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rm{(}\)  \(\rm{)}\)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rm{A}\)  除去\(\rm{CO_{2}}\)中少量的\(\rm{CO}\)  点燃
               \(\rm{B}\)  除去\(\rm{CuSO_{4}}\)溶液中的少量\(\rm{FeSO_{4}}\)  加入足量的铜粉
               \(\rm{C}\)  鉴别\(\rm{CO}\)和\(\rm{CH_{4}}\)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
               \(\rm{D}\)  鉴别炭粉和\(\rm{CuO}\) 观察颜色
              A.\(\rm{A}\)
              B.\(\rm{B}\)
              C.\(\rm{C}\)
              D.\(\rm{D}\)
            • 2.

              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查阅资料】红磷需加热到\(\rm{240 ℃}\)才能燃烧,白磷只需达到为\(\rm{40 ℃}\)即可燃烧。另,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rm{(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rm{A}\)、\(\rm{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rm{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rm{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rm{(2)}\)设计实验证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rm{(3)}\)测定氧气含量。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rm{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rm{c.}\)经过\(\rm{A}\)、\(\rm{B}\)两组同学的实验,\(\rm{A}\)组测得的竹子中含氧量总是大于\(\rm{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

            • 3.

              下图是某兴趣小组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的实验过程。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rm{40{℃}}\),红磷的着火点是\(\rm{240{℃}}\),燃烧产物\(\rm{P_{2}O_{5}}\)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rm{P_{2}O_{5}}\)可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rm{{(}HPO_{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乙装置进行实验。

              \(\rm{(1)}\)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象

              解释

              \(\rm{a}\)试管中白磷燃烧;
              烧杯中的白磷、\(\rm{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rm{①}\)烧杯中的白磷、\(\rm{②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原因分别是\(\rm{①}\);\(\rm{{②}}\)。

              \(\rm{(2)}\)改进后的图乙装置与图甲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图乙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同学们设计了图丙装置,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在乙和丙实验中需要控制和相同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测定\(\rm{Na_{2}CO_{3}}\)和\(\rm{NaCl}\)的固体混合物中质量分数的探究实验。他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rm{[}\)方案\(\rm{]}\)气体分析法。

              \(\rm{(1)}\)   如下图\(\rm{1}\)所示\(\rm{(}\)铁夹夹持的仪器是注射器\(\rm{)}\),把\(\rm{X g}\)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后,测定产生的\(\rm{CO}\)\(\rm{{\,\!}_{2}}\)气体的体积。

              \(\rm{(2)}\)   有同学提出以图\(\rm{2}\)代替图\(\rm{1}\)中的收集装置,则所测\(\rm{CO_{2}}\)气体的体积_______  \(\rm{(}\)填 “偏大”、“偏小”、“不变”\(\rm{)}\),理由是 ______________,你的改进方案是______________;广口瓶内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________\(\rm{(}\)填“有”或“没有”\(\rm{)}\)影响。

              \(\rm{(3)}\) 有人用图\(\rm{3}\)装置测定\(\rm{CO_{2}}\)的质量 \(\rm{(}\)碱石灰的成分是\(\rm{CaO}\)和\(\rm{NaOH}\)的混合物,可吸收水和\(\rm{CO_{2}}\)气体\(\rm{)}\)。则图\(\rm{3}\)实验装置主要存在哪些缺陷\(\rm{?}\)这些缺陷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rm{?(}\)选\(\rm{2}\)点填入下表\(\rm{)}\)

              主要缺陷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rm{①}\)          

                       

              \(\rm{②}\)         

                       

            • 5.

