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rm{(1)}\)图\(\rm{1}\)中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 ______ 。
              \(\rm{(2)}\)某兴趣小组同学装配好图\(\rm{2}\)装置,确认气密性良好后,将弹簧夹松开,直接给足量的红磷加热,红磷燃烧后,一开始活塞的运动方向为 ______ ,反应完全并冷却后,注射器活塞最终将停留在约为 ______ \(\rm{mL(}\)填整数\(\rm{)}\)刻度处。
              \(\rm{(3)}\)图\(\rm{3}\)为电解水的实验,\(\rm{a}\)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为 ______ ,此实验可以说明水是由 ______ 组成的;
              \(\rm{(4)}\)丙的作用是 ______ ;图\(\rm{4}\)需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吗? ______ \(\rm{(}\)填“是或否”\(\rm{)}\)。
            • 2.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的水,并五等分水面以上的容积,做上记号\(\rm{.}\)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稍过量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看到的现象是\(\rm{①}\) ______ ;
              \(\rm{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上升约至\(\rm{1}\)刻度处,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______ ;
              \(\rm{③}\)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 ______ ,该气体 ______ \(\rm{(}\)填“支持”或“不支持”\(\rm{)}\)燃烧;
              \(\rm{④}\)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______ ;
              \(\rm{⑤}\)小梅同学探究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试验之后,又设计了如甲装置所示的实验,红磷和木炭均为足量,分别把\(\rm{A}\)、\(\rm{B}\)两瓶中的红磷和木炭点燃,将燃烧完毕冷却至室温后,打开\(\rm{C}\)、\(\rm{D}\)两处的夹子,想一想.

              \(\rm{(1)}\)她将看到甲装置的烧杯中的水进入 ______ 瓶,原因是 ______ .
              \(\rm{(2)}\)如果将甲装置改装成乙装置,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 3.
              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rm{(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______ 。
              \(\rm{(2)}\)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 。
              \(\rm{(3)}\)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五分之一,原因是 ______ 。
              \(\rm{(4)}\)集气瓶内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 4. 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小明同学取足量的红磷、镁条、木炭分别在等体积的\(\rm{A}\)、\(\rm{B}\)、\(\rm{C}\)三瓶空气中同时燃烧,充分燃烧后恢复到常温再松开止水夹,发现集气瓶\(\rm{B}\)中进水最多,\(\rm{C}\)中进入水量很少。\(\rm{(}\)已知:镁条在空气中点燃会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还会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黄色固体氮化镁。\(\rm{)}\)

              \(\rm{(1)A}\)、\(\rm{B}\)装置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为______,写出\(\rm{C}\)装置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rm{(2)}\)实验中红磷、镁条、木炭都用足量的目的是______。
              \(\rm{(3)}\)水停止倒吸后发现集气瓶\(\rm{B}\)中的水量明显高于集气瓶\(\rm{A}\)的原因是______。
              \(\rm{(4)}\)从以上实验说明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药品的选择除了需要足量外,还要考虑哪些因素:______、______。
            • 5.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基础上,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rm{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发现装置气密性良好。
              \(\rm{②}\)在集气瓶里装进适量\(\rm{a}\)体积的水,燃烧匙里放一小块白磷,在酒精灯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热,按图示把集气瓶中的空气密封起来,把集气瓶内的长导管伸到瓶底,长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
              \(\rm{③}\)把预先加热过的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观察到白磷立即着火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同时放热。
              \(\rm{④}\)待白磷燃烧熄灭后,稍加振荡,白烟消失。
              \(\rm{⑤}\)待集气瓶完全冷却到室温,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为\(\rm{b}\),整个集气瓶的体积为\(\rm{c}\)。
              \(\rm{⑥}\)根据\(\rm{a}\)、\(\rm{b}\)、\(\rm{c}\)三个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rm{(1)}\)在白磷开始燃烧到最后熄灭的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是 ______ 。
              \(\rm{(2)}\)若实验成功,请写出\(\rm{a}\)、\(\rm{b}\)、\(\rm{c}\)三个数据应满足的一个等式关系 ______ 。
              \(\rm{(3)}\)小组成员小宇无意间发现步骤\(\rm{⑤}\)集气瓶内的水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会变红。这一现象使组内成员积极地开展讨论,小玉认为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使溶液显酸性,但小张马上反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而实验中又没有产生二氧化碳,短时间内不可能使溶液显酸性。请根据正确的观点,对变红现象提出大胆的猜想: ______ 。
              \(\rm{(4)}\)上述实验中,若集气瓶内的导管没有被液面封住,则导致测量的结果将 ______ \(\rm{(}\)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rm{)}\)。
            • 6.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同学设计如下方案:
              小华: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rm{.(}\)燃烧匙中药品为红磷\(\rm{)}\)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rm{(2)}\)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rm{ \dfrac {1}{5}}\),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rm{.(}\)写\(\rm{2}\)点\(\rm{)}\)
              \(\rm{(3)}\)如将燃烧匙中红磷换成硫粉,实验能否成功?为什么?______.
            • 7. 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rm{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rm{5}\)等份,并作好标记.
              \(\rm{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rm{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
              \(\rm{(2)}\)步骤\(\rm{②}\)集气瓶中的现象是______;步骤\(\rm{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由此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
              \(\rm{(3)}\)由本实验还可推知氮气的哪些性质?试写出一种:______.
              \(\rm{(4)}\)若将红磷换成木炭,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______\(\rm{(}\)填“能”或“否”\(\rm{)}\)?理由是______.
            • 8.

