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化学实验报告中有如下记录,其中实验数据合理的是\(\rm{(}\)  \(\rm{)}\)
              A.用\(\rm{50mL}\)量筒量取\(\rm{5.28mL}\)的稀硫酸
              B.用托盘天平称取\(\rm{6.7g}\)氧化铜粉末
              C.用广泛\(\rm{pH}\)试纸测得溶液的\(\rm{pH}\)为\(\rm{4.5}\)
              D.所配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rm{39\%}\)
            • 2.
              我市某校初三\(\rm{(1)}\)班学生去湖光岩春游,带回了几小块石灰石样品\(\rm{.}\)为了检测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用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与样品充分反应来讲行实验测定,\(\rm{(}\)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rm{)}\),测得数据如下表:
                甲同学   乙同学   丙同学   丁同学
                所取石灰石样品质量\(\rm{(g)}\)   \(\rm{10.0}\)   \(\rm{10.0}\)   \(\rm{10.0}\)   \(\rm{10.0}\)
                加入盐酸的质量\(\rm{(g)}\)   \(\rm{20.0}\)   \(\rm{30.0}\)   \(\rm{45.0}\)   \(\rm{50.0}\)
                剩余固体的质量\(\rm{(g)}\)   \(\rm{6.0}\)   \(\rm{4.0}\)   \(\rm{1.0}\)   \(\rm{1.0}\)
              试问答:
              \(\rm{(1)10.0g}\)样品与\(\rm{45g}\)盐酸充分反应后,盐酸是否还剩余 ______ \(\rm{(}\)填“是”或“否”\(\rm{)}\),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______ .
              \(\rm{(2)10.0g}\)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后可产生二氧化碳多少克?\(\rm{(}\)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rm{)}\)
            • 3.

              在实验室里配制\(\rm{50g15\%}\)的氯化钠溶液,操作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配制该溶液需要的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rm{g}\);

              \(\rm{(2)}\)请用图中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

              \(\rm{(3)}\)认真观察,图中有一处错误操作,若不进行改正,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r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rm{)15\%;}\)

              \(\rm{(4)}\)取上述溶液\(\rm{10g}\),加____\(\rm{g}\)水稀释,可得到\(\rm{5\%}\)的氯化钠溶液。

            • 4. 小亮发现:收集的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rm{60\%(}\)空气占\(\rm{40\%)}\)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rm{.}\)那么,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浓度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亮对此展开探究:
              第一组实验:取\(\rm{5}\)只集气瓶,编号为\(\rm{①}\)、\(\rm{②}\)、\(\rm{③}\)、\(\rm{④}\)、\(\rm{⑤}\),分别装入其总容积\(\rm{10\%}\)、\(\rm{20\%}\)、\(\rm{30\%}\)、\(\rm{40\%}\)、\(\rm{50\%}\)的水\(\rm{.}\)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rm{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rm{.}\)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rm{①~⑤}\)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小亮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三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集气瓶编号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①}\)
              收集的\(\rm{O_{2}}\)占容积的体积分数\(\rm{(\%)}\) \(\rm{10}\) \(\rm{20}\) \(\rm{30}\) \(\rm{40}\) \(\rm{50}\) \(\rm{31}\) \(\rm{33}\) \(\rm{35}\) \(\rm{37}\) \(\rm{39}\) \(\rm{34}\)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很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复燃 很亮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rm{(1)}\)写出一个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2)}\)使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否可靠: ______ \(\rm{(}\)填“是”或“否”\(\rm{)}\);
              \(\rm{(3)}\)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rm{=}\)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rm{+}\)瓶中空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rm{×}\) ______ \(\rm{\%}\);
              \(\rm{(4)}\)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 ______ \(\rm{\%}\)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时集气瓶中氧气分数是 ______ \(\rm{\%(}\)计算结果保留整数\(\rm{)}\);
              \(\rm{(5)}\)用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检验双氧水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往往难以复燃,这是因为在加热生成氧气同时产生大量水蒸汽,此时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rm{.}\)若只考虑氧气的体积分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欲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应将加热双氧水的最高温度控制在 ______ \(\rm{℃}\);
              \(\rm{(6)}\)采取“半值法”探究能减少实验次数\(\rm{.}\)例如:第一组实验若按\(\rm{③}\)、\(\rm{④}\)的编号顺序进行实验,即可确定下一组实验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应在\(\rm{30\%~40\%}\)之间,从而省去编号为\(\rm{①}\)、\(\rm{②}\)、\(\rm{⑤}\)的实验\(\rm{.}\)同理,第二组实验可以省去的实验编号为 ______ .
            • 5. 重庆八中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探究二氧化碳在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和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反应。

              \(\rm{(1)}\)写出\(\rm{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实验开始后,观察到装置\(\rm{B}\)、\(\rm{C}\)中出现白色沉淀,\(\rm{D}\)中无现象,由此推知,从装置\(\rm{A}\)中出来的气体除水蒸气外,还有_____________,写出装置\(\rm{B}\)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继续反应一段时间,观察到装置\(\rm{B}\)、\(\rm{D}\)中出现白色沉淀,\(\rm{C}\)中白色沉淀消失,对于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兴趣小组的同学查阅了下列资料:\(\rm{Na_{2}CO_{3}+H_{2}O+CO_{2}=2NaHCO_{3}}\)

