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完成以下有关压强与浮力的问题:

              \((1)\)在图所示的装置中,装置\(a\)可以用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此时\(U\)型管左右两侧液而相平;装置\(b\)所示小虎正在做托里拆利实验,如果这时在玻璃管顶部开一个小孔,则此时________图相当于连通器。\((\)填“\(a\)”或“\(b\)”\()\)

              \((2)\)小虎自制了一个简易压强计,如图所示,把简易压强计浸入水中,橡皮膜将________\((\)填“上凹”或“下凸”\()\),增加简易压强计在水中的深度,细玻璃管中液柱会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

              \((3)\)小虎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潜水艇模型,通过进排气管________\((\)填“吸气”或“吹气”\()\),使模型下潜直到悬浮,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考虑进排气管的体积的影响,容器中的水面将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 2.

              小明用弹簧测力计、圆柱体、\(3\)个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盐水,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其装置和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


              \((1)\)分析甲、乙、丙三个实验,说明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

              \((2)\)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是否有关,可选用        图的装置来进行操作.

              \((3)\)根据图示实验数据测出盐水的密度是        \(kg/m^{3}\).

              \((4)\)实验结束后小明想到,如果在丙图中测力计\(7N\)的位置标出水的密度值,就可以把这个装置改装成一个密度秤\(.\)该密度秤的零刻度应标在         \(N\)处,该密度秤的刻度是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的.

              \((5)\)小明联想到综合实践课上自己自制的“密度计”:他在吸管下端加适当的配重后封闭,使其能竖直漂浮在液面中\(.\)若放入水中,水面在管的\(A\)点处;放入另一种液体中,液面在\(B\)点处\((\)如图戊\()\).

              \(①\)“密度计”上刻度\(A\)、\(B\)可分别表示的液体密度,则\(ρ_{液}\)         \(ρ_{水}(\)选填“\( > \)”、“\( < \)”或“\(=\)”\()\).

              \(②\)为了使简易密度计上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大一些,以使测量结果更精确,你的改进方法是         

            • 3.

              小张在家中自制了一个简易密度计,并用它来测定盐水的密度。实验器材:刻度尺、粗细均匀的竹筷、细铅丝、烧杯、水、待测盐水。实验步骤:\(①\)用刻度尺测出竹筷的长度\(L\);\(②\)竹筷的下端缠上适量的细铅丝;\(③\)把自制的密度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止时用刻度尺测出竹筷露出水面的长度\(h_{1}(\)如图所示\()\);\(④\)把自制的密度计放入盛盐水的烧杯中,静止时测出竹筷露出液面的长度\(h_{2}\)。

              \((1)\)竹筷下端缠上适量的细铅丝,主要目的是________。

              \((2)\)竹筷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p_{1}\),受到盐水的压强为\(p_{2}\),则\(p_{1}\)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p_{2}\)。

              \((3)\)被测盐水的密度表达式:\(ρ_{盐水}=\)________\((\)不计铅丝体积,水的密度为\(ρ_{水})\)。

            • 4. 如图小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同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
              \((1)\)为找到烛焰清晰的像,小虎应将光屏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小虎移动光屏直到上面呈现烛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和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A.\(12.5cm\)
              B.\(22cm\)
              C.\(25cm\)
              D.\(8cm\)
              \((2)\)小虎将点燃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移动光屏可以再次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像,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 5.

              小亮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__________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图甲是他测量空瓶质量时的情景,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纠正错误后,测得空瓶的质量是\(20g\)。

              \((3)\)用瓶子装满液体,用天平测得瓶和液体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是__________\(g\),已知瓶子的容积是\(40 ml\),则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kg/m^{3}\)。

              \((4)\)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量出该液体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_{0}\);

              \(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_{1}\);

              \(③\)把烧杯中的水倒尽,再装满该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该液体的总质量为\(m_{2}\);

              则小华测出的该液体密度的表达式\(ρ=\)_______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ρ_{水})\)。

              \((5)\)小亮在课后制作了一个可测量物体质量的装置,如图甲所示小筒与大筒均为圆柱形容器。小筒和托盘的总质量为\(200g\),小筒底面积\(50cm^{2}\),高\(12cm\),大筒中装有适量的水,托盘上不放物体时,在小筒和大筒上与水面相平的位置的刻度均为“\(0\)”,将小筒竖直压入水中,当水面距小筒底\(10cm\)时,在小筒和大筒上与水面相平位置的刻度均为最大测量值,小筒 和大筒的分度值相同。把被测物体放入托盘中,读出小筒或大筒上与水面相平位置对应的刻度值,即为被测物体的质量。

              \(①\)该装置所能测量物体的最大质量为______\(g\);

              \(②\)小筒上相邻两刻度线的间距比大筒上相邻两刻度线间的距离____\((\)选填“大”或“小”\()\);

              \(③\)他想利用此装置测算出石块的密度,操作如下,如图乙所示,将石块放入托盘中,读出大筒上的示数为\(m_{1}\);如图丙所示,将此石块沉入水中,读出大筒上的示数为\(m_{2}\),该石块密度的表达式为\(ρ_{石}=\)_______\((\)水的密度用\(ρ_{水}\)表示\()\)

            • 6.

