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标示①仪器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通常选择图中的    (填装置编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辚获得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如图所示的F装置和G装置进行除杂和干燥,导管口连接的正确顺序是:气体→    →D;
              (4)实验室通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甲烷,则制取并收集甲烷的装置应选择    
            • 2.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生成白色沉淀).但是,在分组实验中,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如图1所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石灰水未变浑浊;有的出现浑浊后又变澄清(沉淀消失).

              【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
              I.石灰水未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氯化氢气体.
              Ⅱ.石灰水未变浑浊,是因为    
              Ⅲ.石灰水出现浑浊后又变澄清,与石灰水的浓度、通入二氧化碳的时间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提示:①实验中所用盐酸与分组实验所用盐酸相同;
              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步骤1:分别取一定体积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与一定体积的蒸馏水混合配制成50mL溶液.
              步骤2:分别向50mL溶液中通入一段时间的二氧化碳,记录现象.
              实验序号V饱和石灰水/mLV蒸馏水
              /mL
              出现现象所需时间/s
              开始浑浊明显浑浊沉淀减少是否澄清
              5001956366持续通入CO28min以上,沉淀不能完全消失
              40102451245
              30202544128
              203027356789s后完全澄清
              1040通3min以上,均无明显现象
              【解释与结论】
              (1)实验中,所用石灰水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
              (2)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    
              (4)通过实验分析,猜想 I    (填“成立”或“不成立”),猜想Ⅱ、Ⅲ成立.
              【反思与评价】
              (5)向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为避免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你的建议是    
            • 3. CO2在高温下能与木炭反应生成CO.为验证该反应,某课外兴趣小组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装置图如下:
              (1)根据装置图,填写如表:
              仪器标号仪器中所加物质作用
              A石灰石,稀盐酸石灰石与盐酸作用产生CO2
              B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CO2不反应)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C        
              D        
              E        
              (2)D处要增加的仪器的名称是    
              (3)写出CO2在高温下与木炭反应生成CO的化学方程式    
              (4)验证CO的方法是    
            • 4.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2)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其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    (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为了除去CO2中HCl、水蒸气等杂质得到纯净、干燥的CO2,装置(如图F)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    (填字母)
              A.1→2→4→3
              B.2→1→3→4
              C.4→3→1→2
              D.3→4→2→1.
            • 5. 纯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一)制备探究:如图是工业生产纯碱的主要流程示意图.

              [查阅资料]
              ①粗盐水中含有杂质MgCl2、CaCl2
              ②常温下,NH3极易溶于水,CO2能溶于水,
              ③NaHCO3加热易分解,Na2CO3加热不易分解.
              (1)写出除去粗盐水中MgCl2的化学方程式:    
              (2)在工业生产纯碱工艺流程中,先“氨化”后“碳酸化”的目的是    ,“碳酸化”时,NaCl、NH3、CO2和H2O相互作用析出NaHCO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碳酸化”后过滤获得的NH4Cl可用作氮肥,也可先加热NH4Cl溶液,再加入熟石灰获得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4)煅烧制得纯碱的化学方程式是    
              (二)成分探究
              [提出问题]纯碱样品中含有哪些杂质?
              [猜想]
              猜想一:可能含有NaHCO3; 猜想二:可能含有NaCl;猜想三:NaHCO3和NaCl
              [实验探究]确定纯碱中是否含NaHCO3.实验装置和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称量D、E装置总质量为200.0g,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10.6 g纯碱试样放入锥形瓶中,按上图组装仪器,进行如下操作    ,后缓缓鼓入一段时间空气;
              ②按一定要求正确操作后,加入足量稀硫酸,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再次打开止水夹K1,从导管a处再次缓缓鼓入空气;
              ③一段时间后再次称量装置D、E的总质量为204.84g.
              [实验讨论]
              (5)步骤①中“如下操作”是指    
              (6)装置B中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7)装置B中生成CO2的质量为4.84g,通过计算说明纯碱中    含NaHCO3(填字母).(写出计算过程)
              A.一定             B.一定不            C.可能       D.无法确定
              (8)另取10.6样品,加入a g 14.6%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再将所得溶液蒸干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为W,当W的值满足    条件时,样品中含有NaCl.
            • 6. 已知,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是一种浅黄色固体粉末,可用作呼吸面具里的供氧剂,利用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与Na2O2反应放出O2,供给人的正常生命活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某同学利用该反应原理制取氧气,设计了如图一的实验装置.

