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物质的变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请根据下列变化的现象或结果的差异以及题给示例,说出相应的影响因素。
              现象或结果的差异 影响因素
              示例:生铁容易锈蚀,而钢则不易锈蚀。 物质的组成
              \(\rm{(1)}\)木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则生成一氧化碳。 ______
              \(\rm{(2)}\)一氧化碳能将红棕色的氧化铁还原成黑色铁粉,二氧化碳则不能。 ______
              \(\rm{(3)}\)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在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内二氧化碳和水却能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______
              \(\rm{(4)}\)石灰石粉末和稀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速率。 ______
            • 2.
              金属钴\(\rm{(Co)}\)在国防工业中有重要应用。某矿石中含钻的氧化物\(\rm{(CoO}\)、\(\rm{Co_{2}O_{3})}\)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用硫酸酸浸的方法提取钴元素,并探究最佳提取条件
              \(\rm{(1)}\)写出下列化合物中\(\rm{Co}\)元素的化合价:\(\rm{CoO}\) ______ ,\(\rm{Co_{2}O_{3}}\) ______ 。
              \(\rm{(2)}\)酸浸时钻的氧化物发生如下反
              反应\(\rm{I}\)   \(\rm{CoO+H_{2}SO_{4}═CoSO_{4}+H_{2}O}\)
              反应Ⅱ\(\rm{2Co_{2}O_{3}+4H_{2}SO═4CoSO_{4}+O_{2}↑+4H_{2}O}\)
              反应Ⅲ\(\rm{Co_{2}O_{3}+2H_{2}SO_{4}+Na_{2}SO_{3}═2CoSO_{4}+2H_{2}O+Na_{2}SO_{4}}\)
              \(\rm{①}\)反应后溶液中含钻元素的微粒是 ______ \(\rm{(}\)填化学符号\(\rm{)}\)
              \(\rm{②}\)已知反应前矿石中\(\rm{CoO}\)的质量为\(\rm{ag}\),\(\rm{Co_{2}O_{3}}\)的质量为\(\rm{bg}\),则理论上可以生成\(\rm{CoSO_{4}}\) ______ \(\rm{g(}\)用含\(\rm{a}\)、\(\rm{b}\)的式子表示\(\rm{)}\)
              \(\rm{(3)}\)为探究最佳提取条件,将矿石在一定条件下酸浸\(\rm{4}\)小时,测量钴元素的浸出率部分数据如下:
              编号 矿石用量\(\rm{(g)}\) 硫酸用量\(\rm{(g)}\) \(\rm{Na_{2}SO_{3}}\)用量\(\rm{(g)}\) 温度\(\rm{(℃)}\) 钴元素浸出率\(\rm{(\%)}\)
              \(\rm{1}\) \(\rm{85.71}\) \(\rm{12.62}\) \(\rm{0}\) \(\rm{85}\) \(\rm{56.39}\)
              \(\rm{2}\) \(\rm{85.71}\) \(\rm{6.31}\) \(\rm{0}\) \(\rm{85}\) \(\rm{49.98}\)
              \(\rm{3}\) \(\rm{85.71}\) \(\rm{6.31}\) \(\rm{0}\) \(\rm{65}\) \(\rm{43.33}\)
              \(\rm{4}\) \(\rm{85.71}\) \(\rm{6.31}\) \(\rm{0.43}\) \(\rm{65}\) \(\rm{79.95}\)
              \(\rm{5}\) \(\rm{85.71}\) \(\rm{6.31}\) \(\rm{0.86}\) \(\rm{65}\) \(\rm{74.77}\)
              \(\rm{①}\)本实验研究了哪些因素对钴元素浸出率的影响 ______ ;
              \(\rm{②}\)根据上表数据,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钻元素的浸出率 ______ ;
              \(\rm{③}\)工业生产中采用实验 ______ \(\rm{(}\)填编号\(\rm{)}\)的提取条件更合理。
            • 3.
