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表是某同学对物质的归类\(\rm{(}\)物质甲包含乙、丙、丁\(\rm{)}\)。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选项

              \(\rm{A}\)

              \(\rm{B}\)

              \(\rm{C}\)

              \(\rm{D}\)

              常见合金

              复合肥料

              化石燃料

              常见干燥剂

              乙、丙、丁

              生铁、黄铜、金刚石

              氯化铵、磷矿粉、硝酸钾

              煤气、石油、天然气

              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

              A.\(\rm{A}\)   
              B.\(\rm{B}\) 
              C.\(\rm{C}\)
              D.\(\rm{D}\)
            • 2.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B.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剂
              D.氢氧化钠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 3. 下列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对应且合理的是
              选项 目的 操作 现象 结论
              \(\rm{A}\) 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 将燃烧的木条伸入集
              气瓶中
              木条火焰熄灭 集气瓶中已集满
              二氧化碳
              \(\rm{B}\)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化钙 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过滤 有白色沉淀产生 得到氢氧化钠溶液
              \(\rm{C}\) 探究物质溶解于
              水的热量变化
              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铵晶体,搅拌 溶液温度下降 盐类物质溶于水都能使溶液温度下降
              \(\rm{D}\) 比较铝和铜的金
              属活动性
              将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银白色铝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铝比铜活泼
              A.\(\rm{A}\)
              B.\(\rm{B}\)
              C.\(\rm{C}\)
              D.\(\rm{D}\)
            • 4.

              A、\(\rm{B}\)、\(\rm{C}\)、\(\rm{D}\)、\(\rm{E}\)、\(\rm{F}\)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其中\(\rm{B}\)是酸,\(\rm{A}\)、\(\rm{F}\)是碱,它们之间可发生如下反应:

              \(\rm{①}\) \(\rm{A + B→C+ D}\)   \(\rm{②C + F→A↓(}\)红褐色\(\rm{)+Na_{2}SO_{4}}\)   \(\rm{③E + B→C+ D}\)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rm{(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rm{A}\)                ;\(\rm{B}\)                

              \(\rm{(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rm{①}\)                                           ;反应\(\rm{②}\)                                            

            • 5. 下列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rm{(}\)  \(\rm{)}\)
              A.甲醛浸泡过的水产品不能食用,但霉变的大豆、花生和谷物用水反复清洗后可食用
              B.胃酸过多的病人大量饮用汽水没有害处,用氢氧化钠可治疗胃酸过多症
              C.向食品包装袋中充入氮气、二氧化碳可以防止食品变质
              D.选用适当酸、碱、盐三类物质,都可以判断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 6. 如图所示\(\rm{.}\)若在试剂瓶中放入某种物质,先滴加滴管\(\rm{1}\)中液体后,小气球变鼓,再滴加滴管\(\rm{2}\)中液体后,小气球又变瘪\(\rm{.}\)下列与所描述现象相符的一组是\(\rm{(}\)  \(\rm{)}\)
              试剂瓶中的物质 滴管中的物质
              滴管\(\rm{1}\) 滴管\(\rm{2}\)
              \(\rm{A}\) 稀硫酸
              \(\rm{B}\) 稀盐酸 碳酸氢钠溶液 浓硫酸
              \(\rm{C}\) 生石灰 稀盐酸
              \(\rm{D}\) 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稀盐酸
              A.\(\rm{A}\)
              B.\(\rm{B}\)
              C.\(\rm{C}\)
              D.\(\rm{D}\)
            • 7. 如图所示装置中,胶头滴管中吸入甲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rm{(}\)或放入\(\rm{)}\)乙物质,挤压胶头滴管,一段时间后装置中的气球明显胀大\(\rm{.}\)则甲乙两种物质可能是\(\rm{(}\)  \(\rm{)}\)
              \(\rm{A}\) 稀硫酸 铜片
              \(\rm{B}\) 双氧水 \(\rm{MnO_{2}}\)
              \(\rm{C}\) 稀盐酸 锌粉
              \(\rm{D}\) \(\rm{NaOH}\)溶液 \(\rm{CO_{2}}\)
              A.\(\rm{A}\)
              B.\(\rm{B}\)
              C.\(\rm{C}\)
              D.\(\rm{D}\)
            • 8. 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rm{(}\)  \(\rm{)}\)
              A.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B.在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C.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棍变黑说明浓硫酸有吸水性
              D.燃着的蜡烛用烧杯罩住,火焰熄灭,说明燃烧一般需要氧气
            • 9.

              小红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向医生和化工厂的工作人员访谈,了解到生活中下面一些做法都用到碱,如\(\rm{(1)}\)烧碱、\(\rm{(2)}\)氨水\(\rm{(3)}\)氢氧化铝、\(\rm{(4)}\)熟石灰等,请在下列空格中填上相应的碱。\(\rm{(}\)填化学式\(\rm{)}\)

                \(\rm{(1)}\)用于制造肥皂的碱___________; 

                \(\rm{(2)}\)用于鉴定二氧化碳的碱_____________;

                \(\rm{(3)}\)作为中和胃酸药物的碱__________;

            • 10. 下列方框内是对某一主题知识的描述\(\rm{.}\)其内容全部正确的一组是\(\rm{(}\)  \(\rm{)}\)
              A.安全常识 B.环保知识
              室内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
              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
              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rm{-}\)一污染水资源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空气污染
              C.实验现象 D.物质用途
              在酒精灯上点燃棉花--有烧焦羽毛气味用\(\rm{pH}\)试纸测定酸溶液的\(\rm{pH-}\)一试纸由黄色变为红色 熟石灰一一改良酸性上壤、配制波尔多液
              磷酸二氢钙\(\rm{[Ca ( H_{2}PO_{4})_{2}]-}\)一用作复合肥料
              A.\(\rm{A}\)
              B.\(\rm{B}\)
              C.\(\rm{C}\)
              D.\(\rm{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