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兴趣小组做了提纯\(\rm{NaCl}\)的实验


              图一

              图二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rm{(1)}\)操作\(\rm{①}\)、\(\rm{②}\)、\(\rm{③}\)依次为如图\(\rm{2}\)中的______\(\rm{(}\)填序号\(\rm{)}\);

              \(\rm{(2)}\)图\(\rm{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rm{(3)}\)若得到\(\rm{NaCl}\)的产量比实际值偏低,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rm{(}\)填序号\(\rm{)}\);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混合液流入滤液中

              B.蒸发时受热不均匀,有晶体溅出

              C.蒸发时,看到有晶体析出,立即停止加热

              D.溶解\(\rm{15g}\)含有泥沙的\(\rm{NaCl}\)样品时,加入的水量不足

            • 2.

              某研究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rm{(}\)示意图如下\(\rm{)}\)进行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该反应充气原理是: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

              \(\rm{⑴}\)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rm{⑵}\)室温时,用\(\rm{pH}\)试纸测得溶液的\(\rm{pH=3}\),该溶液呈______性。

              探究白色粉末成分: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

              【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完成下表:

              操作步骤

              现象

              结论

               

               

               

              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

              实验二: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稀盐酸,并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rm{(}\)装置如图\(\rm{)}\),记录如下表:



              \(\rm{⑶}\)实验装置中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表中\(\rm{a=}\)______;\(\rm{V_{1}}\)____\(\rm{V_{2}(}\)填“\(\rm{﹥}\)”、“\(\rm{﹤}\)”或“\(\rm{=}\)”\(\rm{)}\)。
              【分析并得出结论】

              \(\rm{⑷}\)分析上表中数据得出结论:白色粉末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

            • 3.

              化学兴趣小组对“锌与稀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rm{①}\)可能与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关;\(\rm{②}\)可能与锌的形状有关。

              【设计并实验】兴趣小组用\(\rm{100mL}\)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和\(\rm{5g}\)不同形状的锌进行如下实验\(\rm{(}\)时间为\(\rm{3}\)分钟\(\rm{)}\)。

              编号

              硫酸的质量分数

              \(\rm{(}\)均取\(\rm{20mL)}\)

              锌的形状

              \(\rm{(}\)均取 \(\rm{1g}\) \(\rm{)}\)

              氢气的体积\(\rm{(mL)}\)

              \(\rm{(}\)均收集\(\rm{3}\)分钟\(\rm{)}\)

              \(\rm{1}\)

              \(\rm{20\%}\)

              锌粒

              \(\rm{31.7}\)

              \(\rm{2}\)

              \(\rm{20\%}\)

              锌片

              \(\rm{50.9}\)

              \(\rm{3}\)

              \(\rm{30\%}\)

              锌粒

              \(\rm{61.7}\)

              \(\rm{4}\)

              \(\rm{30\%}\)

              锌片

              \(\rm{79.9}\)

                 \(\rm{(1)}\)锌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下图所示装置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则正确的链接顺序是: 氢气\(\rm{→}\)______________________\(\rm{(}\)填导管口序号\(\rm{)}\)。

              【收集证据】

              \(\rm{(3)}\)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______。

              【得出结论】依据上表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

              \(\rm{(4)}\)下表是兴趣小组第\(\rm{①}\)组实验根据前\(\rm{6}\)分钟记录详细数据\(\rm{(}\)每分钟记录一次产生氢气的体积\(\rm{)}\)。

              时段\(\rm{(}\)均为\(\rm{1}\)分钟\(\rm{)}\)

              第\(\rm{1}\)分钟

              第\(\rm{2}\)分钟

              第\(\rm{3}\)分钟

              第\(\rm{4}\)分钟

              第\(\rm{5}\)分钟

              第\(\rm{6}\)分钟

              \(\rm{H2}\)的体积\(\rm{/mL}\)

              \(\rm{3.1}\)

              \(\rm{16.7}\)

              \(\rm{11.9}\)

              \(\rm{9.6}\)

              \(\rm{7.6}\)

              \(\rm{6.0}\)

               请解释锌与稀硫酸反应由快变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可能还会受_____________因素影响,如果用实验验证该因素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该控制________________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则相同。

            • 4.
              小华同学配制\(\rm{50g}\)溶质质量分数为\(\rm{20\%}\)的\(\rm{NaCl}\)溶液,操作流程如图\(\rm{1}\):
              \(\rm{(1)}\)小华同学应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 ______ ;
              \(\rm{(2)}\)指出图中的一处错误: ______ ;
              \(\rm{(3)}\)在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已偏向分度盘左侧,他接下来的操作是 ______ ;
              \(\rm{(4)}\)在用量简量取水的过程巾,当液面接近刻度线时,他的操作如\(\rm{2}\)图所示,其中规范的是 ______ \(\rm{(}\)填序号\(\rm{)}\).

              \(\rm{(5)}\)如果小华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rm{20\%}\),则造成此误差的可能原因有 ______ \(\rm{(}\)填序号\(\rm{)}\).
              A.称量前天平没有调平    \(\rm{B.}\)称量纸上残留少量食盐  \(\rm{C.}\)向烧杯中加水时,有少量水溅出烧杯外.
            • 5.