              经过学习我们逐渐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快慢、现象、生成物等与反应物的量的多少、反应条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rm{.}\)请各举一例说明:
              \(\rm{(1)}\)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rm{(2)}\)反应物的量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
            • 4.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1)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请举出一实例 ______
              (2)同种食品在夏天比冬天更容易变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一实例说明 ______
            • 5. 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作出了如下三种猜想,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实验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______ ______ 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
              (2) 燃烧与氧气有关 ______ ______ 燃烧需要氧气
              (3) 燃烧与温度有关 ______ ______ 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6. (1)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气体分子数与其体积成正比.燃烧煤气(主要成分为CO何H2)的灶具如需改烧天然气,灶具的改进方法是调整灶具进风口增大.如不作改进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是什么?
              (2)实验时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请举出实例说明.
            • 7.
              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作出了如下三种猜想,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rm{.}\)请你在下表空格中,填写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实验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rm{(1)}\) 燃烧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______ ______ 物质必须具有可燃性
              \(\rm{(2)}\) 燃烧与氧气有关 ______ ______ 燃烧需要氧气
              \(\rm{(3)}\) 燃烧与温度有关 ______ ______ 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8.
              比较、分析、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rm{.}\)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外界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反应\(\rm{.}\)请参照示例归纳反应规律
              组别 化学方程式 规律
              示例 \(\rm{C+O_{2}(}\)充足\(\rm{) \dfrac { \overset{\;{点燃}\;}{ .}}{\;}CO_{2}}\)
              \(\rm{C+O_{2}(}\)不充足\(\rm{) \dfrac { \overset{\;{点燃}\;}{ .}}{\;}2CO_{2}}\)
              反应物相同时,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不同.
              \(\rm{(1)}\) \(\rm{4Na+O_{2}═2Na_{2}O}\)
              \(\rm{4Na+O_{2} \dfrac { \overset{\;\;\triangle \;\;}{ .}}{\;}Na_{2}O_{2}}\)
              \(\rm{(2)}\) \(\rm{3Cu+8HNO_{3}(}\)稀\(\rm{)═3Cu(NO_{3})_{2}+2NO↑+4H_{2}O}\)
              \(\rm{Cu+4HNO_{3}(}\)浓\(\rm{)═3Cu(NO_{3})_{2}+2NO_{2}↑+2H_{2}O}\)
            • 9.
              众所周知,酚酞溶液遇\(\rm{NaOH}\)溶液变红\(\rm{.}\)但是,在分组实验中\(\rm{(}\)如图所示\(\rm{)}\),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溶液变红后褪色;有的出现白色浑浊物.
              【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酚酞溶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
              【猜想与假设】
              Ⅰ\(\rm{.}\)红色褪去,与\(\rm{NaOH}\)溶液和空气中的\(\rm{CO_{2}}\)反应有关.
              Ⅱ\(\rm{.}\)红色褪去,与\(\rm{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Ⅲ\(\rm{.}\)出现白色浑浊物,与酚酞溶液的浓度有关.
              【进行实验】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rm{1}\) 向盛有\(\rm{2mL}\) \(\rm{Na_{2}CO_{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rm{5}\)滴\(\rm{0.5\%}\)的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rm{2}\) \(\rm{1}\)号试管\(\rm{0.1min}\)红色褪去
              \(\rm{2}\)号试管\(\rm{5min}\)红色褪去
              \(\rm{3}\)号试管\(\rm{30min}\)红色明显变浅
              \(\rm{4}\)号试管\(\rm{120min}\)红色无明显变化
              \(\rm{3}\) 取\(\rm{3}\)支试管,分别加入\(\rm{2mL}\)水, ______ . 酚酞溶液浓度\(\rm{/\%}\) 浑浊程度\(\rm{]}\)
              \(\rm{5}\) 大量浑浊物
              \(\rm{2}\) 少量浑浊物
              \(\rm{0.5}\) 无浑浊物
              【解释与结论】
              \(\rm{(1)NaOH}\)与\(\rm{CO_{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2)}\)实验\(\rm{1}\)的现象表明,猜想与假设\(\rm{1}\) ______ \(\rm{(}\)填“成立”或“不成立”\(\rm{)}\).
              \(\rm{(3)}\)由实验\(\rm{2}\)得出结论:出现“溶液变红后褪色”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 .
