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中有错误的是\(\rm{(}\)  \(\rm{)}\)
              A.
              取出\(\rm{NaCl}\)
              B.
              称量\(\rm{NaCl}\)
              C.
              量取水
              D.
              溶解\(\rm{NaCl}\)
            • 2.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rm{(}\)  \(\rm{)}\)
              A.
              熄灭酒精灯
              B.
              稀释浓硫酸
              C.
              取用固体药品
              D.
              过滤
            • 3.

              订书钉是生活中常用文具,顾老师指导同学们围绕订书钉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步骤

              实验内容

              \(\rm{①}\)

              用磁铁吸引订书钉,发现订书钉能被吸引;

              \(\rm{②}\)

              取一个订书钉块\(\rm{(40}\)根钉子\(\rm{)(}\)如图甲所示\(\rm{)}\),浸入酒精中,一段时间后能从订书钉块上取下一层胶水薄膜;

              \(\rm{③}\)

              取上述订书钉块用棉花擦去酒精,并待酒精完全挥发后称量其质量为\(\rm{13.4g}\);

              \(\rm{④}\)

              将其放入图乙所示装置,并在干燥管口用氢气传感器测量氢气质量,同时记录质量变化\(\rm{(}\)如图丙所示\(\rm{)}\);

              \(\rm{⑤}\)

              \(\rm{5.8}\)分钟时停止反应取出装置剩余订书钉,洗涤、干燥、称量,剩余订书钉质量为\(\rm{7.8g}\)

                      

              问题思考:

              \(\rm{⑴}\) 订书钉表面涂胶水的目的主要是                 

              \(\rm{⑵}\) 查阅资料可知:订书钉主要成分为铁,并在其表面镀一种金属。请结合图丙分析:

              \(\rm{①}\) 图丙中\(\rm{P}\)点纵坐标\(\rm{X}\)的值                 

              \(\rm{② 0→0.2}\)分钟不产生氢气的原因主要是                                  

              \(\rm{③}\) 请写出\(\rm{1.7}\)分钟后装置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                           

              \(\rm{④}\) 订书钉表面镀的金属可能是钙、镁、铝、锌、铜中的一种,请根据实验分析该金属是              

            • 4.

              金属用途广泛,其结构和性质等是化学重要的研究内容。

              \(\rm{(1)}\)如图是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


              A.铝原子的质子数为\(\rm{13 B.}\)在化合物中铝通常显\(\rm{+2}\)价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rm{D.}\)铝可作导线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rm{(2)}\)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但家里用了很久的铝壶很少出现腐蚀,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rm{(3)}\)某化学小组向\(\rm{AgNO_{3}}\)和\(\rm{Cu(NO_{3})_{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进行了下图实验, 并对溶液\(\rm{A}\)和固体\(\rm{B}\)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和实验探究。


              探究一:

              【提出问题】溶液\(\rm{A}\)中的溶质可能有哪些?              

              【作出猜想】

              Ⅰ\(\rm{.}\)只有\(\rm{Zn(NO}\)\(\rm{{\,\!}_{3}}\)\(\rm{)}\)\(\rm{{\,\!}_{2}}\)        

              Ⅱ\(\rm{. Zn (NO}\)\(\rm{{\,\!}_{3}}\)\(\rm{)}\)\(\rm{{\,\!}_{2}}\)、\(\rm{AgNO}\)\(\rm{{\,\!}_{3}}\)

              Ⅲ\(\rm{. Zn (NO}\)\(\rm{{\,\!}_{3}}\)\(\rm{)}\)\(\rm{{\,\!}_{2}}\)、\(\rm{Cu(NO}\)\(\rm{{\,\!}_{3}}\)\(\rm{)}\)\(\rm{{\,\!}_{2\;\;\;\;}}\)

              Ⅳ\(\rm{.Zn (NO}\)\(\rm{{\,\!}_{3}}\)\(\rm{)}\)\(\rm{{\,\!}_{2}}\)、\(\rm{AgNO}\)\(\rm{{\,\!}_{3}}\)、\(\rm{Cu(NO}\)\(\rm{{\,\!}_{3}}\)\(\rm{)}\)\(\rm{{\,\!}_{2}}\)

