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具有可燃性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能与水反应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密度均大于空气的密度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2.
              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rm{(}\)  \(\rm{)}\)
              A.\(\rm{①②}\)
              B.\(\rm{①③}\)
              C.\(\rm{②③}\)
              D.\(\rm{①②③}\)
            • 3.
              在空气中,容易燃烧表现出还原性的单质是\(\rm{(}\)  \(\rm{)}\)
              A.一氧化碳
              B.氢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 4.
              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是\(\rm{(}\)  \(\rm{)}\)
              A.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黑色的铜
              B.打开盛有浓硫酸的瓶盖,瓶口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电解水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生成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5.

              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rm{A}\)

              \(\rm{CO_{2}}\)

              \(\rm{CO}\)

              通入氧气点燃

              \(\rm{B}\)

              \(\rm{CaO}\)

              \(\rm{CaCO_{3}}\)

              加水后过滤

              \(\rm{C}\)

              \(\rm{Cu}\)

              \(\rm{Fe}\)

              加入足量稀盐酸后过滤

              \(\rm{D}\)

              \(\rm{KCl}\)

              \(\rm{KClO_{3}}\)

              加二氧化锰加热


              A.\(\rm{A}\)      
              B.\(\rm{B}\)            
              C.\(\rm{C}\)        
              D.\(\rm{D}\)
            • 6.

              下列对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rm{C}\)可以将\(\rm{CuO}\)中的\(\rm{Cu}\)置换出来       
              B.在一定条件下\(\rm{CO_{2}}\)能够转变成\(\rm{CO}\)
              C.\(\rm{CO_{2}}\)能使被石蕊染成紫色的干花变红  
              D.金刚石、石墨和\(\rm{C_{60}}\)都是碳单质
            • 7.

              A、\(\rm{B}\)、\(\rm{C}\)、\(\rm{D}\)、\(\rm{E}\)、\(\rm{F}\)、\(\rm{G}\)、\(\rm{H}\)、\(\rm{I}\)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rm{.}\)其中\(\rm{E}\)、\(\rm{F}\)、\(\rm{H}\)均为黑色固体,\(\rm{B}\)是紫红色固体,\(\rm{D}\)是混合物\(\rm{.}\)它们之间有如下的转化关系\(\rm{(}\)部分生成物已略去,已知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铜\(\rm{)}\):

              \(\rm{(1)}\)写出\(\rm{A}\)、\(\rm{H}\)物质的化学式:\(\rm{A }\)__________,\(\rm{H }\)__________。

              \(\rm{(2)G-→I}\)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
              \(\rm{(3)F-→E}\)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
              \(\rm{(4)}\)说出\(\rm{B}\)物质的一种用途: __________。
            • 8.

              下图中的\(\rm{A}\)、\(\rm{B}\)、\(\rm{C}\)、\(\rm{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这四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rm{A}\)为无色气体单质,\(\rm{B}\)、\(\rm{C}\)为氧化物,且\(\rm{B}\)为有毒气体,\(\rm{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rm{(}\)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rm{)}\)

               

                回答下列问题:

              \(\rm{(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rm{A}\)            、\(\rm{D}\)           

              \(\rm{(2)}\)写出由物质\(\rm{C}\)转化为物质\(\rm{B}\)的化学方程式:                             

              \(\rm{(3)}\)写出物质\(\rm{C}\)与过氧化钠\(\rm{(Na_{2}O_{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物质\(\rm{A}\)的化学方程式:                                                  

            • 9.

              下列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物 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rm{A}\)

              \(\rm{CO}\)

              \(\rm{CO_{2}}\)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rm{B}\)

              \(\rm{NaCl}\)

              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rm{C}\)

              \(\rm{NaOH}\)

              \(\rm{Na_{2}CO_{3}}\)

              加适量\(\rm{Ca(OH)_{2}}\)溶液、过滤

              \(\rm{D}\)

              \(\rm{Fe}\)粉

              \(\rm{Cu}\)粉

              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过滤并干燥


              A.\(\rm{A}\)      
              B.\(\rm{B}\)        
              C.\(\rm{C}\)              
              D.\(\rm{D}\)
            • 10.

              符合下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    )

              \(\rm{①}\)说明\(\rm{CO}\)具有还原性

              \(\rm{②}\)既说明\(\rm{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rm{③}\)说明\(\rm{CO}\)得氧后的产物是\(\rm{CO_{2}}\)

              \(\rm{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rm{CO}\)对空气的污染

              A.\(\rm{①②}\)
              B.\(\rm{②④}\)
              C.\(\rm{②③④}\)
              D.\(\rm{①②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