              在研究“铁生锈的条件”的实验中,某兴趣小组对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请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铁生锈条件的探究.

              【实验内容】取\(\rm{3}\)段光亮无锈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放入\(\rm{3}\)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底部,进行下列实验,实验要保证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实验\(\rm{①②}\)无明显现象,实验\(\rm{③}\)中铁丝生锈,且试管内空气体积减小.

              【实验结论】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                      \(\rm{(}\)填名称\(\rm{)}\)发生反应的结果.

              【实验思考】

              \(\rm{(1)}\)当铁丝足量,时间足够长,实验\(\rm{③}\)进入试管内的水的体积约占试管体积的           

              \(\rm{(2)}\)该实验创新之处在于:可根据铁丝表面的铁锈和_______________两种现象来判断铁丝反应进行的情况.

              \(\rm{(3)}\)用完的菜刀要擦干存放,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 9.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某科学家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rm{(}\)实验装置如图\(\rm{1).}\)该科学家是                   \(\rm{(}\)填\(\rm{)}\)

              A.门捷列夫 \(\rm{B.}\)达尔文 \(\rm{C.}\)拉瓦锡 \(\rm{D.}\)牛顿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rm{(}\)装置如图\(\rm{2)}\),实验开始时止水夹夹在       \(\rm{(}\)填橡皮管或玻璃管\(\rm{)}\)上,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rm{.}\)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rm{21\%}\).
              【提出问题】用红磷燃烧的方法为什么不能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进行猜想】\(\rm{(1)}\)装置漏气;\(\rm{(2)}\)                 ,装置内氧气未反应完有剩余;\(\rm{…}\)
              【实验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分别用过量的红磷和白磷进行该实验,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分别为\(\rm{8.85\%}\)和\(\rm{3.21\%}\),请从下表信息中分析产生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颜色、状态

              熔点\(\rm{/℃}\)

              着火点\(\rm{/℃(}\)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rm{)}\)

              密度\(\rm{/(g/cm3)}\)

              红磷

              暗红色固体

              \(\rm{590}\)

              \(\rm{240}\)

              \(\rm{2.34}\)

              白磷

              白色或黄白色固体

              \(\rm{44.1}\)

              \(\rm{40}\)

              \(\rm{1.82}\)

              【实验探究\(\rm{1}\)】小明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探究用铁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于是进行了实验通过\(\rm{7}\)天测得的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rm{19.13\%}\).
              【交流与反思】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的主要优点及原因:                                 
              【实验探究\(\rm{2}\)】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利用铁粉、炭粉、氯化钠等物质又进行了实验\(\rm{(}\)装置如图\(\rm{3)}\),\(\rm{8}\)分钟后测得的数据如表:

               实验前的体积

               实验后的体积

               集气瓶内空气

              烧杯内蒸馏水 

               烧杯内剩余蒸馏水

               \(\rm{131}\)\(\rm{m}\)\(\rm{L}\)

               \(\rm{90.0}\)\(\rm{m}\)\(\rm{L}\)

               \(\rm{63.6}\)\(\rm{m}\)\(\rm{L}\)

              请计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 ______\(\rm{(}\)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rm{)}\)                 

              【结论与反思】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择铁粉、炭粉、氯化钠进行实验,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拓展延伸】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rm{[}\)铜绿的主要成分为\(\rm{Cu_{2}(OH)_{2}CO_{3}]}\),若将图\(\rm{3}\)装置中的铁换成足量的铜进行实验,请判断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                
            • 10. 氧气、水是我们身边重要的物质.
              \(\rm{(1)A}\)、\(\rm{B}\)、\(\rm{C}\)都是研究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实验.

              \(\rm{①}\)关于\(\rm{A}\)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______ .
              A.实验时红磷应足量                 \(\rm{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C.红磷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rm{D.}\)最终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为氧气的体积
              \(\rm{②B}\)图试管\(\rm{1}\)中的气体为 ______ ,\(\rm{C}\)图中净化水的方法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______ .
              \(\rm{(2)}\)将\(\rm{40g}\)质量分数为\(\rm{35\%}\)的浓盐酸,稀释成\(\rm{10\%}\)的稀盐酸,需加水的质量为 ______
              A.\(\rm{40g}\) \(\rm{B.50g}\) \(\rm{C.100g}\) \(\rm{D.140g}\)
              \(\rm{(3)}\)生活中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的一种常见方法是 ______ ,我们应该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请你写出一条节约用水的建议.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