              【交流讨论】不合理的猜想是 \(\rm{①}\)  \(\rm{(}\)填标号\(\rm{)}\),其理由是   \(\rm{②}\)     

              【实验探究】若猜想Ⅰ成立,通过以下实验可确定固体\(\rm{B}\)的成分,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实验步骤

              现 象

              实验结论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固体\(\rm{B}\),滴加    \(\rm{③}\)   

              有气泡产生

               固体\(\rm{B}\)含有   \(\rm{④}\)     

                    \(\rm{⑤}\)           

              探究二:

              设计实验证明锌、铜、银的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rm{(4)}\)【归纳】由本题涉及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rm{?}\)

              【猜想】猜想一:只有\(\rm{CaCl_{2};}\)         

              猜想二:________;

              猜想三:含有\(\rm{CaCl_{2}}\)和\(\rm{Ca(OH)_{2};}\)

              猜想四:含有\(\rm{CaCl_{2}}\)、\(\rm{HCl}\)和\(\rm{Ca(OH)_{2}}\)

              【讨论】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猜想二是成立的。请你帮他们填写有关实验步骤或实验现象。

              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方案一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方案二

              取少量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烧杯中的溶液

                                 

                                 

              方案三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产生气泡

              【反思交流】要使烧杯内溶液的溶质只含有\(\rm{CaCl_{2}}\),需要除去杂质,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然后过滤,该除杂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课外实验:“叶脉书签”\(\rm{(}\)如图\(\rm{)}\)的制作过程是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再加以处理,除去表皮和叶肉,只余清晰的叶脉,就能得到“叶脉书签”。实验小组同学进行了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及叶脉书签的制作。


              \(\rm{(1)}\)配制\(\rm{10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步骤有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rm{(}\)填字母序号\(\rm{)}\)。

              A、计算:计算需氢氧化钠的质量为\(\rm{10g}\),水的体积为\(\rm{100mL}\)。

              B、称量: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称量\(\rm{10g}\)氢氧化钠放入烧杯,

              C、量取:用量筒量取水倒入盛有氢氧化钠的烧杯中

              D、溶解:用玻璃棒搅拌溶解

              \(\rm{(2)}\)某位同学做完实验以后,老师认为该学生的溶液浓度小于\(\rm{10\%}\),你认为可能是下列哪一种原因造成的_________________\(\rm{(}\)填字母序号\(\rm{)}\)。

              A、称量\(\rm{10g}\)氢氧化钠时间过长。

              B、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俯视量取。

              C、溶解过程中玻璃棒搅拌时造成液滴飞溅

              \(\rm{(3)}\)实验小组又配制了\(\rm{1\%}\)和\(\rm{5\%}\)的氢氧化钠溶液

              \(\rm{(4).}\)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条件

              实验\(\rm{1}\):相同煮沸时间内,将树叶放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处理后叶片变化如下表。

              \(\rm{NaOH}\)溶液浓度

              \(\rm{1\%}\)

              \(\rm{5\%}\)

              \(\rm{10\%}\)

              叶片变化

              留有很多叶肉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实验\(\rm{2}\):在\(\rm{10\%}\)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将树叶进行不同时间的煮沸,处理后叶片变化如下表。

              煮沸时间

              \(\rm{5min}\)

              \(\rm{15min}\)

              \(\rm{20min}\)

              叶片变化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叶片卷起来,叶肉与叶脉不易分离

              \(\rm{①}\)实验\(\rm{1}\)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通过实验\(\rm{1}\)、\(\rm{2}\)可知,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条件是__________\(\rm{(}\)填字母序号\(\rm{)}\)。

              A.\(\rm{1\%}\)、\(\rm{5min B.5\%}\)、\(\rm{15min C.10\%}\)、\(\rm{20min}\)    \(\rm{D.10\%}\)、\(\rm{15min}\)

              \(\rm{(5)}\)废液的处理:氢氧化钠溶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合理的做法是将废液收集起来,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7.