              某实验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其中集气瓶的容积为\(\rm{250ml}\),请回答以下问题:

                                                           


              \(\rm{(1)}\)红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m{(2)}\)补全空白处的实验步骤:
              \(\rm{a.}\)组装仪器,然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b.}\)如图所示,在集气瓶中加入\(\rm{50ml}\) 水,并夹紧止水夹;
              \(\rm{c.}\)取过量红磷放入燃烧匙,点燃后立即伸入集气瓶,迅速塞紧胶塞;
              \(\rm{d.}\)待红磷熄灭后,打开止水夹,记录此时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rm{(3)}\)同学们按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rm{30ml}\) ,造成该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4)}\)该小组同学尝试使用其它物质代替红磷进行上述实验,并且查阅了相关资料,如图所示,下列物质不能用于代替红磷进行该实验的有 _________\(\rm{(}\)填字母序号\(\rm{)}\)。
              A.木炭   \(\rm{B.}\)铁丝   \(\rm{C.}\)镁条
            • 6.

              “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有多种方法,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rm{.}\)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红磷必须过量的原因是_______,点燃红磷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该实验除了得出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之外,还能得出氮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rm{(}\)任写一点\(\rm{)}\);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rm{\dfrac{1}{7}}\),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rm{(}\)写出两点\(\rm{)}\).

            • 7.

              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该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rm{①}\)将图中的集气瓶里水面以上容积分为\(\rm{5}\)等份,并作好标记。          

              \(\rm{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人足量的红磷,将胶皮管上的止水夹夹紧,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

              \(\rm{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rm{(2)}\)红磷燃烧时的主要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磷燃烧时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rm{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m{(3)}\)实验结束后发现测量值小于\(\rm{1/5}\),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rm{(}\)答两点即可\(\rm{)}\)

              \(\rm{(4)}\)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 ______,此实验还能得出该气体的性质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8.

              在实验室里,小明与同学欲用如图所示装置\(\rm{(}\)气密性良好\(\rm{)}\)和药品制取氧气并验证其有关性质。


              \(\rm{(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rm{(}\)填装置字母\(\rm{)}\),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若用装置\(\rm{F}\)收集氧气,气体从________\(\rm{(}\)选填“\(\rm{a}\)”或“\(\rm{b}\)”\(\rm{)}\)端通入。

              \(\rm{(2)}\)小明同学发现\(\rm{B}\)装置有一处明显错误:_________________,将装置\(\rm{B}\)改正后放入相应药品,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又用下图装置用相同药品制取氧气,用装满水的\(\rm{10mL}\)量筒代替小试管收集。

              \(\rm{①10mL}\)量筒的最大刻度靠近_________端\(\rm{(}\)填写“\(\rm{M}\)”或“\(\rm{N}\)”\(\rm{)}\)。

              \(\rm{②}\)当\(\rm{10mL}\)量筒中的水全部被排尽后,实际收集到的氧气体积\(\rm{V}\)_______\(\rm{10.0mL(}\)填写“\(\rm{ > }\)”、“\(\rm{=}\)”或“\(\rm{ < }\)”\(\rm{)}\)。

              \(\rm{③}\)反应结束后,二氧化锰\(\rm{(}\)难溶于水\(\rm{)}\),实验室可以通过________\(\rm{(}\)填操作名称\(\rm{)}\)回收,该操作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___、________。回收后的二氧化锰还可以在上进反应中反复使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将点燃的蜡烛放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并检验燃烧的产物\(\rm{.}\)这瓶氧气不能用________\(\rm{(}\)填装置字母\(\rm{)}\)收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侧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rm{(}\)填序号\(\rm{)}\)。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rm{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rm{84%}\)

            • 9.

              某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备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


              【资料卡片】\(\rm{①}\)红磷的着火点为\(\rm{240℃}\);\(\rm{②}\)饱和\(\rm{NaHCO_{3}}\)溶液可用于吸收\(\rm{HCl}\)气体;\(\rm{③20℃}\)时,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rm{④}\)氯化钙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rm{⑤}\)石灰石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

              \(\rm{(1)}\)反应开始后,\(\rm{B}\)中充满氧气,但红磷仍未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rm{(2)}\)装置\(\rm{G}\)中有干燥和湿润的紫色试纸各一张,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rm{(3)}\)若装置\(\rm{H}\)中溶液为饱和状态,反应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rm{(4)}\)反应完成后同学们对装置\(\rm{D}\)中剩余成分产生兴趣并展开探究:
              观察现象:装置\(\rm{D}\)中不再产生气泡,有部分固体剩余。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       猜想二: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猜想三: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探究一】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A. 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液体变红,将试管加热,液体不变紫。

              B. 向蒸馏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液体变红色,加热,液体再变紫色。
              C. 将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的稀盐酸加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以上实验说明溶液中有盐酸剩余,由此得出猜想一_____\(\rm{(}\)填“成立”或“不成立”\(\rm{)}\)。

              【实验探究二】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再向容器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又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由以上实验可知,猜想二与猜想三不成立的结论。

              【得出结论】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可得出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

            • 10.

              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多数只与氧气反应,但也有例外,如镁在空气中燃烧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燃烧匙内放入红磷,测得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rm{ \dfrac{1}{5} }\)。


              \(\rm{(1)}\)试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rm{(2)}\)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在不改动装置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后,几乎没有水进入集气瓶中,原因是                                                      

              \(\rm{(3)}\)若用镁条代替红磷,实验后,集气瓶中进入的水量应该   \(\rm{(}\)填“大于”或“小于”\(\rm{) \dfrac{1}{5}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