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小亮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他先在燃烧匙中放入足量的红磷,塞紧橡皮塞,然后用凸透镜聚光照射集气瓶中的红磷。

                  \(\rm{(1)}\)由于凸透镜的聚光作用,使红磷的温度________,红磷燃烧;燃烧停止后,燃烧匙里仍有红磷,燃烧停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待完全反应冷却到常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中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暖宝宝中的发热剂是铁粉、水和食盐等,发热剂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rm{(}\)装置见如图\(\rm{).}\)以下对此改进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
              B.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此实验中发热剂的多少不影响测量结果
              D.此实验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rm{18.3\%}\)
            • 3.
              冬季取暖人们常用到暖宝宝\(\rm{(}\)图\(\rm{1)}\),其热量来源于铁的缓慢氧化\(\rm{.}\)化学小组的同学突发奇想,想利用暖宝宝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查阅资料:\(\rm{(1)}\)暖宝宝的主要成分铁粉、木炭、食盐.
              \(\rm{(2)}\)暖宝宝反应的主要原理是铁粉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生成氢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设计实验:化学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图\(\rm{2}\)所示装置\(\rm{.}\)实验步骤如下:
              \(\rm{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rm{②}\)向\(\rm{250mL}\)集气瓶中加入\(\rm{20mL}\)水;
              \(\rm{③}\)读取温度计示数为\(\rm{18^{\circ}C}\),撕掉暖宝宝上的贴纸,塞紧橡胶塞;
              \(\rm{④}\)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rm{⑤}\)待温度计示数为\(\rm{18^{\circ}C}\)时,打开弹簧夹,液面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rm{(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______ .
              \(\rm{(2)}\)小组同学的设计中,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 ______ .
              \(\rm{(3)}\)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______ \(\rm{\%(}\)计算结果保留整数\(\rm{)}\).
              实验反思:反思实验过程,你认为小组同学实验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有 ______ \(\rm{(}\)写出一条即可\(\rm{).}\)用暖宝宝代替红磷做这个实验的缺点是 ______ .
            • 4.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再研究
              【回顾历史】\(\rm{1774}\)年,某科学家通过用金属汞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汞等实验,第一次明确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rm{(1)}\)上文中这位科学家是 ______
              A.诺贝尔           \(\rm{B.}\)居里夫人           \(\rm{C.}\)门捷列夫           \(\rm{D.}\)拉瓦锡
              \(\rm{(2)}\)如图\(\rm{1}\)的微粒示意图可简单表示金属汞与氧气反应的过程,请在反应中方框内画出正确的图示.

              【重温教材】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rm{(}\)装置如图\(\rm{2)}\),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______ \(\rm{.}\)理论上实验成功时的现象是: ______
              ______ \(\rm{.}\)实际上用该方法测得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理论值.

              【提出问题】实验中装置内部的情况是怎样的,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为什么不能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进行实验】查阅资料后,学习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rm{(1)}\)将数显设备\(\rm{(}\)电脑等\(\rm{)}\)、三种传感器\(\rm{(}\)压强、温度、\(\rm{O_{2}}\)浓度\(\rm{)}\)、测量装置\(\rm{(}\)反应容器为蒸馏水瓶\(\rm{)}\)按图\(\rm{3}\)所示进行连接.
              \(\rm{(2)}\)打开导管活塞,向烧杯内加入适量的水,双手紧贴蒸馏水瓶外壁, ______ ,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rm{(3)}\)打开瓶口橡皮塞,加水并调节使蒸馏水瓶和烧杯内液面相平,关闭活塞,打开并调试好传感器和数显设备\(\rm{.}\)用酒精灯将足量的红磷点燃,立即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并赛紧橡皮塞
              \(\rm{(4)}\)燃烧结束后,装置冷却到室温,打开导管活塞,待瓶内液面不再上升后再向烧杯内加入一定量的水,使烧杯和瓶内的液面相平\(\rm{.}\)在数显设备上得到的曲线图\(\rm{(}\)纵坐标为\(\rm{O_{2}}\)浓度,横坐标为时间,压强和温度曲线仅表示该段时间内对应的变化情况\(\rm{)}\)如图\(\rm{4}\)所示

              【数据分析】
              \(\rm{①}\)压强曲线\(\rm{A}\)点表示红磷开始在集气瓶中燃烧,主要判断依据是: ______ ;
              \(\rm{②}\)压强曲线\(\rm{CD}\)段降低的原因是 ______ ;
              \(\rm{③}\)压强曲线\(\rm{EF}\)段略低于\(\rm{OA}\)段是因为 ______ ;
              【实验结论】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 ______ ;
              【反思拓展】甲同学认为应该将蒸馏水瓶液面上的容积划分为\(\rm{5}\)等分并加以标记,乙同学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 ______ .
            • 5.
              某同学要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rm{(}\)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rm{40℃)}\)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现象 
                 步骤Ⅰ\(\rm{.}\)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
              步骤Ⅱ\(\rm{.}\)将盛有白磷的带孔燃烧匙伸入\(\rm{A}\)瓶中,白磷不燃烧.
              步骤Ⅲ\(\rm{.}\)向\(\rm{A}\)瓶中加满\(\rm{80℃}\)热水,塞紧瓶塞,白磷不燃烧.
              步骤Ⅳ\(\rm{.}\)打开\(\rm{K_{1}}\)、\(\rm{K_{2}}\),从\(\rm{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的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关闭\(\rm{K_{1}}\)、\(\rm{K_{2}.}\)此时进入量筒\(\rm{B}\)中水的体积为\(\rm{200mL}\),观察到\(\rm{A}\)瓶中的白磷燃烧.
              \(\rm{(1)}\)对比步骤Ⅱ和Ⅳ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______
              \(\rm{(2)}\)待装置冷却一段时间后,打开\(\rm{K_{2}}\),如果观察到 ______ ,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rm{ \dfrac {1}{5}.}\)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rm{ \dfrac {1}{5}}\),原因可能是 ______ \(\rm{(}\)答一条即可\(\rm{)}\).
              【实验二】用如图所示装置,利用铁生锈的原理也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rm{.}\)若将此装置中的细铁丝换成足量的细铜丝进行实验,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 ______ \(\rm{.}\)【已知:铜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铜绿\(\rm{.}\)化学方程式:\(\rm{2Cu+O_{2}+H_{2}O+CO_{2}═Cu(OH)_{2}CO_{3}}\)】
            • 6.
              实验中学\(\rm{9}\)班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
              【集体讨论】:
              \(\rm{(1)}\)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rm{.}\)他们应该选择\(\rm{(}\)填编号\(\rm{)}\) ______ ,
              A.蜡烛     \(\rm{B.}\)红磷      \(\rm{C.}\)木炭
              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 ______ .
              \(\rm{(2)}\)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的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 ______  \(\rm{(}\)填编号\(\rm{).}\)为了确保实验成功,在装药品前应该 ______ .