              (1)装置①中CO2的制取方法有多种:若用加热NaHCO3固体制取CO2,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选填图二字母)
              (2)为收集纯净干燥的O2,装置④中盛放的试剂为    ,⑤中收集装置可选用    (填序号).
              A.排水集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向上排空气法    D.真空袋收集法
              (3)当观察到装置②中    时应停止通CO2
              (4)此外,过氧化钠也能与水迅速而剧烈反应,生成碱和氧气,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用此反应制取O2,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    (选填图二中字母).
            • 7. 为了制取C02气体并验证其性质,小林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图1所示的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为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少量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装置字母代号).
              (2)若用图1中的装置E、F、G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F中的现象是    ,G中观察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3)小波同学是位善于动脑筋的学生,他将装置B进行了改进(如图2中I和Ⅱ).
              装置I的主要优点是    ,装置Ⅱ的主要优点是    
              用装置I制取二氧化碳时,若将其中的铜网换成铁网,产生的后果是    
            • 8. (2016•岑溪市一模)一天,小晨去郊游,在路上意外发现了几枚铜钱,上面有经色斑点.这些绿色斑点是怎么形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围绕这些问题,她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铜制品长时间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成铜绿[Cu2(OH)2CO3],铜绿不稳定,受热后易分解;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固体,遇水会变蓝.
              【猜想1】根据铜绿的成分,小晨猜测,铜变成铜绿是铜与空气中的O2        (填化学式)等物质发生反应所致.
              【猜想2】小曦还推测,铜绿受热分解的生成物为铜、氧气、水和二氧化碳.但小施认为不合理,她的理由是: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铜绿受热分解的生成物,同学们从铜钱上取下适量的铜绿,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连接装置如图,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干燥后的铜绿放入试管A中加热.
              【解释与结论】
              (1)A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原因是    
              (2)B装置的作用是    
              (3)在实验中观察到的A装置中绿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取少量黑色固体放入另一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溶解,变成蓝色溶液.则可推测铜绿分解产物中有    
              (4)在实验中还观察到C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小曦认为铜绿分解产物中有    ,但小施认为应该把BC装置调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她的理由是:    .根据小施的提议,同学们重新组装了仪器并进行了实验.
              (5)在实验中,除了观察到以上现象外,同学们还观察到B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你写出铜绿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9. 将过量的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各题:
              (一)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固体为CuCO3,理由: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猜想二:固体为Cu(OH)2,理由:Na2CO3溶液呈    (填“酸”或“碱”)性.
              猜想三: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
              (二)资料查阅:
              ①Cu(OH)2和CuCO3晶体均不带结晶水;   
              ②Cu(OH)2、CuCO3受热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三)设计与实验:
              Ⅰ.固体的获取:
              (1)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经    、洗涤、低温烘干得蓝色固体.
              (2)判断固体已洗净的方法及现象    
              Ⅱ.用如图所示装置,定性探究固体的成分.

              (3)若用装置A、B组合进行实验,B中无现象,则猜想    正确;
              (4)小组同学将装置按 A、        (填“B”、“C”)的顺序组合进行实验,验证出猜想三是正确的,实验中:B中的现象为    ,C中的现象为    
              结论: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
            • 10. 下列是实验室制备CO2,并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关闭活塞N,打开活塞M,向装置A中加入稀盐酸,装置B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当观察到C处的石灰水变浑浊时,则C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2)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用A、D、E、F、G制取纯净干燥的CO2气体,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则装置E中应盛装    溶液,装置G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3)实验室要制取干燥的氧气并验满,也可用上述装置.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并从A、D、E、F、G装置中,选用    (填字母编号).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