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那么二氧化硫与水是否也能反应生成一种酸呢?某实验小组对此进行探究,设计的探究过程如下。请你回答其中的有关问题:
               \(\rm{(1)}\)做出假设: ______ ;
              \(\rm{(2)}\)设计方案:先验证水能否使蓝色石蕊试纸变色,再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 ______ ,最后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实验装置如图。

              \(\rm{(3)}\)查阅资料:你认为该实验小组需要掌握的资料内容中应包括\(\rm{(}\)填序号\(\rm{)}\) ______ ;
              \(\rm{①}\)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rm{②}\)酸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rm{③SO_{2}}\)不与浓硫酸反应
              \(\rm{④}\)二氧化硫有毒,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rm{(4)}\)实验:
              \(\rm{①}\)实验过程中装置\(\rm{C}\)内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这说明 ______ ;
              \(\rm{②}\)装置\(\rm{D}\)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在二氧化硫气体生成之前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颜色发生变化,当有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时发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 ______ ,此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5)}\)结论:原假设 ______ \(\rm{(}\)填“成立”或“不成立”\(\rm{)}\);
              \(\rm{(6)E}\)的作用是 ______ 。
            • 2.
              氨对工业及国防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某化学小组同学模拟工业合成氨原理设计如图实验.
              完成以下实验中相关问题:
              \(\rm{(1)}\)检查装置气密性.
              \(\rm{(2)}\)关闭\(\rm{ac}\),打开\(\rm{b}\),从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rm{A}\)中发生反应生成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在\(\rm{E}\)出口处收集\(\rm{H_{2}}\)并验纯.
              \(\rm{(3)}\)关闭\(\rm{a}\)、\(\rm{b}\)、\(\rm{c}\)在盛满空气的多孔玻璃钟罩内用激光点燃足量白磷,此操作的目的是 ______ .
              \(\rm{(4)}\)待多孔玻璃钟罩冷却到室温,先打开\(\rm{a}\),再加热\(\rm{D}\)处的酒精灯,最后打开止水夹 ______ ,\(\rm{H_{2}}\)、\(\rm{N_{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rm{NH_{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rm{.}\)实验过程中\(\rm{C}\)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 ,\(\rm{E}\)装置的现象为 ______ ,此现象说明\(\rm{NH_{3}}\)溶于水后溶液呈 ______ 性\(\rm{.}\)
              \(\rm{(5)}\)实验室用固体\(\rm{Ca(OH)_{2}}\)和固体\(\rm{NH_{4}Cl}\)混合在加热条件下制\(\rm{NH_{3}}\),应选用如图哪个装置 ______ \(\rm{(}\)填“\(\rm{A}\)”或“\(\rm{B}\)”\(\rm{)}\),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 3.

              \(\rm{16.}\)如图\(\rm{A}\)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老师指出反应物不同的质量比可能会影响生成物的种类,在学习时,可以从定性观察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来判断生成物。请你跟随老师的思路,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气体\(\rm{.(}\)浓硫酸具有吸水性\(\rm{)}\)

              【提出问题】: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气体是什么\(\rm{?}\)

              【作出猜想】:猜想\(\rm{①}\):\(\rm{CO}\)    猜想\(\rm{②}\):\(\rm{CO_{2}}\)  猜想\(\rm{③}\):________

              【实验设计】:装置图如图:\(\rm{(1)}\)、方案一:从定性观察角度判断:若猜想\(\rm{3}\)成立 Ⅰ、\(\rm{B}\)处的现象是________,\(\rm{D}\)处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rm{(2)}\)、Ⅱ、方案二:从定量计算角度判断:

              测定表格中的四个数据: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的质量

              装置\(\rm{A}\)

              \(\rm{m_{1}}\)

              \(\rm{m_{2}}\)

              装置\(\rm{B}\)

              \(\rm{m_{3}}\)

              \(\rm{m_{4}}\)


              Ⅰ、若猜想\(\rm{②}\)成立,则\(\rm{m_{4}−m_{3}}\)________\(\rm{m_{1}−m_{2}(}\)选填“\(\rm{ > }\)”、“\(\rm{ < }\)”或“\(\rm{=}\)”\(\rm{)}\),此时\(\rm{A}\)中的现象是________

              \(\rm{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Ⅱ、实际测量中\(\rm{B}\)增加的质量小于理论值,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