              【分组实验】:在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rm{(}\)注:集气瓶容积为\(\rm{100mL)}\)
              组别 \(\rm{1}\) \(\rm{2}\) \(\rm{3}\) \(\rm{4}\) \(\rm{5}\) \(\rm{6}\)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rm{(mL)}\) \(\rm{20}\) \(\rm{21}\) \(\rm{19}\) \(\rm{20}\) \(\rm{22}\) \(\rm{18}\)
              \(\rm{(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______ \(\rm{.}\)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物理性质是 ______ 、化学性质是 ______ .
              【实验拓展】:
              \(\rm{(4)}\)已知镁在空气中燃烧可分别与氧气和氮气反应,都生成固体物质,此实验中镁 ______ \(\rm{(}\)填“能”或“不能”\(\rm{)}\)代替红磷,其原因是 ______ .
            • 7.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课下对蜡烛的燃烧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又进行了系列的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发现问题\(\rm{1}\)】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的明亮程度不一样,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猜想与假设\(\rm{1}\)】猜想\(\rm{①}\):蜡烛中可燃物成分不一样;
              猜想\(\rm{②}\): ______ .
              【发现问题\(\rm{2}\)】同学们用蜡烛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发现蜡烛很快熄灭,回流到集气瓶中的水远小于瓶容积的\(\rm{ \dfrac {1}{5}.}\)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猜想与假设\(\rm{2}\)】猜想\(\rm{①}\):蜡烛燃烧产生\(\rm{CO_{2}}\)气体;
              猜想\(\rm{②}\): ______ ;
              猜想\(\rm{③}\): ______ .
              【实验验证】将蜡烛点燃后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测定瓶中的氧气含量\(\rm{.}\)数据如图一.
              【得出结论】此实验中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降低了 ______ \(\rm{\%.}\)
              【深入探究】合肥某中学化学老师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测定密闭条件下足量红磷燃烧时氧气的含量变化,如图二,在\(\rm{110}\)秒时氧气的含量有所上升,接着再慢慢下降,最终维持在\(\rm{8.85\%}\)左右,请你试着解释图象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 .
              【拓展研究】你对氧气含量最终维持在\(\rm{8.85\%}\)左右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 .
            • 8.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的成分\(\rm{(}\)实验装置如图\(\rm{1).}\)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 ______ .
              A.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           \(\rm{B.}\)生成的化合物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
              C.在汞槽中起到液封作用            \(\rm{D.}\)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rm{(}\)实验装置如图\(\rm{2)}\),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 \(\rm{.}\)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有时会低于\(\rm{ \dfrac {1}{5}}\).
              【提出问题】该兴趣小组为什么不能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进行猜想】\(\rm{(1)}\)装置漏气;\(\rm{(2)}\) ______ ,装置内氧气有剩余;\(\rm{…}\)
              【实验探究\(\rm{1}\)】兴趣小组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rm{3}\):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共有\(\rm{50mL}\)空气,然后给装有红磷的玻璃管加热\(\rm{.}\)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至玻璃管内的红磷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rm{.}\)停止加热后,待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内\(\rm{.}\)请根据你对上述实验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rm{(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约 ______ \(\rm{mL}\)
              \(\rm{(2)}\)在实验的加热过程中,交替缓慢推动注射器的目的是 ______ .
              \(\rm{(3)}\)改进后的实验与实验室测定方法比较有什么优点: ______ \(\rm{(}\)任意一点即可\(\rm{)}\).
              【实验探究\(\rm{2}\)】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红磷燃烧温度最低要达到\(\rm{240℃}\),而白磷达到燃烧的温度仅为\(\rm{40℃}\),于是他也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装置如图\(\rm{4}\),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滑动的活塞的玻璃容器中放入几粒白磷,将玻璃容器固定好,放在盛有\(\rm{85℃}\)热水的烧杯上\(\rm{.}\)活塞在整个实验中的运动状况是 ______ ,原因是 ______ ,最后停在刻度 ______ 处\(\rm{.}\)
            • 9.

              下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rm{(}\)  \(\rm{)}\)

              A.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可防止瓶底炸裂
              B.该实验所用红磷的量不足可能造成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
              C.实验时,点燃的红磷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橡胶塞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 10.

              如图的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A.测定空气中\(\rm{O_{2}}\)含量   
              B.检验\(\rm{H_{2}}\)的纯度
              C.探究燃烧的条件       
              D.证明\(\rm{CO_{2}}\)密度比空气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