              小明利用吸管、细铜丝、石蜡等材料自制密度计.

              \((1)\)小明将自制的密度计放入水中,发现密度计不能直立漂浮,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实验后,让同一支自制的密度计分别静止在水和酒精中,如图甲、乙所示,密度计受到的浮力______\((\)变大\(/\)变小\(/\)不变\()\);装水的容器是_____\((\)甲\(/\)乙\()\).

              \((3)\)若被测液体的密度为\(ρ\),密度计浸入被测液体的深度为\(h\)、自制密度计的质量为\(m\),铅笔的横截面积为\(s\),请通过推导,写出\(h\)与\(ρ_{液}\)的关系式\(h=\)__________________\((\)用给定的字母表示推导结果\()\)


              \((4)\)小明通过多次实验及正确的计算,在吸管上标出对应的刻度线,下面四种刻度的标示合理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5)\)小明的同学也用吸管制作密度计,他发现密度计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太小,导致用此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时误差较大,为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议:___________________.
            • 7.

              利用身边的器材可以做很多小实验来验证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小明利用气球做了以下几个小实验:

              \((1)\)图甲所示,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图乙中,若两只气球自由悬挂在空中,用粗吸管对准\(A\)点沿垂直于纸面方向用力吹气,可观察到两气球__________\( (\)选填“分开”或“合拢”\()\),这是因为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__________;

              \((3)\)图丙中,气球因向后喷气而前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4)\)要使气球能在空中上浮,需要在气球中充入比空气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从而使气球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它的重力.

            • 8.

              小明按照课本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制作简易密度计.

              \((1)\)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饮料吸管,在其下端塞入适量金属丝并用石蜡封口\(.\)小明制作密度计的原理是利用了物体漂浮在液面时,浮力________重力\((\)大于\(/\)小于\(/\)等于\()\)。

              \((2)\)将吸管放到水中的情景如图\((a)\)所示,测得浸入的长度为\(H\);放到另一液体中的情景如图\((b)\)所示,浸入的长度为\(h.\)用\(ρ_{液}\)、\(ρ_{水}\)分别表示液体和水的密度,

              则\(ρ_{液}\)________\(ρ_{水}(\)大于\(/\)小于\(/\)等于\()\).

              \((3)\)小明做了五次实验,获得的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液体密度\(ρ/(g/cm^{3})\)

              \(0.8\)

              \(0.9\)

              \(1.0\)

              \(1.1\)

              \(1.2\)

              浸入的深度\(h/(cm)\)

              \(6.3\)

              \(5.6\)

              \(5\)

              \(4.5\)

              \(4.2\)

              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在吸管上标出\(0.8\)、\(0.9\)、\(1.0\)、\(1.1\)、\(1.2\)刻度线\((\)单位\(g/cm^{3})\)。结果发现,\(1.1\)刻线是在\(1.0\)刻线的________\((\)上\(/\)下\()\)方,相邻刻线的间距________\((\)均匀;不均匀\()\).

              \((4)\)通过比较实验\(2\)和\(3\)________\((\)“可以”\(/\)“不可以”\()\)研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原因是________.

            • 9. 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同一物体分别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实验数据记录在如表中\(.(\)取\(g=10N/kg)\)
              \((1)\)分析表中数据,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_{浮}=\)______\(N.\)
              液体种类 实验序号 物质重力\(G_{重}(N)\)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物体受到浮力\(F_{浮}(N)\) 排开液体体积\(V_{排}(cm^{3})\)
              水\(ρ_{水}=1.0g/cm^{3}\) \(1\) \(2\) \(1.5\) \(50\)
              \(2\) \(1.0\) \(1.0\) \(100\)
              \(3\) \(0.5\) \(1.5\) \(150\)
              酒精\(ρ_{酒精}=0.8g/cm^{3}\) \(4\) \(2\) \(1.6\) \(0.4\) \(50\)
              \(5\) \(1.2\) \(0.8\) \(100\)
              \(6\) \(0.8\) \(1.2\) \(100\)
              \((2)\)通过比较每次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可初步得出结论:______.
              \((3)\)本实验选用了不同液体并进行了多次实验,其目的是为了______.
              \((4)\)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______\(.\)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重\(1.5N\)的物块,如图甲所示;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0.5N\),他就在\(0.5N\)处对应标上\(1.0g/cm^{3}\)的字样;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如图丙所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______\(N\)处对应标上\(0.8g/cm^{3}\)字样,聪明的他就将图甲所示装置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秤.
            • 10.
              给你器材:刻度尺、粗细均匀的圆柱体竹筷、细金属丝\((\)密度大于水,柔软,易变形的金属\()\)、装有适量纯净水和浓盐水的烧杯各一个。请你用给出的器材测出浓盐水的密度,纯净水密度已知为\(ρ_{水}\).

              \((1)\)写出实验步骤;


              \((2)\)计算盐水的密度公式\(ρ_{盐水}=\)___\((\)用测出的物理量及已知量表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