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rm{(}\)  \(\rm{)}\)
              A.除去\(\rm{CO_{2}}\)中的\(\rm{CO}\),点燃
              B.分离铁粉和铜粉,加入稀硫酸过滤
              C.鉴别冰和干冰,室温放置,观察是否有液体残留
              D.除去\(\rm{FeCl_{2}}\)溶液中的\(\rm{CuCl_{2}}\),加入足量的锌粉过滤
            • 2.

              用括号中的试剂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杂质,所用药品错误的是

              A.\(\rm{NaOH}\)溶液中混有\(\rm{Na_{2}CO_{3}(}\)稀硫酸\(\rm{)}\)   
              B.\(\rm{NaCl}\)溶液中混有\(\rm{Na_{2}SO_{4} (BaC1_{2}}\)溶液\(\rm{)}\)
              C.\(\rm{KCl}\)溶液中混有\(\rm{K_{2}CO_{3}(}\)稀盐酸\(\rm{)}\)      
              D.\(\rm{CO}\)中混有\(\rm{CO_{2} (NaOH}\)溶液\(\rm{)}\)
            • 3.

              下列家庭小实验中,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品尝\(\rm{—}\)鉴别白糖和食盐
              B.闻气味\(\rm{—}\)鉴别酒精和食醋

              C.点燃\(\rm{—}\)鉴别棉线和羊毛线
              D.看颜色\(\rm{—}\)鉴别黄铜和黄金
            • 4.

              下列实验方案及现象与结论一致的是(    )

              项目

              \(\rm{A}\)

              \(\rm{B}\)

              \(\rm{C}\)

              \(\rm{D}\)

              方案

              现象

              \(\rm{a}\)中酚酞溶液变红,\(\rm{b}\)中酚酞溶液不变红

              点燃某气体后,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无色液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紫色石蕊溶液在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

              \(\rm{a}\)中的铁钉生锈,\(\rm{b}\)中的铁钉没生锈

              结论

              分子在不断运动

              该气体中一定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是二氧化碳

              铁生锈只需要与氧气接触

              A.\(\rm{A}\)   
              B.\(\rm{B}\)   
              C.\(\rm{C}\)   
              D.\(\rm{D}\)
            • 5.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rm{(}\)填序号\(\rm{)}\).

              A.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遵循自下而上,先左后右的原则;

              B.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中,为获得最佳实验效果,要尽可能多地添加实验药品;

              C.振荡试管内溶液时,用手腕力量摆动,不可上下颠动,以防液体溅出;

              D.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也不得少于容积的;

              E.过滤液体时,漏斗里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F.测定溶液的\(\rm{pH}\)时,应先将\(\rm{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

            • 6.

              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rm{1}\)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步骤是:


              图\(\rm{1}\)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rm{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rm{(2)}\)步骤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rm{(3)}\)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的                           化学性质。

              \(\rm{(4)}\)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总容积的\(\rm{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rm{①}\)           , \(\rm{②}\)           

              \(\rm{(5)}\)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rm{(}\)如图\(\rm{2}\)所示 \(\rm{)}\),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 7. 由于\(\rm{MnO_{2}}\)能作\(\rm{H_{2}O_{2}}\)溶液分解的催化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其他一些金属氧化物是否也可以作\(\rm{H_{2}O_{2}}\)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
              \(\rm{(1)[}\)猜想\(\rm{]}\):\(\rm{Al_{2}O_{3}}\)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rm{(2)[}\)实验验证\(\rm{]}\):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木条不复燃

              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条复燃

              \(\rm{Al_{2}O_{3}}\)能加快\(\rm{H_{2}O_{2}}\)溶液的分解速率

              \(\rm{(3)[}\)结论\(\rm{]}\):故A\(\rm{l_{2}O_{3}}\)能作\(\rm{H_{2}O_{2}}\)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rm{(4)[}\)讨论与反思\(\rm{]}\):有的同学认为只有上述两个实验,不能完全证明\(\rm{Al_{2}O_{3}}\)在\(\rm{H_{2}O_{2}}\)溶液分解中起了催化作用\(\rm{.}\)还应补充一个上述反应前后\(\rm{Al_{2}O_{3}}\)质量是否改变的探究实验.
              实验三:\(\rm{①}\)准确称量\(\rm{Al_{2}O_{3}(}\)少量\(\rm{)}\)的质量;\(\rm{②}\)完成实验二;\(\rm{③}\)待反应结束后,将实验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有同学认为,即使实验三中\(\rm{Al_{2}O_{3}}\)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要证明猜想\(\rm{.}\)上述三个实验还不足够,仍需要再探究\(\rm{Al_{2}O_{3}}\)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证明这一结论,可以设计如下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下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rm{(1)}\)实验室用\(\rm{A}\)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          \(\rm{(}\)填字母代号\(\rm{)}\)。若选用\(\rm{G}\)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rm{(}\)填“\(\rm{a}\)”或“\(\rm{b}\)”\(\rm{)}\)端导入。

              \(\rm{(2)}\)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为                                                                             

              某化学小组同学用\(\rm{2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并选用\(\rm{B}\)装置来制氧气。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大家提出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把发生装置由\(\rm{B}\)改为\(\rm{C}\),\(\rm{C}\)装置的优点是                                                              ;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如果把\(\rm{50 g}\)上述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rm{5\%}\)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rm{g}\)。

            • 9. 用教材上的装置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实验后发现测得氧气的体积小于\(\rm{ \dfrac {1}{5}}\),针对这一事实,你认为下列做法或想法不可取的是\(\rm{(}\)  \(\rm{)}\)
              A.查看实验装置的气密性
              B.将红磷改成木炭或硫磺重新实验
              C.查看实验中红磷的用量是否不足
              D.红磷虽然足量,但不能确定氧气是否有剩余
            • 10.

              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rm{(}\)主要成分是石蜡\(\rm{)}\)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rm{(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rm{.}\)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__;
              \(\rm{(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rm{.}\)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rm{(}\)如图\(\rm{)}\)约\(\rm{1}\) \(\rm{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rm{(}\)填\(\rm{"}\) \(\rm{a}\)\(\rm{"}\)、\(\rm{"}\) \(\rm{b}\)\(\rm{"}\)或\(\rm{"}\) \(\rm{c}\)\(\rm{")}\)处最先碳化\(\rm{.}\)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____温度最高;
              \(\rm{(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__________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rm{(4)}\)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实验方案】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