              \(\rm{(4)}\)实验\(\rm{3}\)的操作步骤:取\(\rm{3}\)支试管,分别加入\(\rm{2mL}\)水, ______ .
              【反思与评价】
              \(\rm{(5)}\)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酚酞溶液浓度为\(\rm{0.5\%}\),建议选用\(\rm{NaOH}\)溶液的浓度为 ______ \(\rm{\%.}\)
              \(\rm{(6)}\)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rm{3}\)得出“猜想与假设Ⅲ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 ______ .
            • 10. 北塘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若干问题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rm{(}\)一\(\rm{)}\)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rm{A}\)小组设计了以下对比实验:
              \(\rm{a.}\)将\(\rm{12.25g}\) \(\rm{KClO_{3}}\)与\(\rm{5.0g}\) \(\rm{MnO_{2}}\)均匀混合加热
              \(\rm{b.}\)将\(\rm{12.25g}\) \(\rm{KClO_{3}}\)与\(\rm{5.0g}\) \(\rm{CuO}\)均匀混合加热
              \(\rm{(1)}\)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rm{O_{2}}\)的快慢\(\rm{.}\)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rm{①}\)测相同时间内产生\(\rm{O_{2}}\)的体积;   \(\rm{②}\)测______.
              \(\rm{(2)}\)试计算:\(\rm{12.25g}\) \(\rm{KClO_{3}}\)中所含氧元素质量与多少克过氧化氢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rm{(}\)请写出计算过程\(\rm{)}\).
              \(\rm{(}\)二\(\rm{)}\)为探究影响双氧水分解速度的某种因素,\(\rm{B}\)小组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
              双氧水的质量 双氧水的浓度 \(\rm{MnO_{2}}\)的质量 相同时间内产生\(\rm{O_{2}}\)的体积
              \(\rm{I}\) \(\rm{50.0g}\) \(\rm{1\%}\) \(\rm{0.1g}\) \(\rm{9mL}\)
              \(\rm{50.0g}\) \(\rm{2\%}\) \(\rm{0.1g}\) \(\rm{16mL}\)
              \(\rm{50.0g}\) \(\rm{4\%}\) \(\rm{0.1g}\) \(\rm{31mL}\)
              【数据处理及结论】
              \(\rm{(3)}\)本实验中,测量\(\rm{O_{2}}\)体积的装置是______ \(\rm{(}\)选填如图\(\rm{1}\)中的装置编号\(\rm{)}\).

              \(\rm{(4)}\)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______,双氧水分解速率越快.
              \(\rm{(5)C}\)小组用如图\(\rm{2}\)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______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rm{(}\)三\(\rm{)D}\)小组在加热二氧化锰样品时,发现有气泡产生\(\rm{(}\)如图\(\rm{3)}\),于是他们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rm{(6)}\)对气体成分的探究:加热二氧化锰样品,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试管口,木条熄灭\(\rm{.}\)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的气体是______.
              \(\rm{(7)}\)对气体来源的探究:
              【假设\(\rm{1}\)】甲同学认为:该气体来自于试管中的空气,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假设是否成立.
              实验步骤及现象 结论
              按图\(\rm{3}\)装置,加热空的试管,另一端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假设 ______ \(\rm{(}\)填“成立”或“不成立”\(\rm{)}\).
              【假设\(\rm{2}\)】乙同学认为:二氧化锰样品中可能混有炭粉,炭粉发生反应生成了该气体\(\rm{.}\)他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氧化钠溶液会与该气体反应,从而可吸收该气体\(\rm{.}\)于是他设计了如图\(\rm{4}\)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其中\(\rm{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rm{A}\)中的反应是否完全,则\(\rm{B}\)中的试剂是______,实验中观察到\(\rm{D}\)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rm{.}\)他又用氮气代替空气\(\rm{(}\)氮气不参与该实验中的任何反应\(\rm{)}\),重复上述实验,发现\(\rm{D}\)处澄清的石灰水也变浑浊.
              【结论】通过乙同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锰中混有炭粉,炭粉与______反应产生了这种气体.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