(\rm{9.6g}\)

              通入过量的气体后,装置\(\rm{D}\)中的白色沉淀是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装置\(\rm{C}\)中白色沉淀消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 9.

              为除去食盐溶液中的\(\rm{Na_{2}SO_{4}}\)、\(\rm{MgCl_{2}}\)、\(\rm{CaCl_{2}}\),并得到中性的食盐溶液,下列为所加试剂和操作:\(\rm{①}\)加过量的\(\rm{Na_{2}CO_{3}}\)溶液;\(\rm{②}\)过滤;\(\rm{③}\)加过量的\(\rm{NaOH}\)溶液;\(\rm{④}\)加适量的稀\(\rm{HCl}\);\(\rm{⑤}\)加过量的\(\rm{BaCl_{2}}\)溶液。

              \(\rm{(1)}\)能达到目的的操作顺序是什么?\(\rm{(}\)写出一种\(\rm{)}\)

              \(\rm{(2)}\)用\(\rm{pH}\)试纸检验溶液是否呈中性如何操作?

              \(\rm{(3)}\)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rm{100g 7.5%}\)的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rm{(}\)填序号\(\rm{)}\)

              \(\rm{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rm{②}\)称量时精盐与砝码放反了

              \(\rm{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rm{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 10.

              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碳酸钠溶液具有碱性,清洗餐具上的油污,碱性越强,去油污的效果越好。小菁决定对影响碳酸钠溶液碱性的因素展开探究,请你参与。

              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rm{2%}\)、\(\rm{6%}\)和\(\rm{10%}\)的碳酸钠溶液,依次测量溶液的\(\rm{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rm{a_{1}}\)

              \(\rm{a_{2}}\)

              \(\rm{a_{3}}\)

              \(\rm{b_{1}}\)

              \(\rm{b_{2}}\)

              \(\rm{b_{3}}\)

              \(\rm{c_{1}}\)

              \(\rm{c_{2}}\)

              \(\rm{c_{3}}\)

              溶质质量分数

              \(\rm{2%}\)

              \(\rm{2%}\)

              \(\rm{2%}\)

              \(\rm{6%}\)

              \(\rm{6%}\)

              \(\rm{6%}\)

              \(\rm{10%}\)

              \(\rm{10%}\)

              \(\rm{10%}\)

              水的温度\(\rm{/℃}\)

              \(\rm{20}\)

              \(\rm{40}\)

              \(\rm{60}\)

              \(\rm{20}\)

              \(\rm{50}\)

              \(\rm{60}\)

              \(\rm{20}\)

              \(\rm{40}\)

              \(\rm{70}\)

              溶液的\(\rm{pH}\)

              \(\rm{10.90}\)

              \(\rm{11.18}\)

              \(\rm{11.26}\)

              \(\rm{11.08}\)

              \(\rm{11.27}\)

              \(\rm{11.30}\)

              \(\rm{11.22}\)

              \(\rm{11.46}\)

              \(\rm{11.50}\)

              请你分析表中数据回答:

              \(\rm{(1)}\)溶液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rm{(}\)填实验编号\(\rm{)}\)。

              \(\rm{(2)}\)要得出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与\(\rm{pH}\)变化关系的结论,可选择的一组实验是________\(\rm{(}\)填实验编号\(\rm{)}\),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rm{(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变化与碳酸钠溶液的\(\rm{pH}\)变化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rm{(4)}\)小菁将适量碳酸钠粉末撒在沾有油污的餐具上,并冲入适量的热水,再进行擦洗,达到较好的洗涤效果,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