            • 4. 某学生小组对过量炭粉与氧化铁反应产物中气体的成分进行研究.
              \(\rm{(1)}\)假设:该反应的气体产物全部是二氧化碳.
              \(\rm{(2)}\)设计方案:将一定量氧化铁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炭粉完全反应,测定参加反应的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rm{(3)}\)查阅资料:氮气不与碳、氧化铁产生反应,可用来隔绝氧气.
              \(\rm{(4)}\)实验:
              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简答
              \(\rm{①}\)称取\(\rm{3.2g}\)氧化铁与\(\rm{2g}\)炭粉均匀混合,放入重\(\rm{48.48g}\)的玻璃管中,按上图装置连接 写出装置中编号仪器的名称:
              \(\rm{A}\) ______ ,\(\rm{B}\) ______
              \(\rm{②}\)加热前,先通一段时间纯净、干燥的氮气 其目的是 ______
              \(\rm{③}\)夹紧\(\rm{T}\)处弹簧夹,加热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该现象说明 ______
              \(\rm{④}\)安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rm{52.24g}\)
              \(\rm{(5)}\)数据处理:经计算,参加反应的碳元素质量为\(\rm{0.48g}\),氧元素质量为\(\rm{0.96g…}\)
              \(\rm{(6)}\)结论: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得出原假设不成立,理由是______.
            • 5. 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滴有酚酞的\(\rm{NaHCO_{3}}\)饱和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固体,溶液红色加深。
              \(\rm{(}\)一\(\rm{)}\)溶液红色加深,则反应后溶液的碱性______\(\rm{(}\)填“增强”“不变”或“减弱”\(\rm{)}\)。
              \(\rm{(}\)二\(\rm{)}\)为确定气体和固体的成分,该同学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rm{(1)}\)点燃产生的气体,火焰淡蓝色;将燃烧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无现象。则该气体为______\(\rm{(}\)写化学式\(\rm{)}\)。
              \(\rm{(2)}\)对白色固体做出如下猜测并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rm{1}\):\(\rm{Mg(HCO_{3})_{2}}\)能溶于水。
              查阅资料\(\rm{2}\):\(\rm{MgCO_{3}}\)、\(\rm{Mg(OH)_{2}}\)加热易分解,分别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猜测】:
              \(\rm{①}\)白色固体可能是\(\rm{MgCO_{3}}\);
              \(\rm{②}\)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__;
              \(\rm{③}\)白色固体可能是\(\rm{MgCO_{3}}\)和\(\rm{Mg(OH)_{2}}\)。
              【实验】:
              \(\rm{①}\)取洗净后的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的______溶液,观察到______,则白色固体一定含有\(\rm{MgCO_{3}}\)。
              \(\rm{②}\)为进一步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该同学进行了定量探究实验,如下图所示:

              称取干燥的白色固体\(\rm{22.6g}\),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先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增重\(\rm{1.8g}\),然后再通过碱石灰\(\rm{(}\)生石灰与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rm{)}\),碱石灰增重\(\rm{8.8g}\),则固体中各成分的质量的最简比为______。
              【反思】:有同学提出将装置\(\rm{A}\)与\(\rm{B}\)对调也能测定固体混合物的组成,你______\(\rm{(}\)“是或否”\(\rm{)}\)同意,你的理由是______。
            • 6.

              已知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发生的主要反应:。化学兴趣小组对该实验产物\(\rm{(}\)假设反应物已完全反应\(\rm{)}\)作如下探究:
              探究一:检验产物的成份
              【提出问题】实验产物是暗红色固体,很难观察到紫红色固体\(\rm{.}\)暗红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氧化亚铜\(\rm{(C }\)\(\rm{u}\)\(\rm{{\,\!}_{2}O)}\)为红色固体;\(\rm{C}\) \(\rm{u}\)\(\rm{{\,\!}_{2}O+H_{2}SO_{4}═C}\) \(\rm{u}\)\(\rm{SO_{4}+C}\) \(\rm{u}\)\(\rm{+H_{2}O}\)。
              【猜想与假设】暗红色固体除铜外还可能含有\(\rm{C}\) \(\rm{u}\)\(\rm{{\,\!}_{2}O}\)。
              【设计实验】取少量暗红色固体,加入稀硫酸,如果观察到现象:___    ___,说明暗红色固体含有\(\rm{C}\) \(\rm{u}\)\(\rm{{\,\!}_{2}O}\)。
              探究二:测定产物中\(\rm{C}\) \(\rm{u}\)\(\rm{{\,\!}_{2}O}\)的含量


