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小明取酸性锌锰干电池进行探究,他发现电池内部结构如图\(\rm{1}\)所示。

              \(\rm{[}\)查阅资料\(\rm{]}\)

              \(\rm{(1)}\)锌皮为金属锌\(\rm{(}\)含有少量的铁\(\rm{)}\)

              \(\rm{(2)}\)黑色糊状填充物由炭黑、\(\rm{MnO_{2}}\)、\(\rm{ZnCl_{2}}\)和\(\rm{NH_{4}Cl}\)等组成

              \(\rm{(3)}\)有关数据见下表

              温度\(\rm{/℃}\)

              \(\rm{0}\)

              \(\rm{40}\)

              \(\rm{60}\)

              \(\rm{80}\)

              \(\rm{100}\)

              溶解度\(\rm{/g}\)

              \(\rm{NH_{4}Cl}\)

              \(\rm{29.3}\)

              \(\rm{37.2}\)

              \(\rm{45.8}\)

              \(\rm{55.3}\)

              \(\rm{65.6}\)

              \(\rm{77.3}\)

              \(\rm{ZnCl_{2}}\)

              \(\rm{343}\)

              \(\rm{395}\)

              \(\rm{452}\)

              \(\rm{488}\)

              \(\rm{541}\)

              \(\rm{614}\)

              小明取适量黑色糊状填充物,按图\(\rm{2}\)所示实验流程进行探究。

              \(\rm{(1)}\)操作Ⅰ中溶解、过滤都会用到玻璃棒,两次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rm{(2)}\)溶液\(\rm{A}\)中溶质主要有________\(\rm{(}\)填化学式\(\rm{)}\),操作Ⅱ中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实现两者分离的依据是________;

              \(\rm{(3)}\)固体\(\rm{N}\)为________;

              \(\rm{(4)}\)欲从固体\(\rm{M}\)中得到较纯的\(\rm{MnO_{2}}\),操作Ⅲ可采用的简便方法是________。

              \(\rm{(5)}\)碳棒由________构成。

            • 2. 关于下列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rm{A}\)     
              B.\(\rm{B}\)   
              C.\(\rm{C}\)     
              D.\(\rm{D}\)
            • 3.

              海水晒制得到的粗盐中除\(\rm{NaCl}\)外,还含有\(\rm{MgC{l}_{2} }\)、\(\rm{CaC{l}_{2} }\)、\(\rm{N{a}_{2}S{O}_{4} }\)、泥沙等杂质,以下是将粗盐进行提纯的实验步骤.

               

              \(\rm{(1)}\)步骤Ⅰ和步骤Ⅱ除加入必要的试剂之外都还涉及相同的实验操作,该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是 ______ .
              \(\rm{(2)}\)为了除去混合液Ⅰ中的可溶性杂质,应按顺序加入过量的\(\rm{N{a}_{2}C{O}_{3} }\)、\(\rm{NaOH}\)、\(\rm{BaC{l}_{2} }\),请写出所加三种物质的顺序.
              \(\rm{(3)}\)混合溶液\(\rm{2}\)中主要成分是\(\rm{NaCl}\),请设计实验检验该溶液中含有的另外两种溶质\(\rm{(}\)简要写出实验步驟及现象\(\rm{.}\)提示:\(\rm{NaCl}\)溶液呈中性\(\rm{)}\)
              \(\rm{(4)}\)步骤Ⅱ中加入过量\(\rm{N{a}_{2}C{O}_{3} }\)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rm{(5)NaCl }\)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用途:
              \(\rm{①NaCl }\)构成的粒子是 ______\(\rm{ (}\)填化学符号\(\rm{)}\)
              \(\rm{②}\)将己配好的\(\rm{50g}\)质量分数为\(\rm{9\%}\)的氯化钠溶液变成质量分数为\(\rm{0.9\%}\)的生理盐水,需要加水的质量是 ______\(\rm{ g}\) 
              \(\rm{(6)}\)取混合溶液\(\rm{2}\)样品的质量\(\rm{100g}\),加入\(\rm{50g}\)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少\(\rm{2.2g}\),请计算混合溶液\(\rm{2}\)中\(\rm{N{a}_{2}C{O}_{3} }\)的质量分数.
            • 4.