              物质

              \(\rm{CaCO_{3}}\)

              \(\rm{Ca(HCO_{3})_{2}}\)

              \(\rm{NaOH}\)

              \(\rm{Na_{2}CO_{3}}\)

              \(\rm{NaHCO_{3}}\)

              溶解度\(\rm{(20℃)}\)

              \(\rm{0.0013g}\)

              \(\rm{16.6g}\)

              \(\rm{53 g}\)

              \(\rm{21.8g}\)

              \(\rm{9.6g}\)

              通入过量的气体后,装置\(\rm{D}\)中的白色沉淀是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装置\(\rm{C}\)中白色沉淀消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 6.

              为除去食盐溶液中的\(\rm{Na_{2}SO_{4}}\)、\(\rm{MgCl_{2}}\)、\(\rm{CaCl_{2}}\),并得到中性的食盐溶液,下列为所加试剂和操作:\(\rm{①}\)加过量的\(\rm{Na_{2}CO_{3}}\)溶液;\(\rm{②}\)过滤;\(\rm{③}\)加过量的\(\rm{NaOH}\)溶液;\(\rm{④}\)加适量的稀\(\rm{HCl}\);\(\rm{⑤}\)加过量的\(\rm{BaCl_{2}}\)溶液。

              \(\rm{(1)}\)能达到目的的操作顺序是什么?\(\rm{(}\)写出一种\(\rm{)}\)

              \(\rm{(2)}\)用\(\rm{pH}\)试纸检验溶液是否呈中性如何操作?

              \(\rm{(3)}\)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rm{100g 7.5%}\)的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__\(\rm{(}\)填序号\(\rm{)}\)

              \(\rm{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rm{②}\)称量时精盐与砝码放反了

              \(\rm{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rm{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 7.

              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碳酸钠溶液具有碱性,清洗餐具上的油污,碱性越强,去油污的效果越好。小菁决定对影响碳酸钠溶液碱性的因素展开探究,请你参与。

              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rm{2%}\)、\(\rm{6%}\)和\(\rm{10%}\)的碳酸钠溶液,依次测量溶液的\(\rm{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rm{a_{1}}\)

              \(\rm{a_{2}}\)

              \(\rm{a_{3}}\)

              \(\rm{b_{1}}\)

              \(\rm{b_{2}}\)

              \(\rm{b_{3}}\)

              \(\rm{c_{1}}\)

              \(\rm{c_{2}}\)

              \(\rm{c_{3}}\)

              溶质质量分数

              \(\rm{2%}\)

              \(\rm{2%}\)

              \(\rm{2%}\)

              \(\rm{6%}\)

              \(\rm{6%}\)

              \(\rm{6%}\)

              \(\rm{10%}\)

              \(\rm{10%}\)

              \(\rm{10%}\)

              水的温度\(\rm{/℃}\)

              \(\rm{20}\)

              \(\rm{40}\)

              \(\rm{60}\)

              \(\rm{20}\)

              \(\rm{50}\)

              \(\rm{60}\)

              \(\rm{20}\)

              \(\rm{40}\)

              \(\rm{70}\)

              溶液的\(\rm{pH}\)

              \(\rm{10.90}\)

              \(\rm{11.18}\)

              \(\rm{11.26}\)

              \(\rm{11.08}\)

              \(\rm{11.27}\)

              \(\rm{11.30}\)

              \(\rm{11.22}\)

              \(\rm{11.46}\)

              \(\rm{11.50}\)

              请你分析表中数据回答:

              \(\rm{(1)}\)溶液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rm{(}\)填实验编号\(\rm{)}\)。

              \(\rm{(2)}\)要得出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与\(\rm{pH}\)变化关系的结论,可选择的一组实验是________\(\rm{(}\)填实验编号\(\rm{)}\),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rm{(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变化与碳酸钠溶液的\(\rm{pH}\)变化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rm{(4)}\)小菁将适量碳酸钠粉末撒在沾有油污的餐具上,并冲入适量的热水,再进行擦洗,达到较好的洗涤效果,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 8.

              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rm{(Cu—Zn)}\),为了测定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现将\(\rm{80g}\)稀硫酸平均分成\(\rm{4}\)份,分别与一定质量的黄铜样品进行实验,每次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氢气的质量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黄铜样品质量\(\rm{/g}\)

                \(\rm{1}\)

               \(\rm{2}\)

               \(\rm{3}\)

               \(\rm{4}\)

              生成氢气质量\(\rm{/g}\)

               \(\rm{0.02}\)

               \(\rm{0.04}\)

               \(\rm{0.05}\)

               \(\rm{M}\)

              \(\rm{⑴}\)从第______次实验开始黄铜样品有剩余;

              \(\rm{⑵M=}\)_______;

              \(\rm{⑶}\)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rm{(}\)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rm{)}\)

            • 9.