              原理:,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样品,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rm{(}\)固定装置略去,碱石灰为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rm{)}\),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 \(\rm{d}\)的质量达到实验目的。
              \(\rm{(1)}\)装置 \(\rm{a}\)中用稀硫酸而不用稀盐酸,原因是___            ___;
              \(\rm{(2)}\)若不加装置 \(\rm{e}\),实验结果会偏高,原因是__             ____;
              \(\rm{(3)}\)点燃酒精灯前涉及的部分操作如下,正确的顺序是__         ____。
               \(\rm{①}\)打开\(\rm{K_{2}}\),关闭\(\rm{K_{1}}\)    \(\rm{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rm{③}\)连接仪器       \(\rm{④}\)关闭\(\rm{K_{2}}\),打开\(\rm{K_{1}}\),通氢气一段时间
              \(\rm{(4)}\)还可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______\(\rm{(}\)填“ \(\rm{a}\)”、“ \(\rm{b}\)”或“ \(\rm{c}\)”\(\rm{)}\)的质量达到实验目的。

            • 7. 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查阅资料】
              常温下,亚硫酸钠\(\rm{(Na_{2}SO_{3})}\)可与\(\rm{O_{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
              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rm{O_{2}}\)、\(\rm{CO_{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
              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如图装置\(\rm{(}\)镁条长度为\(\rm{3cm}\),试管容积为\(\rm{20mL}\),试剂量合适\(\rm{)}\),分别进行下列\(\rm{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rm{20}\)天。

              实验现象:实验\(\rm{1}\)、\(\rm{2}\)、\(\rm{3}\)、\(\rm{4}\)中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实验\(\rm{5}\)中镁条第\(\rm{3}\)天开始变黑,至第\(\rm{20}\)天全部变黑
              【解释与结论】
              \(\rm{(1)}\)实验\(\rm{1}\)和\(\rm{2}\)中,\(\rm{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rm{(}\)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m{)}\)。
              \(\rm{(2)}\)实验\(\rm{1}\)的目的是______。
              \(\rm{(3)}\)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rm{CO_{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rm{(}\)填编号\(\rm{)}\)。
              \(\rm{(4)}\)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rm{(5)}\)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rm{N_{2}}\)无关,其理由是______。
              \(\rm{(6)}\)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要的试剂是______。
            • 8.

              某燃料\(\rm{X}\)在\(\rm{7.2g}\)氧气中燃烧,得到\(\rm{9.2g}\)混合气体\(\rm{(}\)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rm{)}\)。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验证混合气体的成分。

              资料:\(\rm{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rm{②}\)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rm{(1)}\)通过混合气体后,\(\rm{A}\)装置增重\(\rm{4.5g}\),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B}\)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rm{D}\)装置的作用是                  

              \(\rm{(3)}\)当观察到                        ,证明混合气体中有\(\rm{CO}\)。

            • 9.

              有一瓶气体,它是由\(\rm{H_{2}}\),\(\rm{CO_{2}}\),\(\rm{CO}\),\(\rm{CH_{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用它进行以下实验

              \(\rm{(1)}\)将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沉淀\(\rm{;}\)
              \(\rm{(2)}\)在导管口将气体点燃,气体安静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用一个干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壁上出现水珠;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石灰水变浑浊.
              \(\rm{A}\):气体中一定没有                               

              \(\rm{B:}\)气体的组成可能是\(\rm{(}\)有几种可能就填几种,可不填满\(\rm{)}\)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 10.

              某研究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rm{(}\)固定装置略\(\rm{)}\)。已知碳酸镁加热发生类似碳酸钙的分解反应\(\rm{(MgCO_{3}}\) \(\rm{MgO + CO_{2}↑)}\)。

              \(\rm{(1)}\)装置\(\rm{C}\)的作用:                                       

              \(\rm{(2)}\)装置\(\rm{D}\)中发生的反应:                          \(\rm{(}\)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m{)}\)。

              \(\rm{(3)}\)图中装置\(\rm{E}\)是安全瓶,能防倒吸,从实验安全考虑,本实验还应在装置       之间添加装置\(\rm{E}\)。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