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5秋•房山区期末)新年联欢晚会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大烧杯中盛有一只燃着的蜡烛和一团包有过氧化钠(Na2O2)的棉花,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蜡烛慢慢的熄灭,然后棉花突然剧烈的燃烧起来.这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请你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和探究.
              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提出问题】棉花为什么会燃烧?
              【提出猜想】
              (1)可能是蜡烛燃烧引燃了棉花.
              (2)可能是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3)    
              【实验验证】
              序号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无现象猜想(1)    (填“成立”或“不成立”)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钠粉末,充分振荡,并        二氧化碳与过氧化
              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猜想(2)成立
                      猜想(3)成立
              【实验结论】
              (1)CO2 与Na2O2反应生成了氧气与一种化合物,化学方程式为    
              (2)通常CO2可作灭火剂,但有些物质(如Na2O2)着火,不能用CO2熄灭.
            • 2. (2015秋•合肥校级期末)寿春中学化学组的同学设计了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改良实验,如实验1.当火焰熄灭后发现留有剩余,硫为什么会熄灭呢?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猜想】
              甲同学猜想:硫燃烧耗尽了瓶内的氧气,所以它熄灭了;
              乙同学猜想:硫燃烧后瓶内的二氧化硫(不支持硫的燃烧)浓度过高导致硫熄灭了;
              丙同学猜想:甲和乙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他认为甲和乙都有道理;
              丁同学猜想:    
              【设计实验】丁同学设计了实验2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分析实验结论
              (1)把少量红磷放在铝制小盒内,然后放入装有细沙的集气瓶,塞紧瓶塞,用放大镜点燃硫,观察现象.硫燃烧一会儿就熄灭了.磷燃烧需满足的条件:①温度达到着火点;
                  
              丁同学的猜想正确.
              (2)待冷却后,用放大镜聚光加热铝盒内的红磷,观察现象.红磷燃烧,放出热量的同时产生了    
              【实验反思】(1)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2中硫燃烧的火焰颜色是    色.
              (2)实验1与课本实验相比,实验1的优点是    
              (3)实验2中细沙的作用是    
              (4)实验室中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不用硫代替红磷的原因是    
            • 3. 某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在实验室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通过排水法来测定所收集到氧气的体积.实验结束,乙同学意外发现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大于理论值,为此继续进行以下实验探究(忽略空气所致误差):
              【提出问题】出现“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大于理论值”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Ⅰ: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锰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Ⅱ:可能是反应生成的锰酸钾分解放出氧气;
              猜想Ⅲ:    
              【实验验证】
              实验一:取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证明猜想    错误.
              实验二:取少量锰酸钾于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若    ,则冷却后测得猜想Ⅱ正确.
            • 4. 在研究酸的性质时,小明用大小、外形均相同的铝片分别和pH相同的稀盐酸、稀硫酸反应.他意外发现:铝片与盐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反应现象的差异呢?小明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得出:pH相同的盐酸、硫酸,所含的氢离子浓度相同,导致反应现象差异只能是由酸中所含酸根离子的不同引起.于是小明提出了如下的假设:①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对反应无影响;②Cl-对反应无影响,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③Cl-能促进铝和酸的反应,SO42-能抑制铝和酸的反应.为了验证假设,小明进行了如表实验探究:
              组别相同的铝片pH=3
              的酸
              反应片刻后添加的试剂(少量)添加试剂后的反应现象
              11g铝片5ml硝酸Na2SO4无明显变化
              21g铝片5ml硝酸NaCl明显加快
              针对小明的上述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从如表的实验探究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若将第2组实验中添加的试剂NaCl改为HCl,能否完成探究任务?    (填“能”与“不能”),请说明原因.    
            • 5. (2014秋•杭州期末)自制泡菜,卫生有保障,原料配比随意.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即保存时间稍长,味道变酸,剌激肠胃.
              【原料准备】新鲜的红辣椒、大蒜头、生姜、大白菜.
              【制作过程】将原料与适量的食盐、白糖等混合均匀,装入泡菜坛,盖上坛盖,再向荷口装水至一半高度,这一过程叫腌制.
              【提出问题】腌好的泡菜时间一长,味道就逐渐变酸.这酸味哪来?怎么控制?
              【建立猜想】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经过分析判断,认为该酸味物质可能是碳酸.理由为坛内蔬菜是以C和H元素为主的化合物,与久放菜窖的白菜一样,在密封的有限空间里CO2浓度大.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通过盐、糖腌制的蔬菜细胞会失水.因此,坛内会出现少量的液体(主要成分是H2O).
              【评价检测】
              (1)坛顶荷口内装水至一半高度的目的是坛内保持一定量的氧气,有利于坛内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将白糖等有机物分解,有机物氧化分解将产生大量    气体.
              (2)简述证明在做泡菜过程中坛内CO2浓度较大的方法    ..
              (3)要测定泡菜酸性的强弱,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正确的测定方法是    ,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 6. 小明通过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某些性质,实验装置如下:

              (1)对比描述A、B的实验现象    
              (2)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 7. 小刚同学在学习了酶的知识后联系生活中重金属中毒事件,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猜想:酶的催化作用可能会受到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结合猜想小刚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铜属于重金属,钠不是重金属.
              设计实验】取试管4支,编号,按表分别加入试剂,摇匀,迅速置于37℃的水浴中,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碘液3滴,观察其颜色变化.
              编号0.25%淀粉溶液(ml)蒸馏水(ml)0.9%NaCl溶液(ml)0.9%CuSO4溶液(ml)唾液溶液(ml)加入碘液3滴后现象
              132---变蓝色
              231--1不变蓝
              33-1-1不变蓝
              43--11变蓝色
              【实验结论】酶的催化作用    
              【分析与交流】
              (1)小刚同学提出猜想的依据是:酶是一种    ,遇到重金属离子会变性.(填“糖类”、“脂肪”、“蛋白质”).
              (2)在看了小刚的设计及实验后,同桌的小王认为凭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小刚的猜想.你认为下列甲、乙、丙、丁四种改进方案是可行的有:    
              甲:将硫酸铜溶液更换成氯化铜溶液   乙:将氯化钠溶液更换成硫酸钠溶液
              丙:将硫酸铜溶液更换成硝酸铜溶液   丁:将氯化钠溶液更换成硝酸钠溶液.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