              自热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的“暖宝宝”进行了初步验证性探究。

              品名:\(\rm{XX}\)“暖宝宝”

              成分:袋内物质:铁粉、水、活性炭、食盐等

              内袋材料:微孔透气无纺布

              外袋材料:不透气塑料

              用法:临用前,打开外袋取出内袋,直接贴在衣服上。打开外袋后保持温暖\(\rm{12}\)小时。

              【实验一】食盐作用的探究

              【实验探究\(\rm{1}\)】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按图所示装配成\(\rm{A}\)、\(\rm{B}\)、\(\rm{C}\)、\(\rm{D}\)四套装置,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rm{(}\)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rm{/cm)}\)所示。

              时间\(\rm{/}\)小时

              \(\rm{0}\)

              \(\rm{0.5}\)

              \(\rm{1.0}\)

              \(\rm{1.5}\)

              \(\rm{2.0}\)

              \(\rm{2.5}\)

              \(\rm{3.0}\)

              \(\rm{A}\)瓶\(\rm{(}\)盛干燥铁丝\(\rm{)}\)

              \(\rm{0}\)

              \(\rm{0}\)

              \(\rm{0}\)

              \(\rm{0}\)

              \(\rm{0}\)

              \(\rm{0}\)

              \(\rm{0}\)

              \(\rm{B}\)瓶\(\rm{(}\)盛沾了食盐水的铁丝\(\rm{)}\)

              \(\rm{0}\)

              \(\rm{0.4}\)

              \(\rm{1.2}\)

              \(\rm{3.4}\)

              \(\rm{5.6}\)

              \(\rm{7.6}\)

              \(\rm{9.8}\)

              \(\rm{C}\)瓶\(\rm{(}\)盛沾了清水的铁丝\(\rm{)}\)

              \(\rm{0}\)

              \(\rm{0}\)

              \(\rm{0}\)

              \(\rm{0.3}\)

              \(\rm{0.8}\)

              \(\rm{2.0}\)

              \(\rm{3.5}\)

              \(\rm{D}\)瓶\(\rm{(}\)盛完全浸在食盐水中的铁丝\(\rm{)}\)

              \(\rm{0}\)

              \(\rm{0}\)

              \(\rm{0}\)

              \(\rm{0}\)

              \(\rm{0}\)

              \(\rm{0}\)

              \(\rm{0}\)

              【反思评价\(\rm{1}\)】

              \(\rm{(1)}\)上述实验中,铁生锈的速率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rm{(}\)填字母\(\rm{)}\)________。

              \(\rm{(2)}\)你认为“暖宝宝”中的氯化钠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变化中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

              【实验二】成分定性的探究

              【实验探究\(\rm{2}\)】

              \(\rm{(1)}\)“暖宝宝”中是否含有铁粉?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可以用_________来检验。

              \(\rm{(2)}\)如图是兴趣小组验证黑色粉末中含有活性炭粉的实验装置图。\(\rm{(}\)燃烧匙内盛有“暖宝宝”袋内黑色粉末,燃烧匙上方罩一个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rm{)}\)


              【反思评价\(\rm{2}\)】验证黑色粉末中是否含有活性炭的方案_______\(\rm{(}\)填“可行”或“不可行”\(\rm{)}\)。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成分定量的探究

              暖宝宝的好坏,不是原料越重越好,也不是温度越高越好,其发热温度的高低,持续时间的长短,都与发热原料中的铁粉的含量密不可分,那么如何测定发热原料中铁粉的含量呢?

              【实验探究三】取\(\rm{5.7g}\)样品,投入装有\(\rm{10.0g}\)稀盐酸\(\rm{(}\)足量\(\rm{)}\)的烧杯\(\rm{(}\)烧杯质量\(\rm{10.0g)}\)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烧杯进行了五次称量,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时间

              \(\rm{t_{0}}\)

              \(\rm{t_{1}}\)

              \(\rm{t_{2}}\)

              \(\rm{t_{3}}\)

              \(\rm{t_{4}}\)

              烧杯和药品质量\(\rm{(g)}\)

              \(\rm{25.7}\)

              \(\rm{25.6}\)

              \(\rm{25.5}\)

              \(\rm{25.5}\)

              \(\rm{m}\)

              【结果分析】

              \(\rm{(1)}\)表格中\(\rm{m}\)的值为 ______\(\rm{g}\)。

              \(\rm{(2)}\)暖宝宝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rm{(}\)保留到\(\rm{0.001)}\)

            • 10.

              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查阅资料】红磷需加热到\(\rm{240 ℃}\)才能燃烧,白磷只需达到为\(\rm{40 ℃}\)即可燃烧。另,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rm{(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rm{A}\)、\(\rm{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rm{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rm{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rm{(2)}\)设计实验证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rm{(3)}\)测定氧气含量。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rm{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rm{c.}\)经过\(\rm{A}\)、\(\rm{B}\)两组同学的实验,\(\rm{A}\)组测得的竹子中含氧量总是大于\(\rm{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