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小组同学使用力矩盘验证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力矩盘上各同心圆的间距相等,为4cm.

              (1)在A、B两点分别用细线悬挂钩码,M、C两点用弹簧秤连接后,力矩盘平衡(如图1所示),已知每个钩码所受的重力为1N,弹簧秤示数的单位为N,请填写下列实验数据表格中“第一次”实验的数据:
              逆时针方向力矩之和(N•m)顺时针方向力矩之和(N•m)
              第一次        
              第二次
              (2)回顾整个实验过程,他们发现操作完全正确,读数和计算均无差错,力矩盘与转轴间的摩擦也足够小,经过讨论,他们认为两个方向力矩之和的差异是由于力矩盘的重心不在圆心造成的.根据(1)中的数据,可以判定力矩盘的重心可能在    (多选)
              (A)圆心的左上方(B)圆心的左下方
              (C)圆心的右上方(D)圆心的右侧,与圆心同高
              (3)为改进实验,他们提出两种方案:
              方案一:在图2中D点悬挂一个钩码,在之后的每次实验中保持这个钩码的悬挂位置和个数不变,它产生的力矩就可以和力矩盘的重力矩抵消了.
              方案二:在之后的每一次实验中,都在顺时针方向的力矩之和上加0.04N•m,就可以抵消重力矩产生的影响了.
              你认为这两种方案    
              (A)都可行(B)都不可行(C)方案一可行(D)方案二可行.
            • 2.

              如右图是“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示意图.图甲表示在两个拉力F1、F2的共同作用下,将橡皮条的结点拉长到O点;图乙表示准备用一个拉力F拉橡皮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时,两个拉力的大小应相等

              B.甲实验时,两个拉力的方向应互相垂直

              C.乙实验时,只须使橡皮条的伸长量与甲实验相等

              D.乙实验时,仍须将橡皮条的结点拉到O点

               

            • 3. 在用力矩盘做“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多选题)力矩盘静止时,盘上有一污点A正好在转轴正下方,如图所示。轻轻转动力矩盘,每次都能转动较长时间,最终污点A都停在转轴正下方,这说明(     )
              A.力矩盘质量太大
              B.力矩盘不在竖直平面内
              C.力矩盘与转轴间的摩擦足够小
              D.力矩盘的重心不在盘的中心
              (2)某次实验力矩盘静止后,污点A位置如图所示,则该次实验测量结果,力矩M顺_____M逆。(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4. 如图所示,在“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实验中,调节力矩盘使其平衡,弹簧秤的该数为_________N。此时力矩盘除受到钩码作用力F1、F2、F3和弹簧拉力F4外,主要还受_____力和_____力的作用,如果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0.1kg,盘上各圆的半径分别是0.05m、0.10m、0.15m、0.20m(取g=10m/s2),则F2的力矩是_______Nm。有同学在做这个实验时,发现顺时针力矩之和与逆时针力矩之和存在较大差距。检查发现读数和计算均无差错,请指出造成这种差距的一个可能原因,并提出简单的检验方法(如例所示,将答案填在下表空格中)

               
              可能原因
              检验方法

              力矩盘面没有调到竖直
              用一根细线挂一钩码靠近力矩盘面,如果细线与力矩盘面间存在一个小的夹角。说明力矩盘不竖直。

               
               
            • 5.

              某同学在家中尝试做“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他找到三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图钉,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系在竖直墙上的两个钉子A、B上,另一端与第三条橡皮筋连接,结点为O,将第三条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绳挂一重物。

              ①为完成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            

              A.测量细绳的长度

              B.测量橡皮筋的原长

              C.测量悬挂重物后像皮筋的长度

              D.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

              ②钉子位置固定,欲利用现有器材,改变条件再次实验验证,采用的方法是             

               

            • 6. (2011•长宁区一模)如图所示为“研究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实验,力矩盘上各同心圆的间距相等.在A、B两点分别用细线悬挂若干钩码,C点挂上弹簧秤后力矩盘平衡.已知每个钩码所受的重力均为1N.      
              (1)此时弹簧秤示数为    N,B点细线上悬挂的钩码个数为    个;
              (2)有同学在做这个实验时,发现顺时针力矩之和与逆时针力矩之和存在较大差距,检查发现读数和计算均无差错,请指出造成这种差距的一个可能原因,并提出简单的检验方法(如例所示,将答案填在下表空格中)      
              可能原因 检验方法
              力矩盘面没有调到竖直 用一根细线挂一个钩码靠近力矩盘面,如果细线与力矩盘面间存在一个小的夹角,说明力矩盘不竖直
            • 7.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做《探究合力跟分力的关系》实验时作出的图,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固定点,O为橡皮条 与细绳的结合点,图中______________是F1、F2合力的理论值,________________是合力的实验值,需要进行比较的是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                                   

               

            • 8.

              有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绳子打一个结点O,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TOA, TOB和TOC回答下列问题:

              (1)改变钩码个数,实验能完成的是(      )

              A.钩码的个数N1=N2=2,N3=4   

              B.钩码的个数N1=N3=3,N2=4

              C.钩码的个数N1=N2=N3=4    

              D.钩码的个数,Nl=3,N2=4,N3=5

              (2)在拆下钩码和绳子前,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记录:

                                                        

               

            • 9. (2009•上海二模)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利用DIS实验装置研究支架上力的分解A、B为两个相同的双向力传感器,该型号传感器在受到拉力时读数为正,受到压力时读数为负.A连接质量不计的细绳,可沿固定的板做圆弧形移动.B固定不动,通过光滑铰链连接长0.3m的杆.将细绳连接在杆右端O点构成支架.保持杆在水平方向,按如下步骤操作:
              ①测量绳子与水平杆的夹角∠AOB=θ
              ②对两个传感器进行调零
              ③用另一绳在O点悬挂在一个钩码,记录两个传感器读数
              ④取下钩码,移动传感器A改变θ角
              重复上述①②③④,得到图示表格a.
              (1)根据表格a,A传感器对应的是表中力    (填“F1”或“F2”).钩码质量为    kg(保留1位有效数字).
              (2)(单选题)本实验中多次对传感器进行调零,对此操作说明正确的是    
              A.因为事先忘记调零 B.何时调零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为了消除横杆自身重力对结果的影响 D.可以完全消除实验的误差
              (3)某次操作中,有同学使用相同器材实验,但将传感器调零后再接上支架,其后按①③④步骤重复实验,得到图示表格b,则表格空缺处数据应接近    
              表格a
              F1 1.001 0.580 1.002
              F2 -0.868 -0.291 0.865
              θ 30° 60° 150°
              表格b
              F1 1.103  
              F2
              θ 30° 60°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