              经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小宇同学对以下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正确的是:(    )

              \(\rm{A}\)

              不同物质性质不同,鉴别方法不同

              氧化铜与碳粉一一在空气中灼烧

              \(\rm{B}\)

              物质在微观上都是由粒子构成的

              铁一一由分子构成

              \(\rm{C}\)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反应现象

              向\(\rm{Na0H}\)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一一溶液变为红色

              \(\rm{D}\)

              混合物除去杂质\(\rm{(}\)括号内为杂质\(\rm{)}\)

              \(\rm{FeS0_{4}}\)溶液\(\rm{(}\)稀\(\rm{H_{2}S0_{4})}\)一一加入过量的氧化铁,过滤

              A.\(\rm{A}\)  
              B.\(\rm{B}\)  
              C.\(\rm{C}\)  
              D.\(\rm{D}\)
            • 5.

              下列物质中:\(\rm{①}\)氧气、\(\rm{②}\)氦气、\(\rm{③}\)臭氧、\(\rm{④}\)氯化钠、\(\rm{⑤}\)二氧化碳。 由分子构成的有(    )

              A.\(\rm{①②③⑤}\)        
              B.\(\rm{①③⑤}\)          
              C.\(\rm{①②③}\)       
              D.\(\rm{①②③④}\)
            • 6.

              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为超级储能装置,下图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m{Y}\)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生成的\(\rm{Z}\)和\(\rm{W}\)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rm{1:1}\)
              C.\(\rm{Y}\)、\(\rm{W}\)两种物质都属于有机物
              D.参加反应的\(\rm{Y}\)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rm{Z}\)的质量
            • 7.

              化学用语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rm{(1)}\)用化学符号填空:

                \(\rm{①n}\)个钠原子______         \(\rm{②}\)氧气_______

              \(\rm{③}\)某气体在空气中占\(\rm{78\%(}\)体积百分含量\(\rm{)}\),保持它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

              \(\rm{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______

              \(\rm{(2)}\)请写出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rm{2}\)的含义.

              \(\rm{①CO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Mg^{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并指出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

              \(\rm{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____反应\(\rm{)}\)

              \(\rm{②}\)加热氯酸钾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____反应\(\rm{)}\)

            • 8.

              下列是对化学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其中有错误的一项为:

              \(\rm{A}\)

              初中化学中的最

              \(\rm{B}\)

              物质与粒子的关系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rm{Al}\)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rm{H_{2}O}\)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rm{N_{2}}\)

              铜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rm{C}\)

              元素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rm{D}\)

              元素的知识

              右上角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排列顺序的是原子序数

              A.\(\rm{A}\)
              B.\(\rm{B}\)
              C.\(\rm{C}\)
              D.\(\rm{D}\)
            • 9. 某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若其离子\(\rm{R^{2+}}\)核外有\(\rm{x}\)个电子,试计算

              \(\rm{(1)}\)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rm{(2)}\)该原子的中子数

            • 10. 善于归纳知识,有利于培养素质\(\rm{.}\)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不正确的一组是\(\rm{(}\)  \(\rm{)}\)
              A.化学与生活 B.物质结构
              \(\rm{①}\)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rm{②}\)食醋可用于除去热水瓶中水垢
              \(\rm{③}\)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rm{①}\)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
              \(\rm{②}\)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各原子都大
              \(\rm{③}\)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C.化学与安全 D.化学概念中的不一定
              \(\rm{①}\)炒菜油锅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灭
              \(\rm{②}\)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需做灯火
              实验
              \(\rm{③}\)在室内放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
              中毒
              \(\rm{①}\)碱的水溶液通常呈碱性,但呈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
              \(\rm{②}\)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同种元素组成的物  质不一定是单质
              \(\rm{③}\)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   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A.\(\rm{A}\)
              B.\(\rm{B}\)
              C.\(\rm{C}\)
              D.\(\rm{D}\)
            0/40

            进入组卷