              小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酸、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一】同学们将稀盐酸与刚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实验二】小芳改进了实验,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镁,没有现象,说明________,再逐滴入稀盐酸\(\rm{(}\)如图实验二\(\rm{)}\).

              \(\rm{(1)}\)开始时没有气泡,持续滴加后产生气泡,说明盐酸确实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rm{(2)}\)请你帮他们再设计一个实验\(\rm{(}\)写出操作方法及现象\(\rm{)}\):也能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二给你提供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小芳将稀盐酸加入到盛有氧化铁的试管中发现溶液颜色逐渐变黄,证明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交流】有些反应伴随着明显的状态变化等现象,有些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出现,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将无现象实验显性化,获得结沦.

              【反思应用】根据大家的交流,若继续向实验三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现刚开始没有沉淀,过一会儿有红褐色沉淀出现,这种现象说明\(\r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_}\)

              【拓展延伸】若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无明显现象,请你设计一个实验\(\rm{(}\)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rm{)}\),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变化\(\r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为探究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小鸣和同学们通过测定反应后溶液的\(\rm{pH}\),得到了如图所示的\(\rm{pH}\)曲线,请回答:


              \(\rm{(1)}\)由图可知该实验操作是将______________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rm{(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过程中,小鸣取了\(\rm{a}\)、\(\rm{b}\)、\(\rm{c}\)三处反应后的溶液于三个烧杯中,却忘了做标记,他设计不同的方案\(\rm{(}\)不再用测定\(\rm{pH}\)的方法\(\rm{)}\),探究三种样品分别属于哪处溶液。

              【查阅资料】\(\rm{CaCl_{2}}\)溶液显中性。

              【探究过程】

              \(\rm{①}\)分别取少量样品于三支试管中,加入石蕊试液,观察到其中一支试管内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结论:该样品是\(\rm{a}\)处溶液。

              \(\rm{②}\)为进一步确定\(\rm{b}\)和\(\rm{c}\)处溶液,又设计了以下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另取余下样品少量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足量的\(\rm{Na_{2}CO_{3}}\)溶液


              \(\rm{( }\)\(\rm{I}\) \(\r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样品为\(\rm{b}\)处溶液



              \(\rm{( }\)\(\rm{II}\) \(\rm{)}\)                       

              该样品为\(\rm{c}\)处溶液,并推知溶液中的阳离子有\(\rm{( }\)\(\rm{III}\) \(\rm{)}\)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

              \(\rm{①}\)若要证明\(\rm{C}\)处溶液的成分,不能达到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rm{A}\) 、 \(\rm{Cu}\)     \(\rm{B}\)、酚酞溶液      \(\rm{C}\)、\(\rm{AgNO_{3}}\)溶液       \(\rm{D}\)、\(\rm{Fe_{2}O_{3}}\)

              \(\rm{②}\)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了要考虑生成物之外,还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下列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rm{(}\)  \(\rm{)}\)
              A.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试管接触了酒精灯的灯芯
              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集气瓶炸裂可能的原因是没有在铁丝下系火柴
              C.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水槽中出现红色原因可能是管口没放棉花团
              D.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液面高过了滤纸边缘
            • 10.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金属,用我们学到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能分析和解释许多现象。

              \(\rm{(1)}\)大规模被使用的三种金属铁、铝、铜被发现、使用的先后顺序依次为:_____。金属大规模被使用的先后顺序跟下列_________\(\rm{(}\)填序号\(\rm{)}\)选项关系最大。

              \(\rm{①}\)地壳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rm{②}\)金属的导电性      \(\rm{③}\)金属的活动性

              \(\rm{(2)}\)颗粒达到纳米级的单质铁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俗称“纳米铁”。实验室制备的方法是:以高纯氮气作保护气,在高温条件下用\(\rm{H_{2}}\)和\(\rm{FeCl_{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纳米铁”,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反应中需要保护气的原因是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