              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rm{⑴}\)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⑵}\)小明发现燃烧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我______________\(\rm{(}\)“同意”或“不同意”\(\rm{)}\)小明的观点。

              \(\rm{⑶}\)小红按下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却发现产物中还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

              \(\rm{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rm{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rm{(Mg_{3}N_{2})}\)固体;

              \(\rm{③}\)氮化镁可与水剧烈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是\(\rm{Mg_{3}N_{2}}\)

              【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正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反思与交流】空气中\(\rm{N_{2}}\)的含量远大于\(\rm{O_{2}}\)的含量,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rm{MgO}\)却远多于\(\rm{Mg_{3}N_{2}}\),为什么呢?请给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⑷}\)该兴趣小组想继续探究金属镁的化学性质,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将足量镁条加入到氯化铁溶液中,观察到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

                 【提出问题】产生气体是什么物质\(\rm{?}\)

                 【作出猜想】猜想一:可能是氧气;猜想二:可能是氢气;猜想三:可能是二氧化碳。

                 【交流讨论】大家思考后,一致认为猜想三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与结论】


            • 6.

              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rm{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rm{B.}\)证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rm{C.}\)电解水

              \(\rm{(1)A}\)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写一点\(\rm{)}\)。

              \(\rm{(2)B}\)实验中,除了要控制集气瓶大小规格相同外,还要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

              \(\rm{(3)C}\)实验中,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rm{a}\)、\(\rm{b}\)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_,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 7.

              小组同学们为了研究铁、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rm{(1)}\)甲组同学的方案如图所示:


                                                               

              \(\rm{①}\) 同学们认为甲组设计的方案能探究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依据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rm{A}\)试管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rm{②}\) 实验结束后,将\(\rm{A}\)、\(\rm{B}\)试管的剩余物倾倒至一个烧杯中,发现红色固体增多,说明在混合前,\(\rm{A}\)试管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_。\(\rm{A}\)、\(\rm{B}\)两试管中的物质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中一定有___,可能有____。为了确定可能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发现               

               

              可能有的物质一定存在

               

              \(\rm{(2)}\)乙组同学认为利用其他试剂也可以探究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下列试剂可行的是______。

              \(\rm{a. Zn}\)、\(\rm{Fe}\)、\(\rm{Cu}\)、稀\(\rm{H_{2}SO_{4}}\)溶液         \(\rm{b. Cu}\)、\(\rm{Zn}\)、\(\rm{FeSO_{4}}\)溶液

            • 8.

              除去\(\rm{CO_{2}}\)中混入的\(\rm{CO}\),可将混合气体

              A.通过炽热的炭层                
              B.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D.通入过量氧气点燃  
            • 9. 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rm{(}\)  \(\rm{)}\)

              \(\rm{①}\)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rm{②}\)既可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rm{③}\)既可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又说明了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rm{④}\)既可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又可推导出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之比为\(\rm{2}\):\(\rm{1}\).
              A.\(\rm{①②④}\)
              B.\(\rm{②④}\)
              C.\(\rm{③④}\)
              D.\(\rm{①②③}\)
            • 10.

              \(\rm{(1)}\)向小烧杯\(\rm{Y}\)中加入一定量的酚酞溶液,并滴加一滴稀\(\rm{NaOH}\)溶液,然后做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

              \(\rm{①}\)该实验现象有什么?

              \(\rm{②}\)从微观角度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rm{(2).①}\)放置在空气中的铝制品和黄金制品都不易锈蚀,请你分别说明原因。

              \(\rm{②}\)单质硅是由石英固体\(\rm{(SiO_{2})}\)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制得的,同时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rm{.}\)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m{(3).}\)请结合如图常用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rm{①}\)请写出实验室用\(\rm{BC}\)装置制取某常见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rm{②}\)实验室若要验证碳有还原性,则可选用上述哪个装置?还需要对装置进行什么改动?

              \(\rm{(4).}\)如图是某同学用蒸馏水、\(\rm{10%}\)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以及软塑料瓶设计的对比实验,用于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实验现象是乙瓶变得更瘪。请回答:

              \(\rm{①}\)该实验设计不符合对比实验的基本原则,为什么?

              \(\rm{②}\)设计实验探究反应后乙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